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3日星期二

中日友好條約紀念日官方之門可羅雀

香港反日示威者撕毀日本旗

童倩  BBC中文網日本特約記者

日本多個主流傳媒周二(8月13日)報道了中國官媒新華社周一晚在中日簽署《和平友好條約》35週年紀念日發表批評日本的評論文章。

大部分報道轉述的內容都是「現在是中日建交以來關係最壞時期」、「責任全在日方」和「去年9月日本政府購島激發兩國領土糾紛導致關係惡化,而安倍晉三首相更在火上澆油」等。

共同社的報道形容,文章指安倍在國內大搞「歷史修正主義」、「不顧或視而不見中日感情對立」,是為了牽制日本的歷史認識。

而《產經新聞》刊登共同社這一題為「新華社說日中關係最壞、安倍首相火上澆油」的報道時,標題則引用時事社的「日中友好條約締結35週年,新華社說安倍首相火上澆油」。

時事社的報道指文章強調日本不承認存在釣魚島(日稱尖閣諸島)主權糾紛,製造了兩國沒有最起碼的對話氣氛,「令中國拒絕對話的現狀正當化」。

忘記的氣氛

中日1972年建交後6年的1978年8月12日,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此後每年兩國官方、半官方都舉辦慶祝活動紀念這個日子。

周一在日本,連傳媒、輿論也表現得沒留意這個紀念日,只有周二在轉述新華社文章時,部分傳媒似乎才記起周一是什麼日子。

《日本經濟新聞》回顧說:「日中簽署和平友好條約12日迎來35週年,以往兩國政府每年都舉辦盛大紀念儀式,但今年政府間沒紀念活動,訪華的日本國會議員也只有9名超黨派年輕議員,凸顯兩國政府、議員的交流越來越凋零的現狀。」

《讀賣新聞》也是周二以「日中寒冷盛夏……友好條約35週年無紀念活動」為題,報道執政公明黨議員遠山清彥等訪華議員周一在北京與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熊波會談後透露,雙方雖確認條約精神、用和平手段解決紛爭,但中方說「見不到成果前,難安排首腦會談」。

避忌的話題

2009年12月民主黨前幹事長小澤一郎率143名該黨國會議員訪華,刷新日本最大規模國會議員外訪團記錄時,被日本右翼輿論譴責為「訪華朝貢」。

今年8月5日,日本「言論NPO」發表與《中國日報》聯合在中日兩國做的千人民調結果,說明彼此印象不佳的被訪者高達9成。

今年《和平友好條約》紀念日,政府、政黨交流凋零,在日本並看不到左翼輿論反應,倒是《產經新聞》報道中國商人陳光標在《紐約時報》登廣告呼籲安倍別參拜靖國神社,也許因為日本早有傳說安倍已知會中國8·15不會去參拜,所以廣告不受關注。

周二也只有《朝日新聞》發出社論,呼籲內閣成員「別忘政教分離的憲法」、「別參拜靖國神社」,但全文都是闡述參拜靖國神社與憲法有衝突,隻字未提中韓反對參拜的立場。

(責編:伊人)

BBC中文網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