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6日星期二

放棄大學改讀中職不失為明智選擇

汽車裝配工人

劉健  中國網友

平心而論,絕非歧視,「三本」對於眾多家庭而言如同「雞肋」。筆者親見許多「三本」錄取生頂著烈日、四處求人蓋章,以申請杯水車薪的助學金。和最近的一則「大學生辦助學貸款蓋26個公章,稱不如打工掙學費」的新聞背景極為相似。每年萬餘元的學費和「文憑歧視」現狀,加重了「投入產出比」嚴重失衡,這是多麼痛的領悟。如今,一些學生汲取學長們的經驗教訓,選擇更節約時間經濟成本且有助於就業的職業院校,不失為明智選擇。

隨著高等學府不斷擴容擴招,「百萬大軍擠獨木橋」已經變成寬進松出的「學歷批發市場」。目睹每年數百萬大學生湧入各大就業招聘現場、乃至擠垮電梯的景象後,便不難理解社會上對「最難就業季」的焦慮,為此人社部與教育部最近還打了場「口水仗」。與此同時,本應走在就業前沿的職業教育,仍舊是不受待見的「冷餑餑」。大學擴招的浮躁,加劇著「就業率造假」和「畢業即失業」的現實衝突。而耗費四年青春、又不得不「與農民工搶飯碗」的現實窘境,讓「讀書無用論」頗有市場。這絕對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而就業則如同一枚「試金石」,直接檢驗著教育成果的好壞。面對有逐年遞增趨勢的「棄考」大軍,面對週期率般的企業「招工難」現狀,面對有關人才的「錢學森之問」,就業路徑的自檢和教育理念的自贖,再也不能分道揚鑣。

在教育與就業問題上,我們理應向德國看齊。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德國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大約是20%,而80%的高中學生則選擇接受各類職業教育。僅這一項數據就足以說明,德國工業的地位有賴於教育的價值選擇,其中也包括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價值認同感。應該說,「棄本回爐」讀中職正釋放一種信號——且不論「下位回爐」的科學性和職業選擇的理性態度如何——職業教育深入人心並逐漸引起重視的「裂變」效應值得期待。

回顧我國的職業教育,從歷年政府工作報告可見,近十年尤其在「十一五」期間,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並漸成體系。歸根結底,是工業現代化的「人才焦渴」愈加凸顯,而職業教育的「人才速成」優勢也越發誘人。教育部《2010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情況》顯示,職業教育畢業生96%的就業率明顯優於高等院校(含掛靠人才中心待業),而70%左右的專業對口率則更勝一籌。可以斷言,一套良好的職業教育體系,是人力資源實現最優配置的重要前提。既避免畢業生擇業上的「飢不擇食」和「相互傾軋(高學歷與低學歷競爭的人才『下流』現狀)」,也有利於減緩尖端領域的人才稀缺症狀。

政府以及各類職業院校,應該從畢業生「棄本回爐」讀中職中看到機遇和動力:職業教育越來越成為學子們的「就業夢工廠」,而被更多人理性地選取;同時,職業教育也將成為中國教育的中流砥柱並備受關注。當然,這種值得期待的潛能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激活,也有賴於就業指導部門和教育機構的聯袂合作。

有更多的期待,也意味著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針對我國職業教育水平和體系化建設,明顯落後於德國等發達國家的現實,唯有在繼續擴大職業教育影響力的同時,積極借鑒先進經驗及模式,循序漸進地完善政府扶持、市場導向、校企對接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使職業教育成為聚集科技人才、壯大工人隊伍、實現工業強國的核心。方為長久之計。

BBC中文網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