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世界日報/社論
菲律賓總統艾奎諾三世10日結束三天的訪美之行,失望回到馬尼拉。
艾奎諾原想要美國替他出頭,在菲與中國南海領土爭執上選邊站,明確表示軍事上支持菲律賓;雖然歐巴馬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接見艾奎諾,又讓國務卿希拉蕊為他舉行了歡迎宴,禮數不可謂不隆重,但在干預南海問題上,歐巴馬表示無法介入,因南海不是美國核心利益所在,美國只求在南海通航無阻,於願足矣。
有評論者語帶諷刺說,歐巴馬之請艾奎諾進入白宮,握手、微笑、說些模稜兩可的話,可能只為撈到340萬菲裔美籍公民的選票而已。
歐巴馬沒有答應為菲律賓領土之爭出頭,而與中國碰撞,是聰明的。因為中美近期關係已相當不妙,美國宣布在軍隊撤出阿富汗之後,將會把美國60%的海軍轉移到亞太區來,此舉使一些與中國南海諸島有領土爭議的國家,如越南、菲律賓等都躍躍欲試,以為美國會替它們出頭,今後可以大膽與中國作對了。
此外,中美之間貿易,由於中國對美出口,年年出超,使美國大感不悅,認為中國政府對某些企業進行補貼,使貨價特廉,於是對中國貨實施反傾銷法,徵收懲罰性關稅,造成中美貿易關係的緊張。
會發生這種問題,其實是美國自己造成的,因為中國貨便宜,美國民眾歡迎,中國貨入口美國自然增多。中國需要的美國高科技貨物,美國則列為機密產品,不肯出售,結果自然是中國貨銷美國多,美國貨銷中國少。另一方面,美國工資太高,不但黃昏工業在美國已經關門,只好搬到中國製造。連蘋果牌電腦,也已不在美國製造,而在中國設廠,僱用中國的廉價勞工。所以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是美國自己造成的,埋怨不了中國。此外,美國也怨中方控制幣值,人民幣升值太慢。
中美之間,另一個大問題是,美國不滿中國的人權情況及政治上的缺乏民主,一切發展均不符合美國所認同的政治標準。
但美國必須想到,中國不像美國,是以民主制度立國,而是以共產主義為立國之本。這個以共產黨制度立國的國家已蛻變為一個以市場經濟為主導,並已參加世貿組織,在全球化步伐之下與世界各國共同進步。沒有當日鄧小平的大膽改革,使中國和中國人擺脫共產主義的空想,而有了致富的機會,從而有了今天這個中國,真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對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全世界必須對之具有耐心,看它經濟上有了飛快發展,也要等待它政治上出現逐步的改革。這是急不來的。
最近傳出胡錦濤的一位文膽已擬就中國逐步走向民主的辦法。美國年年發表批評中國人權報告,徒增雙方惡感,而沒耐心等待中國改進,實在也不是作為伙伴國家應有的態度。
中美是無論如何要建立絕對避免戰爭的觀念,因為雙方根本沒有利益矛盾。而且雙方又都有核武器,萬一有某方把心一橫,或誤觸機鈕,那不但大家完了,世界也完了!
美國結束阿富汗戰爭之後,若把60%海軍移師到太平洋來,那太平洋就是美國的天下了。中國即使已在發展海軍,但要與美國力量對等,還要花很多時日。美國到太平洋來,不過是保持南海通航暢行無阻,這一點中國只有相助,不會相阻。中國對南海的要求,也只希望固有的領土權不被侵占。美國如果對南海諸島並無野心,那中美在南海和平相處,不但對南海通航有利,對南海開發也有利。
只要亞太兩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能夠和平相處,相輔相成,整個亞太地區就可以安定下來,什麼黃岩島之爭,釣魚台之爭,都是小事,不可能造成什麼混亂的!
【2012-06-18/泰國世界日報】
台灣 聯合報
标签
“內幕”
《 大事件》
《 內幕》
《 外參》
《調查》
《匯報》
《歷史日報》
《名星》
《明鏡譯報》
《明鏡郵報》
《明鏡月刊》
《新史記》
《政經》
《中國密報》
財大出版社
財經
港澳
國際
國際人物
哈耶出版社
海外華人
軍事
科教
歷史
兩會
領袖出版社
留學生
六四事件
美國
美國總統大選
蒙古問題
明鏡出版
明鏡電子書刊
明鏡獨家
明鏡書城
明鏡網
明鏡新聞網
明鏡行動
明鏡專訪
內部書店
歐洲
評論
生活
時事
視頻
台灣
台灣總統選舉
外參出版社
溫家寶
文娛
西藏問題
習近平
香港特首推選
新疆問題
亞太
中共十八大
中國
中國大陸
中國官場
中國民眾抗爭
中國人物
中國外交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明鏡關注點
- ► 2013 (5832)
-
▼
2012
(16277)
-
▼
六月
(1486)
-
▼
6月 18
(46)
- 汕尾非法採砂十餘年 官不敢管
- 反腐倡廉 大陸首部官德叢書面世
- 重慶黨代會 仍稱薄「同志」透玄機
- 把握大陸文化產業 黃金十年機遇
- 希臘重選後的內外挑戰
- 張仍稱「同志」 薄可能不被追究刑責
- 給神九寫封信 大陸網友痛陳問題
- 中美之間須建立絕對避戰的觀念
- 中国三杰进天宫 今起开展空间实验
- 广东财政厅副厅长危金峰涉严重违纪被调查
- 张德江用“三个离不开”总结重庆15年成就
- 神九會天宮 自動對接成功 網民酸:解決貧童失學「比登天難」
- 張德江:薄熙來案損中共形象
- 查清李旺陽死因,又有何難?
- 北京當局缺少凝聚人心手段
- 神舟九號升空背後 國際社會評價兩極
- 國人吶喊總是無聲 敢怒不敢言,敢言而失聲
- 海伍德案流傳版本有許多值得質疑之處
- 中國房價再下跌顯示政府左右為難
- 徐友渔:《遭遇警察》前言
- 重庆党代会仍称薄熙来为同志有深意
- 《刘晓波传》:精神旅程、反省与忏悔
- 傅高義:鄧小平不是啟動改革的人
- 看山:温家宝是极端主义的典型代表
- 一旦新領導人上任變了思路,大外宣定是爛尾工程
- 英媒:前保镖证实谷开来海伍德曾同居
- 越南日本联手开采稀土,减少依赖中国
- 官方对薄熙来仍称同志,说明调查结论仍未作出
- 中国宣布从争议海域撤回渔船
- 港官員:周永康要讓胡錦濤難堪
- 動汪洋班底 薄熙來惹禍上身?
- 在劉少奇專案組請示報告上,周恩來批示“該殺”
- 承诺与责任——也谈柴玲的宽恕说
- 纽约时报:薄案揭开一点“双规”的面纱
- 2012年6月17日《明鏡郵報》
- 明鏡網熱點排行榜(2012年6月17日)
- 2012年6月17日《歷史日報》
- 中国首次实现载人飞船对接
- 昂山素季填补二十一年空白 各界盼刘晓波亲自领取诺奖
- 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自動對接成功
- 張德江:要區別重慶成績與王薄事件
- 胡锦涛希望G20支持欧洲对抗债务危机
- 欧洲还继续救助希腊吗 ?
- 大陸華東進入梅雨季傳災情 杭州淹大水
- 港媒:重慶打黑 3百企業逃亡
- 洛桑森格:自焚不是絕望是政治訴求
-
▼
6月 18
(46)
-
▼
六月
(1486)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
-
明鏡記者柯宇倩/“華視報紙王,給你現賺45,大家早。”週一至週五的早晨打開電視,你都能聽到一個親切又專業的男性嗓音,用國、台語為觀眾導讀各大報的重點新聞;他是主播楊舜欽,31歲就坐上採訪中心副主任的位置,雖然年輕,但他可能比年長的記者都要資深,而耀眼的成就背後,是對新聞的熱情與努...
-
在網路上流傳的車震死者照片中,可見兩人下半身赤裸。翻攝網路 【大陸中心╱綜合外電報導】中國驚傳解放軍高官與小學女老師在車震過程中,疑似因一氧化碳中毒,兩人呈現性交姿勢「裸死」車內。據悉,兩名死者皆各有婚姻關係。此訊息第一時間就遭當局嚴格封鎖,中國最大搜索引擎「百度」更限制兩名死者...
-
因为六四后的报告文学《中国底层访谈录》获得欧洲最重要的波兰卡普钦斯基报道文学奖的廖亦武先生强调,一个作家,为中国底层的每一个人的人权和自由发出呼吁和支持,是他最根本的责任。以下是RFA特约记者天溢由德国发来的报道。 以二零零七年去世的波兰文学家卡普钦斯基命名的波兰报道...
-
《新史記》記者柯宇倩/ 2012 年是六四天安門事件 23 周年,就在紀念日前 2 個多月,媒體披露溫家寶多次在中共高層會議中,試探性提出重新評價天安門廣場學生運動的消息。中國學者、異議人士陳子明在接受《新史記》專訪時表示,此消息是有意放出的風聲,想觀察外界對此作法的評價。陳子...
-
VOA记者: 张蓉湘、张松林 图片来源: 来自视频截图 国务院发言人纽兰 美国国务院星期一宣布,第四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下个月初将在北京举行。另外,国务院还说,薄熙来的儿子薄瓜瓜在哈佛大学的情况良好,而国务院不评论学生签证个案。 *下轮美中战略与经济...
-
(中央社台北2日電)俄羅斯「軍工信使」週刊報導,中共未來將興建比「遼寧」艦更大的航空母艦,並推測初期數量很可能是6艘,北海、東海與南海艦隊各分配2艘;但這個目標在2035年前達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軍工信使」還談到共軍攻占台灣企圖與發展航艦的關係說,台灣與中國大陸地理接近,不...
-
《明鏡月刊》彭陽人 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紀委常務副書記何勇目前是中紀委真正負責具體工作的。今年已經72歲高齡的何勇擁有20多年的紀檢監察工作經驗,資歷高,根脈深,是極少數超齡服務的人。“他這一位子,有三個熱門接班人,一個是中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長馬馼,一個是山西省委書記袁純...
-
前89民运学生领袖、信奉基督教的柴玲,“六四”23周年前夕发表公开信,宣告原谅了当年“六四”镇压学生和北京市民的军人和领导。经历过“六四”的前北京学生方政表示,杀人者没有忏悔、没有向受害者道歉,不能没有前提无原则的说原谅。但他希望大家不必过多责难柴玲。 ...
-
內容提要: 拒絕文明一百年 中國人拒絕文明的決心之堅定,令後人錯愕難解:為什麽一條造福於中國、更直接造福於雲南人的國際鐵路的建成,竟然會讓全省人民如喪考妣?這種反常心態如何形成?為何至今還歷久彌堅?中國人雖世世代代為受迫害妄想所苦,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異族...
-
苏晓康表示,谷开来一案是黑箱作业,因此作为一个政治分析家,必须要分辨已经所知的事实,与外界所猜测的区别。 REUTERS/Stringer 作者 香港特约记者 郑汉良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林培瑞Perry Link在《纽约书评》撰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