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1日星期一

謹記兵不厭詐,中美帶著疑心互看對方

《明鏡月刊》記者柯宇倩/當中國的鄰國與美國紛紛指責中國武斷、不負責任時,中國又是如何看待外部世界,尤其是美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和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資深政治學家施道安(Andrew Scobell)在201211月出版的新書《中國探索安全之路》(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就是一本側重從北京觀點看中國國際關係的書。

黎安友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人權觀察亞洲委員會主席、外交關係委員會成員,研究領域著重在中國政治與外交政策、比較政治、人權,著有《中國民主》、《中國六四真相》等多部著作。

施道安為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資深政治學家,先前曾為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國際事務副教授、中國認證項目主任,以及美國戰爭學院策略研究所副研究教授,撰有《中國軍力使用》等著作。

美中互看對方都受“兵不厭詐”影響

《中國探索安全之路》一書探討了中國與美國、俄國、日本、南北韓等主要國家的關係、中國決定外交政策的考量,以及西藏、新疆、香港、台灣的情勢發展等等。撰寫本書的最初念頭,只是想更新先前的研究。

1977年,黎安友和陸伯彬(Robert S. Ross)合作出版《長城與空城計》(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一書後,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改變。

1977年,中國還是個衰弱的國家,外交上主要採用防禦性政策,重點在維持境內的穩定,避免丟失對諸如台灣和西藏等地的控制,同時修復和具有潛在威脅性的鄰國的緊張關係。當時的中國在世界其他地區沒有重大的利益,也沒想在這些地區發揮重要影響力。

但經過這些年,中國的崛起有目共睹,中國的國際地位與國力都不可同日而語,因此黎安友與施道安有了撰寫新版本的念頭,然而新版本撰寫完後,已等同於另一本新書。兩位作者12月在美國紐約智庫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CUSCR上向聽眾介紹了此書,也接受了《明鏡月刊》的專訪

施道安對《明鏡月刊》表示,本書是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全面檢視,涵蓋範圍廣泛,因此兩位作者參考了許多英文書籍、中文資料,並採訪中國議題或國際關係專家,希望此書能讓讀者更瞭解中國在安全上所面臨的挑戰,同時期盼這樣的瞭解能讓中美以及中國與他國的關係更正面。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從北京的觀點來看美國、國際關係和外交策略。施道安表示,美國和中國都透過不同的鏡片看對方,而且都有點誇大;兩國看待彼此的心態,可用《孫子兵法》的一句話來總結。

“我到國防部發表演講時,往往都會提到孫子的名字。”施道安說,不是指孫子還極大程度地影響當代中國的外交策略,而是指孫子影響了美國如何看待中國,尤其在軍事方面,那就是《孫子兵法》歸納出的一句話:兵不厭詐。

施道安指出,由於受到“兵不厭詐”的影響,美國看待中國的方式和做出的回應,都帶著疑心,相對來說,中國對待美國的態度也是如此。

中國軍費的急遽上升,反映在更精良的裝備、更好的人員訓練,以及更強硬的外交態度上。但施道安不認為美國需要害怕中國。“每個國家都有令其他國家感到威脅的地方,即使只是潛在威脅。中國也認為美國有能力傷害中國,但這並不必然代表美國有這樣的意圖。”

施道安對《明鏡月刊》表示,相信中國領導是想要和其他國家和平共處的,但理想與現實畢竟不一樣;就好像中國領導人希望達到“和諧社會”,但中國社會仍出現很多問題,因此“和諧社會”只是個目標,但現實情況卻不相同。

“因此問題是,中國能夠達到何種程度的和平發展,如果回顧中國的崛起過程,其實是‘大部分和平’(mostly peaceful)的,希望這種情況能持續,也希望奧巴馬和習近平能為有建設性的雙邊關係定下基礎。”施道安說。

19883月,中國和越南在南沙群島發生衝突,事件延續幾日後結束,但如今中國的軍力和外交態度都已經有了轉變。施道安對《明鏡月刊》說,現在中國與他國要處理這樣的小危機已逐漸變得困難,以後如果再發生類似1988年的事件,或許不會再以同樣的方式劃下句點。“因此我希望中國的崛起能維持在‘大部分和平’的軌道上。”



施道安(《明鏡月刊》記者柯宇倩攝)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