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4日星期一

趙紫陽打算用二十年完成國家體制轉變


80年代政治改革與趙紫陽的政治遺產(5
吳偉

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在納入方案時,就要有取有捨。趙紫陽、鮑彤和政改辦的研究人員們在這個時候,對於鄧小平要的效率,與黨內外對發展民主的要求這個矛盾,已經看得很清楚,而且也確實面臨著兩難的選擇。在這種兩難的選擇中,政改方案的研討者們不得不首先選擇服從於鄧小平這個「中國最的實際」。

當時的想法就是,這次改革,是在鄧小平的支持下,由中國共產黨主導的。離開了鄧小平的支持,這次政治體制改革幾乎連一天也存在不下去。因此,這個方案首先必須考慮到黨內高層的承受能力,特別是鄧小平等老人的意見。政治體制改革的方案要拿出來,要在中央常委、政治局、中央全會、黨的第十次全國代大會上通過,首先就需要鄧小平通過。鄧那裏通過了,這個方案就能得到數老人、多數中委的支持,就能拿上代表大會,就可能黨代會、被全黨所接受。對於鄧小平們不能接受的東西,就不要提,否則方案就通不過、搞不。這個方案就會胎死腹中,政治體制改革也就成為一個泡影。

  在這種情況下,十三大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或許衹能使中國的民主政治向前走一小步,但衹要這個步子邁出去了,這一小步就可能會成為中國向民主社會轉型的一大步,就有可能像經濟體制改革一樣,造成一種難以逆轉的趨勢。

十三大這個方案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隨著改革實踐的發展不斷有新的內容推出,不斷發展變化的。如我們把現在要做的而且能做的提出來,鄧小平們現在不能接受的,或是將來才有條件要做的先不去講,可能留到十年後再講再做,十年後和現在的政治環境就可能完全不同了。自然規律是何人難以抗拒的。黨內的這些老人們,總有一天要退出歷史舞臺。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現在走出這第一步,幾年後下次黨代會上再走下一步可能就會阻力小很多,而再下一步可能就更好走一些。
 再說,鄧小平們這一代有著絕對政治權威的黨內元老退出政治舞臺以後,中國的權威政治必然會呈現遞減趨勢,逐步走向常人政治。為了維持黨的執政地位、黨的穩定、國家的穩定,黨內民主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也許就會成為黨的新一代領導者們無論主動或被動,但又不得不作出的選擇。如果我們現在不是這樣想問題,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方案讓鄧小平和當時中央的這些老人們,讓黨內的高層幹部不能接受,方案在中央政治局、中央全會,在黨代會上通過不了,那就等於這次政治體制改革流產,想再發動第二次是極其困難的。應該說,對這種逐步漸進式的改革方式,趙紫陽、鮑彤和政改辦的大部分同事們在當時都是明確的。

  關於如何實現向議會民主制度過渡的問題,趙紫陽後來在回憶錄中說,「關鍵是共產黨領導集團有這樣一種思想,這樣一種信念,然後再因勢利導,分別輕重緩急,逐步實行。但是也不能完全靠執政黨的自覺,必須有社會輿論各方面的推動;也不能一切都不動,完全等待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具備了條件,在哪一天來宣佈實行議會民主政治。這應該是一種漸進的逐步發展的過程。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在政治體制上不斷改良、改進,使之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互相推動。究竟如何過渡,我在前面講的改進共產黨執政方式所列舉的那些內容都是應該做的,尤其是在初期階段。」這就是說,他認為他在中共十三大上所提出的「總體設想」在過渡的初期仍然是適用的。

  當年趙紫陽和鮑彤在政治體制改革研討時期,就曾經設想過,經過三至四屆黨的代表大會,也就是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黨的執政方式的轉變和整個國家體制向民主制度的轉變。趙紫陽後來在回憶錄中所談的想法和他在當年主持政治體制改革時的主張,應該說是一脈相承的。
  綜上所述,如果對趙紫陽的政治遺產的主要內容進行一個概括,可不可以這樣說:就是以民本主義、民主主義為基本政治理念,通過和平轉型和逐步過渡的方式,完成中國從極權政治向憲政民主的轉變,從一黨獨裁向現代政黨政治的轉變。(《內幕》第10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