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9日星期二

北京十面「霾」伏的悲歌


有些地方能見度不到100米
有些地方能見度不到100米


BBC記者馬騰,北京

一月,北京四次遭遇霧霾天氣。空氣質量也引發一場有關中國模式的辯論:保生命質量還是保經濟增長?BBC記者馬騰在十面「霾」伏下慨嘆,今後幾年,清潔的空氣恐怕仍將是北京的稀罕物……

每天早上醒來,我都會稍稍等一會兒才去拉開窗簾。窗外的一幕,很可能為我這一天定調。

我並不是要看天氣怎樣,而是想知道污染到底有多嚴重。有時候,眼前的景色真是糟糕透頂。整座城市好像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抽煙室,天空中覆蓋著一層尼古丁的黃色污跡。

這個月,北京的污染從糟糕變成了……怎麼說呢,危險。空氣污染程度迅速上升,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安全標準。

我先澄清一下,霧霾侵擾北京的時候,我其實是在陽光明媚的海南島,呼吸著大海邊的新鮮空氣。但是,回到北京一看,醫院裏擠滿了患呼吸道疾病的年輕人、老年人。當局警告人們不要出門,北京街頭不尋常地安靜。

家用空氣淨化器以及口罩的銷量迅速增加,一些商店乾脆宣告售罄。就是對北京這樣一個習慣了污染的城市來說,這一回的霧霾也算得上「緊急」情況。

「我們的空氣怎麼了?」

我回到北京之後的那段時間,人們仍然可以「親口嘗到」、親眼看到污染。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局沒辦法繼續否認了。

過去許多年,他們一直想否認。儘管證據正好相反,儘管所有的人都能看得見,政府還是經常對首都的污染輕描淡寫,堅持說那不過是霧。

這個立場堅持不下去了。面對公眾壓力,當局在今年年初開始按新標準發佈污染監測數據。

美國大使館也給北京提了醒。美國使館每小時發佈一次空氣質量監測數據,中國原來一直將其批判為「外國干預」。

這次霧霾一來,中國的國營媒體第一次在這個問題上行動了起來。污染成了晚間主要電視新聞的頭條,就連共產黨的喉舌「人民日報」有一次也在頭版頭條質問,「我們的空氣怎麼了?」

嗯,最直截了當的答案是:問題很多。空氣質量出了問題,是由中國在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和規模發展引起的。

從前不惜代價地保增長,結果是環境普遍惡化。燃煤發電廠為中國的工廠提供能源,為千家萬戶供暖,但是也向空氣中傾吐著毒素。

僅在北京,大街上就跑著五百萬輛汽車。汽車標誌著中國越來越富有,但是,這些一輛緊挨一輛的汽車也標誌著,中國還沒有正視污染問題。

污染並不僅僅涉及空氣質量。工業管控不嚴,中國的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也都被嚴重污染了。北京幾乎沒有人信任水龍頭裏流出來的自來水。

「我忍不下去了」?

也許,北京近來的這場大霧會成為一個轉折點。中國人會說,「告訴你吧,我忍不下去了。和經濟增長比起來,我們要把生命質量放在首位。」

最近幾個月,中國一些城市發生過好幾起大規模的抗議示威,反對修建工廠。慢慢地,中國也正在出現一個要求「別在我家後院兒搗亂」的群體。

但是,發生大規模突然轉型的可能性仍然不大,至少目前如此。經濟增長仍然是政府的首要任務。沒有了經濟增長,大批人失業了,當局會擔心社會不穩定。

在中國,仍然有成千上萬的人希望拿到第一把車鑰匙,裝上第一台空調,甚至搬回第一台冰箱。誰來打碎他們的夢想呢?

正因為如此,今後幾年內,清潔的空氣恐怕仍然將是北京的稀罕物。

一些有錢的中國人「用腳來投票」,帶著孩子搬到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亞去了。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不是一個選擇。

至於我個人。在北京住了兩年半之後,我買了第一台空氣淨化器。現在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我也戴上了口罩。早晨打開窗簾之前,我還要稍稍等一會兒,期盼著今天颳風,把污染都吹跑了。

BBC中文網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