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教授眼中的鄧小平,歷史地位相當高。他認為,鄧小平在提升百姓生活水平與影響世界歷史上,都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鄧小平知道鎮壓會導致糟糕的結果,但
不這麼做,國家可能分崩離析。鄧小平決定中國在國際事務上,要扮演有建設性的、和平的角色,其領導方式對後來的中國領導人有深遠的影響
《新史記》記者 柯宇倩
傅高義。(柯宇倩攝)
鄧小平的國際觀,從年輕時代已開始培養。傅高義解釋,鄧小平15歲的時候就通過考試,16歲時跟著其他學員到法國留學。在法國待了5年之後,鄧小平還到蘇聯求學1年。
接
替罹患癌症的周恩來主持國務院工作之後,鄧小平逐漸遠離毛澤東的“文革”路線。傅高義對《新史記》解釋,毛澤東死後,許多黨內高層開始懷疑這種將如此大的
權力集中於一個人身上的體制,在此機制下,若此人犯錯,就不可能去糾正他。因此鄧小平接班後,並未得到如毛澤東那樣多的頭銜和權力,鄧小平也小心翼翼地關
注著政治生態和權力平衡,試圖在保持和爭取其他主要領導人支持之下,處理困難的政治議題。雖然鄧小平仍屬所謂專制型領袖,但他沒有像毛澤東那樣集大權於一
身。
傅高義認為,若將鄧小平與毛澤東相比較,1959年後或可看出最大的不同:當時,毛澤東希望持續“大躍進”,但他不站在第一線,而時任中共中
央總書記的鄧小平則對毛澤東的“大躍進”產生疑慮,認為持續“大躍進”會讓中國經濟崩潰,因此開始調整經濟方針,找到讓中國快速恢復、發展的道路。許多分
析普遍認為,正是鄧小平走了一條與毛澤東不同的道路,使得兩人的關係產生裂痕。
傅高義說,他不同意那些認為鄧小平純粹想引入資本主義的說法,或認為鄧小平用其它名義在中國實行資本主義。“最終,土地仍是國有,人們沒有私有財產,中國的國有企業也比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國有企業大得多。”
寫
鄧小平,不可能迴避1989年的天安門鎮壓與相關事件。有些人認為傅高義在書中並未對人權議題有所著墨,旅居美國的天文物理學家方勵之在《紐約書評》雜誌
發表書評,批評“人權”這個詞沒有在《鄧小平與中國的轉型》書後的索引中出現,而“這種忽略並不是索引製作者的疏忽。這本書的一個特色就是系統性地不考慮
人權問題”。
傅高義對《新史記》表示,他在書中講述了1986年和1989年學生抗議事件,以及胡耀邦所支持、推動的改革。“內容都在那兒,雖然可能我沒用那些會讓方勵之開心的字眼。”
政治問題方面,《鄧小平與中國的轉型》一書並未太多地探討“文革”或“六四”天安門事件對鄧小平的影響。傅高義解釋,由於鄧小平在許多事件中都沒留下記錄,因此他寫書的重點在於描述情況和事實,讓這本書有更大、更長遠的價值,而非加入過多個人的評判。
對
於“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實際死亡人數,傅高義並最未自己下判斷,中共當局宣布的死亡人數為300人,而海外記者起初報導稱死亡人數有數千人,傅高義認為記
者的報導可能有些誇大,他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數據是當時住在北京的學者、加拿大漢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在《死亡調查》中根據北京13家醫院等各方資料統計出的死亡人數——479人。
如今回顧“六四”天安門事件,不少人認為鎮壓與死亡是
應該而且能夠避免的,傅高義對《新史記》表示,是否可能透過對話的方式和平落幕,由於很難去判斷並未發生的事,因此他只願意用已經發生過的事去證明自己的
推斷。不過傅高義相信鄧小平在1988年確實犯了些錯誤,當時鄧小平主張“價格闖關”,結果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與全國性恐慌,住在北京的人也感到日子更難
過。
同樣的,在“四二六社論”上,傅高義也認為處理不妥。示威風潮開始後,趙紫陽到訪朝鮮之際,鄧小平、李鵬等開會,最終出台了“四二六
社論”。傅高義指出,該社論讓學生更加失望和激動。“我認為李鵬和其他人害怕與學生對話,因為他們想讓官方學生組織保有主要學生組織的地位,認為對話會給
其他學生組織合法性。但社論招來了學生們的怨懟,在這個決定下,當時官方沒有任何一個人對學生組織採取可能讓情況改變的行動。”
“六四”天安門事
件之後,中國步入社會穩定和經濟成長的時期,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時強調改革開放,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奠定思想基礎。傅高義指出,鄧小平知
道鎮壓會導致糟糕的結果,但不這麼做,國家可能分崩離析。“很難因為中國之後的穩定和經濟成長,就說天安門鎮壓有其正當性,但確實採取行動後,鄧小平讓中
國保持了穩定,過去20年,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傅高義對《新史記》說。
維持自己、黨和政府的權力,是鄧的原則
批
評者認為,鄧小平一邊極力推動經濟改革,但一邊又堅持限制政治改革,傅高義對《新史記》表示,這樣的認知並不正確。“1978年鄧小平支持讓民主牆持續4
個月,還有1980年8月鄧小平所做的重要講話呢(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必須改革權力過分集中、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等。——記者註)?或
者為什麼他允許1986年對政治改革的討論(該年鄧小平在聽取中央領導同志匯報時,表示政治體制改革應提到日程上來。——記者註)?他也支持趙紫陽,所以
他對政治改革的想法,並非如他人所說。”
對於鄧小平在經濟上的貢獻,其他人也有話要說。方勵之認為傅高義所謂“鄧小平讓億萬人脫貧”的說法本末倒置,因為在後毛澤東時期,中國的經濟增長靠的是億萬中國人的苦力勞動。
傅
高義對《新史記》解釋,數以萬計的勞工和許多明智的官員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上,當然有所貢獻,但在毛澤東時代晚期,中國經濟陷入非常糟糕的情況,正需要一
個帶領中國走出困境的強有力的領袖,而鄧小平正是這樣的領袖,讓中國局勢的轉變成為可能。“所以當然,不是鄧小平一個人的功勞,但對於改變中國,他的領導
是必要的。”
鄧小平於1997年逝世。傅高義表示,如果鄧小平還在世,應該會在外交和經濟上發揮深遠的影響力。他一定會對中國的發展感到高興,但
也可能擔心中國的腐敗越來越嚴重。鄧小平非常希望中國變得更富裕、更有影響力,他在職業生涯尾聲時表示,一方面要推動中國的開放,一方面要懲治腐敗,從嚴
治黨。
鄧小平也曾說過,先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富起來,再帶動和幫助落後的地區,如果他仍在世,將認為現在就是富裕地區幫助貧困地區的時候。外
交方面,傅高義分析,鄧小平强調睦鄰友好,比起現任領導對軍方又擁有更大影響力,因此鄧小平可能會推動更多軍方對軍方的交流,降低解放軍在南海發生衝突的
機會。
雖然鄧小平本人留下的書面資料不多,但傅高義勤於收集,可撰寫的內容讓編輯都不禁要說“太多了”。“我的編輯說,既然這本書的重點是鄧小平
如何改變中國,我應該簡單介紹鄧小平的背景就好,而把完整的解釋留給鄧小平的後半時期,所以我縮短了前面的介紹。”但也因此有人認為傅高義太快地略過鄧小
平艱苦及黑暗的過去,不過傅高義覺得刪減內容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在這種書的撰寫上就應該這樣做,但如果你讀得仔細,會發現我在描述鄧小平早年的時候,講
述了他支持‘反右’運動等,我覺得自己對他的重要所作所為都寫到了——篇幅較短,並不意味著就忽略某些事。”傅高義對《新史記》說。
傅高義表示,
鄧小平從沒徹底否定“反右”運動,1975年,鄧小平在胡耀邦的幫助下,大大減輕了“反右”運動的負面後果,當時鄧小平認為正式為“右派”平反還太早,但
他們也想改善“反右”運動受害者的境遇。1978年鄧小平取得權力後,承認自己對“反右”擴大化負有責任,但仍堅持對部分人不予平反。“我認為對鄧小平來
說,政府需要權力,如果他太快承認政府犯了錯誤,則民衆的批判會衝擊到政府的權力。他想維持自己、黨和政府的權力,這是他的原則。”
懷疑自己還有力氣再寫另一本書
由於篇幅有限,有些傅高義認為有趣的故事,並未收錄到書中,他對《新史記》記者舉例,美國國會認為中國應該更加尊重法治,在促進法治上做更多努力,鄧小平答道:“你們說的沒錯,但你們的律師太多了。”
令
傅高義感到遺憾的是,自己未曾與鄧小平談過話。1973年5月,在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的支持下,傅高義與代表團一行第一次到北京,見到了周恩來等中
國領袖,傅高義在那次參訪中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中國領袖們談論鄧小平近日回到權力圈的事,認為他將扮演要角,帶來重大改變,但那時沒有人預期到中國在
之後20年間產生的驚人變化,以及在這位領導人的努力下,中國的未來如何大幅改觀。
1979年1月,傅高義在位於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的美中正式建交歡迎會上,與鄧小平有了最近距離的接觸,該歡迎會聚集了來自美國政府、學界、媒體、企業的中國專家,許多人已認識多年,有
些人則許久沒見,因此廳中充滿交談聲,加上國家美術館的音響效果非常糟糕,使得傅高義完全聽不到鄧小平與其翻譯的聲音,儘管他與鄧小平只相隔幾英尺遠。鄧
小平身邊的人告訴傅高義,鄧小平對於現場的噪音和與會者的忽視感到難堪,不過在旁人看來,鄧小平就像對著一群安靜端坐的中國聽眾發表講話一般,此點讓在場
許多人印象深刻。
《鄧小平與中國的轉型》即將於2012年5月由香港中文大學推出繁、簡體字版,由於中國大陸的出版社要求傅高義刪節內容,因此傅
高義未將書稿交給後者。傅高義對《新史記》表示,未來他不會再為其他中國領導人寫書,他甚至不知道是否會寫下一本書。“我已經81歲,光寫鄧小平的傳記就
花了10年的時間,我懷疑自己還有力氣再寫一本書。”
接到許多演講邀請的傅高義,未來一年的計畫是到訪世界各地。“我已經準備到美國、歐洲、亞洲各地進行演講,也希望在更多地方講述鄧小平,我也希望評論美中關係議題、日中關係,所以未來會投入更多心力在這些事上。”(《新史記》第六期)
傅高義(右)在紐約介紹新書,左為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Stephen A. Orlins)。(明鏡記者柯宇倩攝)
标签
“內幕”
《 大事件》
《 內幕》
《 外參》
《調查》
《匯報》
《歷史日報》
《名星》
《明鏡譯報》
《明鏡郵報》
《明鏡月刊》
《新史記》
《政經》
《中國密報》
財大出版社
財經
港澳
國際
國際人物
哈耶出版社
海外華人
軍事
科教
歷史
兩會
領袖出版社
留學生
六四事件
美國
美國總統大選
蒙古問題
明鏡出版
明鏡電子書刊
明鏡獨家
明鏡書城
明鏡網
明鏡新聞網
明鏡行動
明鏡專訪
內部書店
歐洲
評論
生活
時事
視頻
台灣
台灣總統選舉
外參出版社
溫家寶
文娛
西藏問題
習近平
香港特首推選
新疆問題
亞太
中共十八大
中國
中國大陸
中國官場
中國民眾抗爭
中國人物
中國外交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明鏡關注點
- ► 2013 (5832)
-
▼
2012
(16277)
-
▼
五月
(1819)
-
▼
5月 06
(40)
- 渝接連罷市 張德江落區維穩
- 陳光誠事件 推特揭露祕密外交
- 珍珠憶營救陳光誠頻凸槌 車爆胎搞丟人
- 外媒:美未獲保證陳光誠能出國
- 美中戰略情勢 主客易位
- 希臘國會今選舉 左派政黨料得利
- 法德難鬧翻 希臘西班牙恐起禍
- 英報﹕薄熙來意圖滅口 部署王立軍3「死法」
- 南方朔:馬英九將成跛腳鴨子!
- 美副總統 「馬上給陳光誠簽證」
- 批駱家輝香蕉人 李肇星姪女被轟
- 陳光誠是不是中國公民?
- 被迫做美國人走狗 沒人願意做河蟹
- 出王儲地運廣東有乎?
- 北京以「兩國協調」C2破美國圍堵
- 上下一起無法無天 不政改就是變天
- 內地維穩 欺善怕惡 尋釁要狠
- 高文謙:“鄧頭毛身”是薄熙來事件的土壤
- 黨代會前地方換届,“京官空降”範圍擴大
- 陈光诚事件令骆家辉受到人权问题考验
- 分析:奥朗德当选之天时地利与人和
- 法国总统大选:奥朗德险胜萨科齐
- 拜登:美国准备向陈光诚发放签证
- 陈光诚希望尽快离开中国
- “河蟹大帝”胡锦涛离不开“政法沙皇”周永康
- 桑杰嘉:在西藏没有停止过的“文革”
- 鏟除薄熙來「遺跡」,北京祭文革手法
- 石家庄一家庭教会遭驱散
- 茅于轼赴美领奖吁请中国借陈光诚契机改善人权
- 北京警方在朝阳医院外没收部分香港记者回乡证
- 法国周日开始总统大选最后投票
- 陈光诚要求政府协助办理出国手续
- 暂时结束的陈光诚事件
- 北京官媒是解决问题,还是激化矛盾?
- 傅高義:不能說鎮壓正當,但確實中國保持了穩定
- 社媒席捲,大陸審查鐵壁面臨挑戰
- 一个历史罕有的契机走掉了
- 2012年5月5日《明鏡郵報》
- 明鏡網熱點排行榜(2012年5月5日)
- 2012年5月5日《歷史日報》
-
▼
5月 06
(40)
-
▼
五月
(1819)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
-
编辑按语:本网刊专栏作家夏明的新著《政治维纳斯:从一无所有到中国民主》2012年1月16日在香港出版上市。本文是该书的一章,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中共总书记的智慧 前 中国国务院总理和中共总书记赵紫阳为当代中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中共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先后担...
-
南海爭議方興未艾,釣魚台問題相持不下;由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海上軍事演習正在進行。這場演習的規模為史上最大,共有二十二國參加,為期五周,計動員四十二艘艦艇、六艘潛艇,超過二百架飛機以及二萬五千名軍人。 軍演本來的目的,是要測試美國和亞太盟國間的作戰協同能力;但這次演習包山包海,...
-
朝鮮:最隱秘國家的互聯網 莫言領取文學獎 場外中國藝術家裸奔抗議 歐盟領和平獎 批敘利亞 三星勢強 主導南韓選舉 南韓大選辯論 改革財閥成焦點 薦讀法大革命書 王岐山意味深長 禮失求諸野 反腐靠網絡 談法治應由釋放劉霞開始 文...
-
《大事件》記者柯宇倩/熱鬧的台灣大選落幕,馬英九將繼續執政 4 年,台灣民眾既不需擔心政黨輪替期間可能產生的動盪,也不需憂慮蔡英文上台後台海關係可能倒退,但台灣國立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范世平在接受《大事件》採訪時指出,未來 4 年兩岸關係恐怕也不如外界所想的“會越來越好”,兩...
-
成都中级法院宣判王立军十五年徒刑,该案审判是否公正公平,以及对原中共政治局委员薄熙来有什么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石山:原重庆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王立军的案件,成都法院以四个罪判他十五年徒刑。姜维平先生请先说一下,您觉得这个判刑轻还是重,是否公平? 姜维平:依据...
-
習近平在18大上台之後,即刻開始了所謂的後胡溫時代。從大陸的各方反應來看,還是正面資訊居多。習近平率領新常委參觀國家博物館的《復興之路》圖片展覽,高調楬櫫中華民族復興之路,被輿論解讀為是超出了胡溫時代標榜走延安井岡山之路的一黨歷史之狹隘,在一個更寬廣的層面,來推動中國的改革和民族...
-
《內幕》記者柯宇倩/從哈羅公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到現在的哥倫比亞大學,薄瓜瓜選擇的學校不只聲譽卓越,學費都還貴上一等,外界好奇薄瓜瓜如何支付學費與生活費外,也想知道身為全球媒體焦點的他如何安穩地求學。 哥大撤下 Bo Guagua 網頁 就在...
-
预告:明镜即将发表关于薄熙来周永康事件独家报导
-
《聯合報》 「觀光是城市之癌。」不時發言凸槌的英女王丈夫菲利普親王因為不滿倫敦交通糟糕,怪罪於每年湧入倫敦的三千萬觀光客。面對日益增加的大量中國觀光客,此時此刻,港澳居民對菲利普親王這句明顯政治不正確的評語,恐怕多少有點百感交集。 澳門生活步調一向悠閒,市容安靜小巧,不到幾年,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