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3日星期四

繩子斷了棺木落地,改變袁氏家族的走向


《新史記》張永久


《新史記》編者按:中國作家、《袁世凱家族》作者張永久正在撰寫新著《因為姓袁》,講述史稱“民國第一家”的袁世凱龐大家族悲歡離合的故事,記錄袁家數代人在特殊歷史時刻的心路歷程。這是該書稿第一章“血脉深处的守望”中部分章節。


在 袁世凱家族的袁氏陵園,一位姓袁的老人還告訴我,1984年臘月,滿天雪花紛飛,地上的積雪有一尺多厚,有一支袁家後裔回鄉省親,前來陵園裏祭拜,當時出 現了奇異的一幕。那天,鳴炮焚紙的儀式過後,從袁保中(袁世凱生父)的墓穴裏爬出了一個金色的動物,頭部象青蛙,身子象一條蛇,那隻“青蛙蛇”停歇在一簇 草叢裏,探頭探腦地張望了一會,然後不慌不忙地慢慢離開了。對這一異象,袁家人眾說紛紜,有各種猜測和解釋的版本。但是在祖宗的墳塋面前,氣氛神聖肅穆, 誰也不敢輕易亂動,倉促對“青蛙蛇”鑽出的小口子進行掩埋,怕走漏了墳塋裏的靈氣。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這個困惑人類的千年一問,不知引發了多少人的無窮思考。家族史是一個家族的根,斷垣殘壁的祠堂,陳舊發黃的家譜,記錄的不僅是一個家族的記憶,也是社會變遷的斑駁畫面。

那麼,袁氏家族這一路又是怎樣走過來的?

 

位於河南安陽市洹水北岸的袁世凱墓——袁公林。


據 項城袁氏家族史記載,他們的始遷祖是袁持衡,從汝南郡遷移而來。袁持衡只有一個獨子,名叫袁膺舉。從文獻上看,袁膺舉是個讀書的種子,兩個兒子名字取得相 當雅致,一個叫袁抱月,一個叫袁步月。人生最遺憾的事莫過於,詩意的抒情往往扛不過世俗的鍛打,抱月步月兩兄弟長大成人後,遭逢到一場百年難遇的大水災, 袁抱月跟隨他人逃難去了南方,從此杳如黃鶴,斷了音信。袁步月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袁學詩和袁學禮,遷移到永豐南13華里的秦波村,砍了幾棵樹,挨崖壁邊搭 了個窩棚,臨時安頓下來。

項城袁氏家族史料上,有一段描述當年情景的文字:

當時秦波人煙稀少,周邊十幾裏地沒有村落,且地勢低窪,雜草叢生。袁氏一家,就在這裏墾荒種糧。農閑之時,父子三人到野外蒿草中,撿取野鴨蛋補食用不足,生活十分艱難拮据。

從上述文字來看,這還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耕之家。

就 這樣又過了半個世紀,當年跟隨父親去野外蒿草中撿野鴨蛋的孩子也成了爺爺,其中的一個爺爺袁學詩老死了。送葬那天,兒孫們扶靈出殯,一路上走走歇歇,往南 行至秦波村與袁閣村交界處時,抬靈柩的繩子突然斷了,棺木重重地落在地上,嗩吶和鑼鼓聲戛然而止,送葬的隊伍安靜下來,族人們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他們從 四面圍攏來,有的站著,有的蹲在地上,仔細琢磨棺木落地所隱含的各種寓意。

最後還是由家族中的老者一錘定音:學詩留戀這裏的風光呢!

老者這句話,改變了項城袁氏家族後來的走向。

兒孫們在袁閣村找了塊空地,就地挖坑,埋葬好棺木。當時季節是冬天,北風蕭瑟,草木搖落而變衰,枯樹枝上的烏鴉怪叫一聲飛遠了。人們舉目所觸的景色皆是冷清淒楚,然而在冬季的沈靜之美中,大地在悄然孕育來年的春天。

時 光如漏斗中流失的沙子,不知不覺又過了若干年。每年清明節、鬼節以及元宵節前後,袁學詩的子孫後代都要來焚香祭祖。為了方便祭祀,後來他們索性舉家從秦波 村遷移到袁閣村,在這裏修建陵園和祠堂,袁氏家族世系繁衍生息的傳奇故事,從袁閣村開始了新的延伸。(《新史記》第9期)


-----------------------------------------------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明鏡書城:http://city.mirrorbooks.com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