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9日星期五

香港特首參選人梁振英談香港變革追尋和諧穩定

亞洲週刊

江迅
梁振英強調,他親近基層,也肯定商界的重大貢獻,在變革中落實和諧穩定的社會。香港須提升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特區政府必須發揮好與內地的G2G(政府對政府)角色。



與梁振英共過事的朋友都說,梁辦事乾淨俐落,不畏首畏尾。他並非憑直覺辦事,而是事前作充分準備,以事實為判斷的依據,一旦拍板決定,就不拖泥帶水。他決定參選特首,就盡全力去爭取,用他的話說,雙眼只盯著二零一二年。他宣布參選後,沒日沒夜地全耗在競選工作上。平素喜歡的爬山、游泳,他也擱置了。他說:「實在感到時間太少,不過,我不會躺在上睜眼思考問題,上了,不出幾十秒我就睡著了。」十二月三日傍晚,他在一個會議和一場飯局的間隙,在中環辦公樓,接受亞洲週刊一小時的獨家專訪。以下是專訪內容:

長期來,你給人的印象很刻板、不苟言笑,曾多次聽你演講,總感到嚴肅有餘,但在這次宣布參選特首造勢大會上,你的演講和競選宣言出奇地激情。這二千四百一十個字的宣言是你自己寫的?改了幾稿?你對此打多少分?

我自己不好評價。競選宣言的第一稿和最後一稿是我自己寫的,中間有參選團隊的修改,大約改了八、九稿,最後的稿子由我定奪。我的團隊裏都是認識的朋友,我們為了一個目標走到一起,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理念,有為香港、為香港人服務的熱忱,大家願意齊心一意共同承擔。演講稿寫出來後,說實話,我自己看第一遍的時候就有點激動。這是我對香港的現在和將來的想法,裏面灌輸了很多感情。

你說競選班子不等於治港班子,你心目中的競選班子和治港班子有什麼不同?

競選班子要展開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做選舉委員會的工作,盡力從這些選委中爭取大多數票。另一方面做七百萬市民的工作,爭取他們的支持。他們是政府服務的對象。這兩方面都重要,不能有偏向。我始終抱有這樣的理念,就是在整個選舉過程中要讓市民參與,包括我在競選宣言裏說的,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寫政綱。這兩方面工作,包括募款、行政部、法律部、財政部、媒體等一系列範疇。這個做法似乎跟過去幾次行政長官的選舉有了不一樣,這次我們多了七百萬市民,而不只是做選舉委員會工作。

選舉特首而推出街頭募款,確實是新鮮事,這方面進展如何?

街頭募款這個活動我們還在申辦手續,目前還沒定下來。過去十幾年我在兩位行政長官身邊有長時間的觀察,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尤其感覺到,市民有強烈的參與訴求。我希望整個競選過程盡量有市民參與,包括捐款、寫政綱。我會多去居民點聽市民的訴求和想法。聽市民意見,我已經做了幾年了,對我幫助很大,我和市民的距離拉近了。在和市民的交往中,我深深感受到市民抱有強烈熱誠,希望參與行政長官選舉。

你的治港理念是穩中求變。現在有種輿論說,你的理念迎合普羅大眾,偏向專業人士、小資和中產人士的利益,卻對地產商、對大財團有距離,你如何回應?

我的理念是,要親商界,也要親基層民眾。工商界對香港有重大貢獻,我會盡量爭取他們的支持,說服他們理解我的競選宣言和政綱。其實工商業、地產業的利益是與全社會的利益一致的,不應該有矛盾,各行各業都發展,整個社會就能和諧而穩定。平衡是一種政治藝術。唯有比較好地滿足市民民生各方面的訴求,社會就會穩定和諧,這才是營商的理想環境。有了穩定和諧的大環境,地產商也好,其他工商業也好,社會各行各業,用粵語說,就是「長做長有」,有持續發展的空間。一個社會發展的基礎就是經濟大發展,經濟發展是重要的,我在競選宣言裏,也一再強調工商業對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經濟發展了,政府就會有更多財政去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如貧窮問題、房屋問題、環境問題。

當下歐債危機驚心動魄,美國經濟持續衰退,中國經濟明年增速也會減緩,香港經濟難以潔身自好。如果你當選,對香港經濟會有什麼動作?

從短期看,必須依靠香港行之有效的一套金融制度,包括金融監管的政策,包括銀監、證監等在內的所有監管部門。香港過去都成功抵禦好幾次外來的金融風波。這方面,我們有經驗,也有自信。另一方面,香港的金融市場,不能被動地從一個危機過渡到另一個危機,必須有一個長遠的、整體的經濟發展的藍圖。國家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中央對香港的利好政策,亞太區經濟發展亮點的優勢。駕馭好這些優勢,香港經濟能多元發展,均衡發展,就不會過分依賴一兩個產業。特區政府沒有發揮好G2G,有些事情必須由特區政府出面與內地政府銜接和溝通。

用市場的用詞,G2G(government to government)的大門打開了,我們的B2G就好辦了,前面一個B(business)是香港的B,後面一個G(government)是內地的G。有了B2G,我們的B就可以面對C (consumer)了。比如,香港旅行社到廣東去開分社,在內地執業,可以在廣東招客組團帶來香港旅遊消費。很多內地旅行社為遊客辦理來港手續會很困難,這就需要特區政府出面協調,做好B2G。這樣,旅行社就能帶更多遊客來香港。

北大、清華等內地六十三所高校二零一二年免試招收香港學生,這是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早先訪港時帶來的三十六項挺港措施中的厚禮之一,但香港人似乎都不知道,許多人忙於糾纏李克強訪港時的保安風波。全國「十二五規劃」第一次如此大篇幅闡述香港的發展,但一個階段來,包括深圳前海、環珠灣區、落馬洲河套區在內的港深合作和港粵融合都沒有大的起色,香港方面議而不決,拖而不行。你如果當選特首,會有什麼舉措?

包括香港發展定位在內的全國「十二五規劃」,三月在北京人代會上通過了,隨後,廣東省和深圳市的「十二五規劃」也公布了。廣東是香港很重要的經濟貿易夥伴,兩地無法隔開。但在香港很少有人研究廣東的「十二五規劃」和深圳的「十二五規劃」與香港的關係,能給香港帶來什麼機遇。五年時間一縱即逝。

「十一五」期間,國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長已倍以上,未來五年的「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的體積更大,國家發展的起點更高。全國「十二五規劃」能給香港發展創造什麼條件和機遇,香港應該把它梳理好、運用好。九個月過去了,我認為工作應該加速。「十二五規劃」中有關香港發展的部分,我注意到兩句話:「深化粵港澳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另一句是「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提升」這兩字大有文章。

請以航運為例,說說你對「提升」的理解?

什麼是提升?航運產業建造更多貨櫃碼頭,是「擴大」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貨櫃運輸業的規模,這不算是提升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地位。航運業和航運中心的上下游周邊行業相當廣闊,香港向高增值、高技術的高端航運服務業轉移,在現有貨櫃碼頭基礎上,提供類似倫敦的國際航運中心業務,包括船舶註冊、管理、買賣、租賃、融資、保險、文件草擬、訴訟、仲裁和相關法律服務等就是提升。發展這些業務,可以提升香港人的收入水平,可以拓闊青年一代的事業出路,可以把香港和廣東碼頭的競爭關係,轉化為香港對廣東,以至全國的碼頭和造船業的支援合作關係。我們國家已經成為一個船舶大國、航運大國,我們有世界上一半的海事輸送。香港發展航運服務業有相當優勢,包括法治環境、兩文三語能力、金融中心和國際聯繫,但要做到這個目標,就要「官產研學」四方接合。香港航運界最近對政府提出的建議,我認為值得研究。我在三年前就在推動這件事。

你剛才說「官產研學」,怎麼理解?

「官」指政府,「 產」是產業界,「研」指研究中心,「學」指學校。就說「學」,城市大學法律學院經過兩年的論證和籌備,二零一零年成立「香港海事及運輸法研究中心」,開辦海事法碩士課程,而商學院則積極探討開辦和海事相關的保險、融資和其他金融課程,提供專業教育、培訓和研究力量,希望各方專才日後為新興的海事服務業打拼,提升香港的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大學這方面的努力,得到產業界的認同和支持。許多人反映,香港法律行業有人滿之患。其實,法律多種多樣,若香港能推動海事法方面的發展,那年輕律師就會有新的出路。人才就會有向上流動的機會,政府、企業的財政都會有所改善。

許多市民關注的是,你一旦當選,會不會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香港現在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但我們應該想方設法改善民生。隨著人口老化,我們必須要照顧老人,尤其是無依無靠的老人,做到老有所養。但我認為我們現在還沒有全民退休保障的條件。

當下,社會上盛傳一種輿論,說前特首董建華支持你當選特首,也有人說你的競選班子是「董建華回朝」,你如何回應?

這是不可能的,董先生退下來已經七年時間了,很多當時在董先生政府裏任職的官員已經陸續退休。為什麼我現在的競選班子裏有一些董先生當行政長官時的官員呢,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退休了,不然我沒辦法付他們薪水。這些退下來的人,既有董先生年代的官員,也有曾蔭權先生年代的官員。這些官員都是我的朋友、是我的長輩。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香港主要建制派政黨)民建聯在暗中支持你,是事實嗎?

我和唐英年都已經公開講了,在兩人之間,民建聯目前沒有立場。

許多人認為,唐英年管治的姿態比較弱,求穩而不想尋求突破,做太多的事,而又認為你過於堅毅而強悍求變,擔心你干涉太多,你怎麼回應?

唐英年有唐英年的優點和優勢。香港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政府不應該干涉太多。在其他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中,政府並非無為而治,而是審時度勢,適度有為,近年西方政府的表現,清楚印證了這一點。

三十多年前,當時政府提倡「積極不干預」經濟政策,在不干預的同時,也有「積極」的一面。當今香港社會,政治領導有兩種角色,一是要提出經濟發展的方向,繼而推動升級轉型;二是實事求是正視市場的失效和市場運作造成的失衡和不穩,提出適度平衡的構想、調解矛盾的辦法和溝通發展的策略。我在競選宣言裏說要適度有為。有為的意思並不是要跟市場裏的企業家去爭生意。政府做的是服務,比如像G2G,提供一個更好的營銷環境,為企業界搭好平台,讓他們自由發揮。

你上次提到一旦你當選特首,就會改善行政會議的運作,你能展開闡述一下你的想法嗎?有輿論說,行政會議內部常常鬧矛盾,顯得不團結,是否如此?

有兩個方面。一是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他們來自社會不同界別,有各方面的經驗。我們應該讓他們及早加入政策制定的過程,盡量到上游去參與治理。二是行政會議每週開一次會,每次兩個小時,一年大概三十多次會議。行政會議的功能就在於行政長官制定或作出重大決策時,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提出意見,它是以個人身份參與的。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不是一個政黨裏面的十幾個人,所以不存在團不團結的問題。《基本法》要求保密和集體負責,這兩條必須遵守。在遵守的同時,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也有「言責」,它要提出對政府施政和社會問題的看法,向社會交代。

在一千兩百個選委中,你有什麼措施能讓你多爭取到選票?

有機會的話,很願意與一千兩百人多見見面,互作溝通,但估計機會不多,恐怕時間也緊。不過,我會盡最大努力和他們談我的理念,了解他們對未來特區政府的期望。

如果你這次沒能當選,你是否會把它當作一次熱身賽,將投入下一屆普選的競選?

我沒有想過你說的問題,我雙眼只盯著二零一二年。■

(實習生毛瑩參與採訪錄音整理)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