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

鍾倫納:罵中國並非美國大選的一時方便

美國總統大選第三場電視辯論的主題是外交,在6個事先同意的主題中,除了反恐和中東,「中國的崛起」也成了一個主題。競選以來,奧巴馬總統和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一直擺出猛烈攻擊中國的姿態,該晚雙方卻出人意料地露出轉圜餘地,肯定中美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可能。這固然是雙方為了在最後一次辯論中希望建立穩健形象的策略,尤其是羅姆尼聲稱要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的做法,被有識者視為妄動(難被國際法庭接受,即使成功也會引起巴西等國家照辦煮碗地指控美國),他在前兩場電視辯論中揮舞出咄咄逼人的攻勢後,需要提出一個成熟的形象。奧巴馬身為現任總統,雖然不能為了跟他鬥硬而冒上挑起貿易戰的風險,但仍強調他已按照符合國際法的程序,成功地打擊了中國一些違規之舉。

有些資深評論者認為中國議題只屬競選時的陪襯,本身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大選後即像過眼雲煙,如常運作。這是假設了美國認為中國除了經濟開始上升之外,在軍事和國際政治方面的影響力都有限。何無論在反恐、中東、伊朗核問題等重要外交層面,美國都需要中國的配合,因而推論兩個候選人都沒有把中國看成真正的假想敵。這個觀點是危險的,因為它忽略了美國的前瞻性行動和選舉諾言轉化為實質政策的可能性。

美國的軍事和全球戰略不同於歷史上任何其他大國。它是在清楚地認識到本身優勢後,除了絕不驕傲鬆懈地繼續擴展實力,這幾十年間還逐漸學懂懷柔,利用所有能利用的心理和物質條件去支持它的活動,在軟實力不逮時則不惜先發制人。目前世界上已經沒有任何國家團體可以對它作出重大損害,唯一可以制衡它的是國內的民意。

製造共同敵人

凝聚和操縱民意最有效的做法,是製造一些共同的敵人。縱觀美國歷史,從立國到大戰後的和平時期,美國都保持至少一個假想敵,從西歐列強、蘇俄、東歐集團、東亞諸國、回教集團和拉美各地,都曾至少一度成為美國敵人。對一個有兩大洋作屏障,海空軍皆穩操勝算的國家來說,人為的危機感遠大於實質上的危機。透過危機感的渲染,各派精英可以轉移民間對內政的批評、可以無限度地發展新武器、可以對假想敵施加壓力,而每次轉移目標,皆為一些利益集團製造出一股新的發財機會。

因此,抨擊中國並非只屬一時方便,為轉移假想敵鋪路的動機昭然若揭,兩黨同心。中國的興起恰好可作回教集團之後下一個假想敵。早在總統大選之前,美國已把軍事重心移往亞太地區,並跟圍繞中國的國家進行聯合軍事演習。可見中國實力雖遠遠不及,卻有足夠資格被推上假想敵的位置。

美國國內當然也有不少人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大環境,希望避免戰爭和貿易保護主義,兩黨候選人提及可以跟中國成為合作伙伴,便是為了照顧這方面的民意,但除了曾跟羅姆尼爭取共和黨提名的前駐中國大使洪博培等少數人士,大部分候選人皆未公開提出中美貿易對美國的好處。目前傳媒上多的是破壞中美關係的宣傳,從中美貿易中獲益的公司和團體默不作聲,華裔美國人人微言輕,又欠合作,中國本身又怕弄巧成拙,默默無言。一旦壞形象在民間形成主流,即使當選者希望回復務實政策,恐怕已難挽狂瀾了。

作者現居於美國俄亥俄州,曾任教授、研究員和行政主管

香港   明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