2012年12月4日星期二

香港不患貧而患不助

香港自由撰稿人 林貢欽

11月30日,香港立法會財委會第六次審議政府提出的長者生活津貼(簡稱「長津」)上,被主張社會福利長者均沾的議員「拉布」阻擊,至今未能通過撥款。

「長津」的由來

「長津」是香港特區政府最新推出的一項扶貧政策,力圖幫助香港65歲或以上有生活困難的長者。享受「長津」者,每月可獲2,200元津貼,但受入息及資產限制。

「長津」撥款如果在立法會獲得通過,最快可在2013年3月發放,屆時將有40萬長者受惠,每年政府財政約多開支62億元。如果不受資產審查和限制,政府財政每年開支最高要136億元。從長遠計,特區政府的財力可能難以為繼,已有國際著名會計師行預期港府2012/13財年的財政赤字為100億元。

香港特區政府要推出任何重大的施政措施,如涉及重大公帑開支,都要取得香港立法會的撥款同意,否則寸步難行,這次推出的「長津」也不例外。然而立法會卻陷入爭議難決的僵局。

爭議的焦點

政府的立場。在2012年10月,政府公布「長津」政策細節,長者生活津貼,不同於高齡津貼。其設立是為幫助香港65歲或以上並有需要的長者。港府強調,「長津」政策的目的不是「敬老」,而是「扶貧」。政府堅持發放「長津」必須有入息及資產的限制。

政黨的立場。「長津」政策在今年10月諮詢立法會前,不少政黨和議員就反對政府的立場,例如人民力量和工聯會要求取消資產申報。工黨認為要扶貧,最立竿見影的措施就是讓貧窮老人以個人身份申領綜援。

許多政黨堅持不進行資產申報和不對入息及資產限制,是幫助了所有的長者,也有利於在未來選舉中獲得更多基層老年選民的支持。因此,選舉利益可以左右政黨和議員對實行「長津」政策的投票取向。許多代表不同利益的政黨,為了未來的選票,在「長津」政策上,採取罕有的一致反對政府立場的行動。

爭議的焦點是,「扶貧」與「敬老」,孰先孰後。爭議焦點的背後是平均主義的人性弱點。

感性與理性

政府目前發放的高齡津貼(簡稱「高津」,即長者「長者津貼」)為每人每月1,090元,除65歲至69歲長者需經入息及資產審查才獲發放外,所有70歲或以上長者都不須經過任何審查便可申領。原本設立「高津」的目的,是港府每月象徵性發放一些零用錢,以答謝長者多年來對香港社會的貢獻,表達「敬老」之意。由於時代的變遷,部分窮困長者現在依靠「高津」支付日常起居的生活開支,變為「養老」之用。這是一項自1973年港英政府就開始實行的敬老政策。這是人性中的感性和中國傳統的召喚。

新推出的「長津」政策,合資格的長者每月可獲2,200元,較現有「長者津貼」多出1,110元。然而,「長津」對象為香港65歲及以上的永久性居民長者,申領資格與現時的65歲至69歲申領普通「高津」相同。現時發放「高津」的入息及資產的限制為:單身人士每月入息限額為6,660元,資產限額為186,000元;夫婦每月入息限額為10,520元,資產限額為281,000元。現時領取「高津」的70歲或以上長者,即使超出「長津」的入息及資產上限,仍可繼續領取。可以說,「長津」覆蓋了「高津」,是人性中理性的反映,也是政府施政中務實管理的體現,既幫助了有困難的長者,又考慮到政府長遠的財政負擔能力。

理性的決定

長者一般指65歲以上的人口。據香港統計處2006年的統計,香港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將從2006年的12.5%(86萬人)上升至2036年的27%。目前香港的長者約為90萬人。按聯合國的同一標準,香港已進入老年化社會。

從感性的角度,所有長者都應該享有「長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趨利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如果政府財力不逮,難以為繼,或債留子孫。從理性的角度,香港政府的理財原則同時也是基本法所規定的條文,量入為出。以歐債危機和「歐豬」四國為戒,力所能及的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扶貧為先,敬老次之。

香港立法會中的爭議,是民意的較量,也是政府管治理念的衝突,更是人性的糾結。希望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提升到不患貧而患不助,使香港有限的財力,幫助最貧困的市民。這是政府的使命,也應是理性的期待。

BBC中文網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