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

美國仍然沒有把國家扭轉到正確方向上來


冷眼評觀美國總統選舉三場辯論


孟玄 



美國總統兩黨候選人電視辯論會舉辦已經有半個世紀歷史,場數不下幾十場之多。今年不例外。總統層次辯論舉行三次,副總統層次一次。總結歷次總統辯論歷史經驗,辯論勝負,表現好壞並不會影響最後投票結果。所以今年九月兩黨代表大會之後,民主黨奧巴馬聲勢大漲,羅姆尼不斷出錯,兩人民調差距開始拉開,尤其在選戰關鍵決定州,差距數字超出統計誤差範圍之後,一般認為,大局已定。民主黨獲勝,奧巴馬將繼續連任。但是十月二日第一場總統辯論會卻大出意外。奧巴馬表現極差,無精打釆,連為什麼要爭取連任的理由,都不知所云。用他自嘲說法,當時他好像被打了麻藥。羅姆尼表現中規中矩,有大將之風。該場辯論的勝負差距創下歷史總統辯論以來最懸殊一次。民主黨為之軍心換散,士氣大衰。羅姆尼則時來運轉,聲勢不斷上揚。歷史上,只有1960年肯尼迪和尼克松首次電視辯論造成同樣扭轉乾坤的影響力。

這樣結果說明,四年前的歐巴馬旋風已經消散。四年來美國經濟衰退,失業高漲,民生困苦已經讓民心思變。使得今年總統大選的主調成為對在任者政績的公民複決的選舉。多數美國人傾向換人做做看,只要替代者在選民心目中還過的去即可。五十年來,只有兩位總統一任下台。連任幾乎變成慣例。可是今年在位優勢不足以構成連任的保障。美國人支持奧巴馬心理相當疲軟,一旦羅姆尼表現差強人意,選民大幅轉向就有可能出現。第一場辯論巨大衝擊選情變化,並非兩位候選人前後有什麼不同,而是今年大選特色。它反映出美國國勢衰弱,而百姓政治彷徨。美國的國際困境與內政難題,自九一一事件、侵略伊拉克及二○○八金融海嘯以來,其實是大勢已定,可以預見任何人作總統皆不易扭轉此種政治現實。未來最後選舉的衝刺,與其說選民對二人的不同期望將決定大選的勝負,不如說選民對二人的總體感覺將決定鹿死誰手。

奧巴馬警醒,他面對的第二場辯論情勢變成與羅姆尼面對的第一場辯論一樣,必須有打破釜沈舟的背水一戰決心,才能扭轉敗勢。他發動全面出擊的猛烈攻擊。而第二場辯論的鎮民大會辯論的形式,兩人遊走會場,有點像拳擊賽,兩人都頻頻搶話,不時打斷對方話頭,甚至貼近身體,手指對方胸部,大聲說:「 你錯了,你不誠實。」只剩下沒有罵對手是騙子了。這種毫無禮讓的身體語言,在所有總統層次的高度辯論中,被視為最不文明的一次。雙方互相敵意和藐視也充分顯現。第二場辯論主題是國內經濟,一般認為奧巴馬勝利。言辭便給本來是奧巴馬的長處。有人認為奧巴馬有的就是一張嘴巴。缺乏真正領導全局的能力。最近出版一本由名記者採訪白宮應付金融海嘯和全球經濟大衰退的內幕的報導,顯示奧巴馬光說不練,沒有決斷,華而不實作風。

但是即便如此,世界多數國家仍然希望並且相信奧巴馬連任機會大於羅姆尼。畢竟奧巴馬有四年經驗,大家熟悉。奧巴馬對於美國的世界地位比較樂見新興國家共享世界舞台。而羅姆尼的國際形象和經驗白紙一張。他國際政治發言,一出口就錯,仍然保持美國第一,舉世無雙。而且其國際幕僚多是當年環繞布希,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新保守主義者。他的中東政策放任以色列,不惜先發制人發動伊朗戰爭。尤其讓中國人充滿戒心的是,羅姆尼對中國的敵意,達到歷屆總統競選語言的最高峰。中美兩國互信不斷降低,疑懼增強。羅姆尼上台是否帶來東亞劇烈變化?這是國際十分關切10 月22日晚第三場以外交國防為主的辯論原因。

其實,中國問題在三辯論中都十分突出。這個現象反映美國人民對於國力相對於中國快速崛起的焦慮和恐懼。本來,自尼克松總統以來,歷屆總統選舉中,早就形成挑戰者攻擊在任者的中國政策不夠強硬的傳統。可是一旦當選,或早或遲,對華政策一定恢復舊觀,延續過去。所以,大家對把攻擊中國進行種種不公平貿易政策的宣傳視為競選語言,見怪不怪,並不特別驚異。但是今年情勢,羅姆尼似乎有點走火入魔,有點把批華做為外交政策的核心。他一再保證當選第一天就會宣布指控中國為操縱貨幣的國家。美國還從來沒有真正做過對任何其他國家這樣的指控。奧巴馬在羅姆尼追擊之下,不能被比下去。也越來越高調批評中國。因為全美民眾心頭最大的陰影就是未來工作機會都要被中國人搶走了,未來美國人要為中國人幹活了。總統候選人必須迎合選民口味。政治上,「中國」成為骯髒的代表。可是其實大家心知肚明,中美關係十分複雜,誰也脫不開誰,誰也壓不服誰。選舉過後,選舉語言就會讓過一旁。雙方的戰略軍事經濟政治鬥爭會繼續日益激烈。兩國互信會越來越減少。

最後一場辯論,雙方角色錯亂。奧巴馬身為現任總統,表現反而像是挑戰者,他的發言也像傳統共和黨。而羅姆尼開口閉口高唱「和平」,一幅民主黨人樣子。大家大吃一驚的是羅姆尼拚命抹去極端右派意識形態,向中間偏右靠攏的程度。  奧巴馬延續第二場辯論風格,變本加厲,一上場就連珠炮似的攻擊羅姆尼「活在過去」,謂羅的安全戰略停留在一九八○年代冷戰時期,社會政策停留在一九五○年代,經濟政策則停留在一九二○年代。奧巴馬的策略是把羅姆尼描繪成極端右派,黷武好戰的鷹派,羅姆尼則反擊:「攻擊我,並不能反映你的政績和未來政策。」 

羅姆尼的共和黨背景,在處理安全和國防問題上容易得到美國人民的信任;美國人心厭戰,羅不敢突出鷹派色彩,因此在第三次辯論中顯得溫和柔軟。正如一九八○年卡特對雷根辯論,全國電視前觀眾親眼見到雷根言談,不再認為雷根會輕率發動核子大戰,雷根能否擔任三軍統帥的疑慮也就過了關。第三場辯論,減少了羅姆尼原先被醜化的形象;歐巴馬則嘲笑羅姆尼的擴建海軍主張,不知今夕何夕,今天的國防已經不再像一戰時期使用馬匹和刺刀了,這種輕視對手的態度可能產生反效果。對於一個沒有實際主政經驗的候選人,羅姆尼在國際政策論述上的表現算是及格了。 

最後一場辯論,中國問題擺在結尾,但二人攻擊中國的強度皆不如前兩次辯論。雖然羅姆尼再度保證上台第一天就會把中國列為操縱貨幣國,但是幾乎所有專家相信,他一旦選上之後,馬上設法會找到理由吞回這句話。兩人都強調美國要爭取中國成為世界上負責任的大國,皆不敢把狠話講死。辯論中一字沒有提到歐洲、日本、印度等重要國家,中東卻占據了六分之五的時間,以色列提到幾十次,顯示美國人關心的國際視野其實很民粹,也很狹窄。回顧辯論成績,羅姆尼第一場大勝,第二場歐巴馬小贏,第三場難分高下,也可能歐巴馬得分較多。可是,決定選舉的是國內經濟就業和民生疾苦,不在國際情勢,第三場辯論的影響很小。三場辯論會中,皆充斥著「選舉語言」,在對外政策上膨風耍狠,在對內政策上製造撕裂與矛盾;總統辯論各有勝負。美國人民對於兩位候選人是否能夠真正解決國家長期問題,其實並沒有太大期望。因為候選人為討好選民,不敢講他們不愛聽的真話。民主政治的盲點就是選票至上。如要贏得勝利,怎麼敢得罪選民?

民主就是爭取選民的授權,贏得勝利代表得到人民授權,履行人民支持的政見。但是候選人在選舉中提出達不到競選承諾,下一次選舉很難再選上。所以選舉中候選人不敢提出解決老大難問題的政見,只能提出可能做到的部分。因而困難越大,候選人越不敢正面面對,只能採取諱疾忌醫的辦法逃避。選民喜歡候選人性格樂觀,未來總是更光明的吹鼓手。因此候選人總得表現天下無難事,美國會永遠世界第一。三之二的的美國人認為國家方向走錯了。這個數字已經存在很久了,美國總統選舉四年一次,江山改變好幾次了,可是仍然沒有把國家扭轉到正確方向上來。四年前,美國選出奧巴馬,舉國歡騰,認為可以扭轉布希的敗政,走出政黨惡鬥的時代。可是今年的總統大選,政黨惡鬥更是厲害。選舉之後,不論誰當選,情形不會改善。(《中國密報》3期)

孟玄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