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3日星期一

南韓專題:K-pop 韓流風雲錄

(中央社記者姜遠珍首爾特稿)南韓於1998年喊出「文化立國」口號,以影視、音樂和遊戲等大眾文化為代表的「韓流」迅速占據亞洲市場,韓國流行音樂K-POP更登上歐美及台海兩岸舞台,躍升為韓流最暢銷商品。

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成長點,為南韓賺取了大筆外匯,為國家形象的提升立下了汗馬功勞,如今,南韓更提出了「打造亞洲文化」的概念,新一輪「韓流」正蓄勢待發。

這要歸功於南韓政府的政策支援保護、先進的文化產業營運理念、以及韓劇經濟產業鏈的成功施行,都是讓「韓流」長期稱雄亞洲市場的重要因素。

南韓前總統金大中政府,於1998年提出「文化立國」戰略。為實施這一戰略,南韓先後頒布了「國民政府(金大中政府)新文化政策」、「文化產業發展5年計劃」等10幾部法律法規,並於2001年成立了「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專責推動南韓的文化內容產業。

在「文化立國」戰略中,隨著政策的開放,南韓影視業積極導入「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把作品的市場性、收視率、藝術性和倫理道德影響作為衡量標準,極大幅度地調動了廣大影視從業人員的創造性與競爭意識。

南韓知名電視連續劇「大長今」的導演李丙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將韓劇成功的「秘訣」之一,歸結為「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

由於很多韓劇都沒有預先設定的劇本或初稿,編劇和製作商可以隨時根據觀眾的反映及時調整,選擇繼續拍攝或直接中斷不受歡迎的劇本。因此偶爾會出現電視台以剪輯的「特輯版」,來墊檔因近乎「現場直播」的韓劇所發生的「開天窗」窘境。

據媒體報導,台灣八大電視台曾於2004年鉅額投資韓國金鐘學影像有限公司,合作拍攝了RAIN與宋慧喬領銜主演的韓劇「浪漫滿屋」、權相宇和金喜善擔綱主演的「悲傷戀歌」,並採購多部韓劇版權,為韓劇在台灣播映扮演了領頭羊角色。

但在韓劇題材長期難脫離奇身世、劈腿外遇、爭風吃醋、貧富之戀等老套劇情下,韓劇已不再是替南韓創匯攢進大把錢的「搖錢樹」。

極其諷刺的是,韓流其實是台灣影視文化產業為銷售韓劇、韓國歌曲而在台灣發揚起家,當年南韓「酷龍」合唱團在台灣狂飆時,就連姜元來和具俊燁自己也從來沒想到會有此結果。

韓劇在台灣瘋狂熱播,甚至導致倪敏然等台灣老牌藝人不滿,走上街頭抗爭。

早在1960年代,南韓為控管外匯外流,每年僅允許進口22部外國電影,其中華語片只能進口兩部。為了鼓勵南韓國產電影,南韓政府當局實施所謂的「LINK制」,即拍攝一部獲獎國片,才給予進口外國電影的優惠權利。

因此岳華的「大醉俠」、王羽的「獨臂刀」、李小龍的「精武門」、成龍的「醉拳」、李連杰的「少林寺」等,才能在南韓戲院連續上映數個月而不下片,替影片進口商賺取拍攝下一部南韓國片的雄厚資金。

為了保護南韓國產影片,南韓於1966年實施「銀幕配額制(Screen Quota System)」,政府立法規定戲院的每幅銀幕,每年至少要放映146天的南韓國產影片。

90年代中期以後,南韓國內幾度出現主張縮小、甚至取消「銀幕配額制」的論調。1998年12月2日,南韓外交通商部提議,參照與美國的雙邊投資協定,從2002年起,將放映韓片的天數限額降至92天。

南 韓影界擔心,如果這項提議獲得通過,好萊塢洪水猛獸般的商業大片將逐漸淹沒本土電影。由此爆發了一場知名導演、明星發起的南韓影界大規模遊行示威,甚至在 上映麥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主演的「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時,發生了戲院裡遭反對縮減「銀幕配額制」人士放蛇的事件。

1999年6月電影界又舉行了剃光頭抗議示威活動。南韓政府被迫讓步,暫訂在本土電影占有市場40%的配額之前,繼續維持「銀幕配額制」。

如今,南韓國產電影的市場占有率已可抗衡美國好萊塢大片,反而華語片在南韓呈現消聲匿跡的窘狀。

台 灣私人文教機構「知韓苑」創辦人朱立熙,於7月13日在首爾出席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國立國語院和培材大學聯合主辦的「2012年國外韓語專家研修會」結業 典禮上表示,台灣人的南韓觀從「哈韓」與「反韓」並存,到現在的「恐韓」。他認為與其盲目地反韓或恐韓,台灣人更需要虛心地「知韓」。

朱立熙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他從事朝鮮半島研究迄今40年,見證南韓發展的歷程。在戰後不同階段分別創造「經濟奇蹟」與「政治奇蹟」,現在正進一步創造「文化奇蹟」。

他表示,3項奇蹟全都落實後,南韓可望開創亞洲新文明。他說,每年平均訪問南韓3次,每次都會受到一次衝擊,南韓的變化與進步速度之快,真的讓他驚歎不已。

朱立熙表示,台灣在2004年平均國民所得被南韓超越後,現在兩國差距越來越大,導致台灣人對南韓的觀點從「哈韓」與「反韓」並存,到現在已有一股「恐韓」的心理在隱隱發作。

他認為,與其盲目地「反韓」或「恐韓」,台灣人更需要虛心地「知韓」,並且學習南韓人積極進取的精神。

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長官崔光植7月20日在韓國貿易協會主辦的第67屆首席執行官早餐會上,以「傳統和現代創造性融合」為主題發表講話時表示,從電視劇開始掀起的韓流熱潮,如今逐步擴散到K-POP和卡通片等其他領域,帶領著韓國文化出口。

2008年文化內容產業貿易額僅3.5億美元,但2011年增至24.7億美元,預期這將會推動一直出現貿易逆差的服務業扭虧為盈。

崔光植並指出,韓流方面也存在著問題。他說,在韓流出口中,「亞洲地區」和「電視廣播節目、音樂」的比重偏高,分別高達70%和90%。這是因為文化內容產業對研究開發和行銷的投資微不足道使然。

為了給韓流文化產業開拓新市場,南韓國內大型演藝經紀公司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日益增多。

YG娛樂公司6月初與現代信用卡公司戰略結盟合作,進行了「BIG BANG Re-Branding」和「RE-MONSTER」計劃。

「BIG BANG Re-Branding」是指創新組合BIG BANG的品牌形象計劃。YG娛樂公司在擅長品牌管理的現代信用卡公司協助下,製作了BIG BANG的新標誌。

「RE-MONSTER」則是現代信用卡公司支援音樂家對BIG BANG的歌曲「Monster」進行編曲後,透過該公司運營的音樂網站「現代卡音樂」發布。「現代卡音樂」將給入圍前3名的音樂家提供登台演出的機會。

YG還將與三星集團旗下的服裝製造公司「第一毛織」公司合作,在明年年初針對全球10至20多歲年齡層的年輕人,推出新的服裝品牌。

SM娛樂公司今年4月,與經營漢堡快餐連鎖店的企業「Kraze International」,合作成立了「SM Kraze」快餐店。

另外,JYP公司將與體育品牌銳跑(Reebok)進行合作。銳跑將參與JYP旗下歌手的新曲和音樂MV製作,JYP大老闆朴軫泳則將擔任銳跑的創意製作人。

專家認為,南韓3大演藝經紀公司與企業的合作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企業開始重視「文化行銷」,經紀公司則需要實現業務領域的多元化。

南韓一名大眾文化評論家說,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開始考慮「文化代碼」,因此,文化行銷已成為各家企業關注的焦點。從這一角度來看,企業和大型演藝經紀公司攜手合作是個很自然的現象。

韓 流的型式勢將隨著時代而變遷發展,試圖出人頭地的新秀層出不窮,大型演藝娛樂公司以地球村為對象,採取就地取材「以夷制夷」的培訓新人方式,由歐、美、 日、中的作曲家、編舞者、填詞人並肩合作,都將促使適合全球化潮流的韓國流行音樂K-pop,繼續將韓流推向世界。1010723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