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6日星期六

《紐約時報》温家财富報導後面,另有個“陰謀論”



《調查》雜誌社特約記者 馬良



一位紐約資深新聞業人士分析說,實際上,這裡面確實有一個“陰謀論”,但不是來自《紐約時報》,而是來自別的方面。當有人知道無法阻止《紐約時報》刊發溫家寶家族的長篇調查後,便釋放出了保守派打擊改革派的煙幕,以此為溫家寶家族搶先贏得輿論支持。因為,《紐約時報》這篇報導的寫作與發表,有關當局瞭如指掌。

正是有鑒於人們的這種關心,張大衛在這篇報導出來之後,接連寫了《〈紐約時報〉如何調查中國公司?》和《問答:〈紐約時報〉調查報道幕後》,作為對報導的補充。這兩篇文章強調,張大衛在寫這篇報導時,並沒有什麼人爆料,他是通過付費僱傭律師事務所或諮詢公司代為申請查閱,他為《紐約時報》獲取了數千頁公司材料,以研究溫家寶總理的親屬所控制的商業網絡,從而查出了溫家寶家族擁有數十億美元資產的商業帝國。



《紐約時報》發表《中國領導人家庭的隱秘財富》這篇調查報告之後,各種評論接踵而至,其中不乏批評與建議,但更多的是讚美與羨慕。這一次,連《紐約時報》也禁不住在中國政府的高壓面前讚美自己。

就在溫家寶家族10月27日通過香港媒體發表律師聲明,指《紐約時報》關於溫家寶家人及親友的報導不實後,《紐約時報》迅速作出反應,報紙的女發言人愛琳·墨菲(Eileen Murphy)說:“我們堅持我們的報導,也為這篇報導感到無比自豪。《紐約時報》一向以高質量調查性報導聞名,這篇文章就是一例。”

在10月30日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多位中國記者表示,《紐約時報》這篇報道花了很多心思,盡到了媒體的責任。但是,他們認為,假如擁有新聞自由,中國的同行會做得更加細緻,也更加清楚哪些關鍵點應該重點突出。比如,這篇報道沒有強調指出,溫雲松從一名民營企業家一躍而成為隸屬於國家信息產業部的國有企業中國衛通集團的董事長,享有相當高的行政級別,顯然不合常理。又比如,溫家寶親屬所經營企業和垃圾焚燒產業關係深厚,而垃圾焚燒產業的問題正是近年來引發諸多群體性事件的直接誘因。

余傑11月1日在接受明鏡新聞採訪時表示,要知悉溫家寶家人具體怎樣得到這些利益很難,溫家寶本人是否涉及貪腐,或只是家人瞞著他做事,並非《紐約時報》這樣一個外國媒體或像他這樣的獨立知識份子能判斷的。

博訊10月27日的一篇報導則指出,《紐約時報》報導存在重大事實錯誤。這篇題為“紐時炮轟溫家寶的報道有重大缺陷:81%的金額未核實”的報導指出:

【27億美元中的22億美元的資產來自段偉紅的泰鴻公司,疑點在於段偉紅到底有沒有為溫家寶家族代持股份?文章提出的唯一證據是段偉紅的公司有溫家寶的家屬持有股份,包括溫家寶的母親和其他親屬。但這是2004-2005年的事情,段偉紅使用了這些家屬的身份證辦理股份。而平安保險2008年上市前,溫家寶的家屬已經全部退出公司,平安保險的利益是2009年實現的。據悉,對以上所有的手續,段偉紅都保留了證據。由此看來,泰鴻公司的22億美元的價值,和溫家寶家屬並無關係,至少是無法核實的。如果這22億美元存疑的話,另外的5億美元是否也有疑點呢?

在過去近10年中,曾有媒體報道“鄭建源”是溫雲松的化名,並為外界所相信。最近鄭建源站出來,澄清了他不是溫雲松,他真正的幕後老闆就是鄭裕彤,鄭建源為香港寶華投資的董事長,本人是在香港的大陸移民,與溫雲松無關。】

經常披露中共高層內幕新聞的“樵夫”發表專稿, 也暗示《紐約時報》關於溫家寶家族財產的報導事實可能有問題。文章說:

【據一位消息人士透露,曾經參與調查溫家寶貪汙調查的一位高官的親信私下表示,關於溫家寶家族貪汙的線索實際上只有三個:一個是溫家寶夫人張蓓莉在台灣買高價珠寶;二是溫家寶家族與通過平安保險公司斂財;三是溫家寶的兒子化名鄭建源斂財。這次《紐約時報》聲稱溫家寶家族貪汙,主要根據也就是這三條。不過經過反復調查,他們發現其實張蓓莉並未在台灣買過任何珠寶,而只是應邀鑒賞而已。在她鑒賞之後又人“故意買了珠寶”送給張蓓莉,也被張蓓莉拒絕了。可是有關店家為了自己的生意故意宣稱張蓓莉本人購買了高價珠寶,因此傳出了所謂“張蓓莉在台灣高價買珠寶”的傳言。至於平安保險,第一該公司運作完全合法,第二實際上溫家寶家屬與平安保險公司早就沒有任何關係。因此,說溫家寶家族通過平安保險公司斂財,實在難以成立。而說溫家寶的兒子化名鄭建源更是離譜,因為鄭建源本人早就公開澄清他不是溫雲松,而且與溫雲松沒有任何關係。】

最有力量的反駁,來自彼得·李(Peter Lee)10月31日在《亞洲時報在線》(Asian Times Online)的文章,這位擅長報導東南亞事務與美國外交政策的記者說:

【27億美元其中的22億是從溫家人可能擁有的中國平安保險的持有股份中推斷出來的。這些股份是在2002年由合夥人公司以6500萬美元購買,而這些股份又在公開發行股票(香港2004、上海2007)後大漲。而對於這些合夥人公司,很遺憾,《紐約時報》並沒有真正說明清楚,到底是這些合夥人公司只是溫家用來詐欺的幌子公司、還是它們只是提供給包括溫家人的中國和海外精英一個製造財富的特別通路。

而對於這些合夥人公司,很遺憾地《紐約時報》也並沒有真正說明清楚,到底是這些合夥人公司只是溫家用來詐欺的幌子公司、還是它們只是提供給包括溫家人的中國和海外精英一個製造財富的特別通路。

溫家人在平安保險的約13億美元的股份是由天津泰鴻所控制的,而天津泰鴻則是由中國最有錢的人之一的段偉紅所控制。段偉紅據說是溫家、特別是溫家寶夫人張蓓莉的老友。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段偉紅是否只是溫家的中間人、又或者她就只是一個家族的友人,以精心策劃、道德上有瑕疵但不違法的、責任與機會的網絡中,替溫家賺錢的同時自己也獲利?

從平安保險的交易可以看出特權資訊和通道標誌,但它並沒有顯露出溫家人介入使平安成功的跡象。泰鴻的投資始於2002年,但是溫家寶領導下的國務院免除平安保險等公司所受經營範圍上的限制是在2004年。即使沒有中共高層官員的幫助,預測平安將可以成功且獲利也並不是難事。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在2002年就已經是有8年對平安保險投資經驗的戰略投資者;在2002年匯豐控股(HSBC)更另外投入了6億美金(而匯豐之後更以10億美金收購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股份)。

平安聘請了麥肯錫諮詢公司作為它的商業運作顧問、經由一家歐洲的人力資源公司聘用它的員工、並在2005年被《歐洲貨幣》(Euromoney)評選為亞洲最佳管理公司之一。它在日後也成為一間頂尖西方商學院的個案研究的一例。】(《調查》特刊第二輯)

訂閱《調查》電子版
http://www.pubu.com.tw/store/115484?apKey=fedd22f528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