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星期五

台媒:習近平上台即台灣挑戰之始

習近平和胡錦繡(15/11/2012)

林楠森    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

在中共十八大人事底定後,台媒密集報導了相關新聞。各報社論則聚焦於胡錦濤裸退,以及在新一代領導人上台後,兩岸關係如何因應。

聯合報的社論文章說,十八大最大的兩個謎底揭曉:一是胡錦濤裸退,二是政治局常委由九人回復七人,該社論說這兩大動作,皆為新老政權交替的法理邏輯與政治秩序進了一大步。

「屆齡滿屆裸退機制」

社論說胡錦裸退後未來應當無人再敢"扶上馬送一程",並認為中共未來必須鞏固此一「屆齡滿屆裸退機制」將之視為太上憲法。

社論說在一黨專政體制下,退場機制是極為關鍵的政治代謝體制,嚴格來說胡錦濤是中共建政六十二年來第二位屆齡滿屆退場的黨國領人,第一位是江澤民,在此之前的領導人不是做到死或油盡燈枯,便是被迫害致死或被罷黜。

聯合報除了讚揚胡錦濤裸退外,並說未來黨國領導人將出於同儕競合,而不再出自強人指定,在此一趨勢下,出線者人格性向可能較趨於平實,從正看也許較能發揮黨內民主,但從負作用看,其競合關係的「競」將增加惡斗,「合」則惡化分贓。

這篇社論的結論是,屆齡滿屆裸退機制雖然是化解政權交替危機的重要發明,但與中國政治改革所必須的巨大工程規模相較,恐怕仍是杯水車薪。

「太子黨」

自由時報的社論也談到了胡錦濤的裸退與政治局常委,文章說從李鵬這次傳出拉下倡議黨內改革的李源潮入常來看,老人干政因胡錦濤裸退而止歇之說,仍有待觀察。

就政治局常委人數的減少,該社論則說這是因原先九人共識決策不易,也意在抑制薄熙來案所突顯的國安派系膨脹。

社論說,中共黨國體制經此變動,集體領導格局不變,密室決策與黑箱作業一仍舊貫,黨內民主毫無進展,外界甚至要到昨天習近平與政治局常委集體亮相,才得以知悉七人的確實組成。

對於中共新一屆領導人評價,自由時報社論認為政治局常委除了江澤民的鑿痕明顯,太子黨也已然接班。除習近平外,張德江、俞正聲與王歧山都屬之,且太子黨不但擴及黨政軍,包括國企的工商界也勢力龐大。

該社論說,中共建政之初,老革命一輩努力避免家族政治,如今裙帶關係盛行,竟成為中國政治特色。

習近平下的兩岸

除了評論中共高層權力外,台灣媒體普遍關注的一個議是有「知台派」之稱的習近平上台後,對台灣意謂著什麼。

同屬聯合報系的經濟日報對此發表社論說,習近平早年在福建擔任要職被視為知台派,兩岸關係習題對習近平來說應是駕輕就熟,亦可期待十八大後兩岸關係可穩步向前邁進。

自由時報社論同樣提到習近平知台派的稱號,其指出在集體領導下"屁股決定腦袋",中國併吞台灣手段軟硬兼具,基本圖謀不變,台灣對習近平不能有幻想,心須妥善因應準備。

中國時報的社論則在評論習近平掌權下的兩岸關係,加入了美國的因素。文章標題是「中共十八大閉幕,台灣真挑戰的開始」。

中美台

該社論表示中美日戰略圈的主流意見認為,亞太地區已成為中美戰略競逐場域,兩岸關係在中美戰略猜疑升溫格局下,已面臨變量複雜化的新挑戰。

其文章表示,胡錦濤處理台灣問題核心思維是事緩則圜,水到渠成,只要大陸把經濟問題搞好,台灣問題自然解決。但隨著十八大換屆交班,兩岸關係若要良性發展,首先必須面對中美競合關係變化。

中時社論說,習近平的核心策士指出,台灣問題雖因兩岸良性互動緩和,但若久拖不決,將給大陸周邊安全增加新的不確定因素。

該社論說台灣問題的存在,意味著台灣有被分裂出去的危險,此始終牽扯著中國政府的精力與資源。

其結語是,若中美兩國不能發揮和平相處共榮亞太的大智能,亞太局部衝突發火點恐將相繼引爆,屆時馬英九「親美、和陸、友日」的平衡策略,不無可能從美中左右逢源高招,淪入進退兩難困境。

BBC中文網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