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8日星期六

張倩燁:讓保釣的記憶不再斷層

釣島危機升級,邱立本推出新書《保釣‧風雲‧急》,呼籲兩岸三地開放民間保釣,避免釣島實質淪陷的悲劇。他追溯保釣激情的聲音與氣味,也發現保釣背後的政治與社會巨變;「讓保釣記憶不再斷層,也讓明日歷史不會戴上面具」。

香港民間保釣人士成功登上釣魚島,鼓舞了兩岸四地華人的保釣力量。從一九七一年即參加華人保釣運動的「老保釣」、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也剛好推出新書《保釣‧風雲‧急》,在灣仔天地圖書公司的發布會上,也成為一個保釣座談會,掀起了一場熱烈的保釣問題的反思,探討「中國人保釣了四十多年為何形勢日趨惡劣」?邱立本指出:「兩岸三地當局必須開放民間保釣,避免釣島面對實質淪陷的悲劇。」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受美日國際戰略的私相授受,被台灣列為宜蘭縣的釣魚台列嶼被美國交給日本,引爆留美的台灣和香港留學生的示威抗議。台灣本土的學生也打破了戒嚴法,上街示威遊行。而其中僑生的角色最為關鍵。邱立本作為六七十年代留學台灣政治大學的香港僑生,因緣際會參與這場學生運動,留下了生命的重要烙印。

在香港歷史上,從七十年代到今天,港人四十年來保衛釣魚島的家國情懷始終如一,當年維園的保釣示威被港英警察強力鎮壓,但港人前仆後繼,使見證激情歲月的保釣先鋒都深切感懷。

難忘與馬英九一起保釣

在新書發布會上,邱立本深情回憶起四十年前以僑生身份參加台灣保釣運動的場景,包括有一次去「歡迎」日本特使椎名悅三郎的示威中,同行的還有當時台灣大學法律系學生﹑現任總統馬英九。邱立本說:「在松山機場抗議日本特使的示威中,憲兵林立,我竟還衝出去打日本特使的車子,手都腫起來。」

面對今天正在反對國民教育的香港青年,邱立本說,七十年代在維園,香港保釣青年被英國殖民政府打得頭破血流,但這一段記憶已經被漸漸遺忘,「如今反對國民教育的中學生們,不少人連一九九六年在釣島水域遇難的陳毓祥都沒聽說過」。

回望四十年前熾熱的青春,歲月沉澱給邱立本多了一分智慧與冷靜。「我們不是反日派、不是親日派,而是要做知日派;我們不是反美派、不是親美派,而是要做知美派。我們應超越簡單的黑白二分法,不能簡單民粹」。他指出,香港一些人對英國殖民統治崇拜與懷舊,但卻對英國文化的精粹不求甚解,對莎士比亞作品也搞不清楚。邱立本表示,希望「拒絕歷史記憶的斷層,尋回民間保釣的力量,建立一個強大的公民社會,超越意識形態的標籤,當公民社會強大時,就沒有人可以剝奪我們的心中最愛」。而書的封面也寫道:「讓保釣的記憶不再斷層,也讓明日的歷史不會戴上面具。」「追溯保釣激情的聲音與氣味,也發現保釣背後的政治與社會巨變。」

香港衛視執行台長楊錦麟深情回憶九六年在保釣航程中遇難的港人陳毓祥。「一九九六年陳毓祥出海之前,我和他一起在中天電視參與一個節目,陳毓祥慷慨陳詞,送他到電梯時,我說你要多多保重。但是第二天,他就殉身大海之中。」

楊錦麟說,七十年代,華人存在左和右的分歧;九十年代,又有兩岸的分離,華人保釣因此很難形成合力。但今年的保釣運動,兩岸四地不同價值立場、意識形態的人們,可以為了一個民族國家主權的尊嚴風雨同舟,這是很積極的行動。「香港人對這個國家和社會有一種特殊的情懷,這跟香港曾經的殖民歷史是息息相關的。」楊錦麟認為,七十年代以前,很多人在殖民政府去中國化的教育之下,缺乏精神的歸宿,在痛苦的追尋過程中,有人選擇北上,有人選擇台灣,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希望這個國家能夠富強的良善願望。九七後中國歷次重大歷史事件,香港都沒有缺席,就像它當年沒有缺席保釣運動一樣。

「無論是八九六四事件﹑一百二十萬人上街的悲慟,無論是九十年代華東水災,同樣是這些香港人走上街頭,傾囊相助」。楊錦麟認為,香港的中國人所具有的視野是多元的,「這次的保釣行動,帶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兩面旗同時上島,其實也表現了香港的中國人的領土主權觀念、他們的政治圖騰、他們的包容寬厚﹑他們的超越,恰恰是香港的難能可貴之處,也是香港人特殊的家國情懷」。

多年來一直資助香港民間保釣、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認為,此次香港民間保釣人士能成功登島,背後有中央的政策考量。「其實是反映十八大之前,中共是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局面。但是由於當前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後,官場腐敗、官民對立、官商勾結、貧富懸殊、分配不公、環境污染、群體性抗爭等等的社會矛盾」,劉夢熊說,「現在香港保釣團體衝到釣島去了,把百姓對執政黨的不滿轉移到日本身上,是正中(中央)下懷。所以放船出香港水域,是今年面對日本步步升級的挑釁,中央做了政策微調的結果,而非梁振英『放水』的結果」。

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劉夢熊都提出過保釣提案,「應改變政府不作為、公權力缺位的局面,不能把保釣的重擔都壓在民間」。每當被媒體追問,「八一五」登釣島成功後,香港民間保釣團體下一步應該做什揦,劉回答:「不要問民間下一步做什揦,應該問公權力,下一步做什揦。」

和馬英九熟悉﹑當時也是就讀在台大的亞洲台灣聯合商會總會長潘漢唐指出:邱立本多年來以一個文化人的身份關心釣魚台,他為之深深感動。他強調港人在全球華人保釣運動中的獨特地位:一九七一年參加台大、政大保釣運動會議,香港僑生、韓國僑生是主力,在保釣四十年裏,香港扮演了關鍵角色。當時的台灣還在戒嚴,狀況非常微妙,香港同學參加保釣冒著很大的危險。

今年成功登上釣魚島的香港保釣人士、「擧豐二號」保釣船船長楊匡也出現在新書發布會,他向在場的保釣前輩致敬,並表示「只要船修得好,就一定會再出海」。隨「擧豐二號」出海報道的鳳凰衛視高級記者蔣曉峰評價道:「香港成為東方之珠,並不僅是因為有海洋公園或迪士尼,而是因為有太多太多有家國情懷的香港人。」

香港知名主持人、作家馬家輝也是香港留學台灣的僑生,他較年輕,沒有經歷七十年代台灣的保釣運動,但對當年香港的保釣僑生所扮演的角色,感到自豪。哈佛大學法學博士黃賢表示,四十年前由於特定的時代和背景,收回釣魚島是不可能的,現在大國崛起,應在軍事、文化等多方面有所作為,但這個政權的指導思想走了歪路。「歷史很怪的,往往是需要些匹夫做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才能推動」,黃賢希望政府能有所行動,同時「希望在深圳示威的其他的匹夫,就不要去燒車、搗亂,既要激情,也要理性」。

香港企業家黃坤說,看到電視上香港保釣人士的畫面,剎那間感到悲哀。「保家衛國的事,竟然淪落到要讓手無寸鐵的香港小市民去宣示主權,是很悲哀的」。來自深圳的民間史學工作者、歷史紀錄片專家鄧康延表示,沒想到在香港灣仔,會響起這樣慷慨激昂的愛國聲音,讓大陸的民眾感慨,因為這是應該由中國政府做的事情。深圳企業家﹑主持「物質生活」書吧的曉昱從民間社會的角度,對保釣提出銳利的觀察。深圳企業家羅雷則指出中國年輕一代正是通過香港保釣,讓他開始關注兩岸三地華人的身份認同,開始對共同的文化產生興趣。

保釣打破兩岸政治隔閡

鳳凰衛視高級專題主編葉揚回顧父親和祖父長期被台海兩岸阻隔,分屬國共兩個陣營,而唯一可以打破他們之間隔閡的,就是保釣議題。這次香港「啟豐二號」登陸釣島時,看到兩岸的旗幟都在釣島飄揚,她就不禁熱淚盈眶。講到這裏時,她哽咽起來,一些會議參與者也都眼睛潤濕。

邱立本最後在總結時說: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釣島,只要兩岸四地都能建立一個強大的、成熟的公民社會,以民間的力量,守住心中這個島嶼,也守住中國人不變的家國情懷。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