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星期二

化枯水不能靠“拦水”

《BBC中文網》
号称“长江之肾”、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目前面临着用水困难、全力抗旱的空前水危机,最低水位已跌破8米,创下60年来最低水位,湖域面积只剩下丰水期的1/20,当地官员表示,建水闸是解决鄱阳湖水危机的当务之急。(1月31日广州日报)

近年来随着长江水质及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鄱阳湖常态化缺水枯水问题频繁发生。有效化解长江流域大湖的“水危机”,靠建水闸大坝“拦水”实为下策,化解鄱阳湖常态化枯水问题不能光靠人为性、主观性的“拦水、蓄水”等短期效果策略,根本性地从长期角度进行长江流域大湖的生态环境治理及促使自然循环蓄水才是上策。
相关内容

不可否认,在鄱阳湖极其枯水的背后,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常态化生态性缺水,并且人为破坏大湖水域的现象相当普遍,2008年曾出现了一年四次枯水季节的历史罕见现象。客观上讲,鄱阳湖近年来枯水时常发生虽然有整体降雨量偏少等自然因素缘故,但人为、主观性生态环境破坏因素是导致鄱阳湖水域大面积常态化枯水的根源,其中鄱阳湖水域的大规模采砂作业和长江上游大批大坝对鄱阳湖的“拉空”作用,是造成枯水季节变长、枯水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

作为鱼米之乡的鄱阳湖水域,常态性的枯水已为中国刻不容缓的水资源保护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及早采取有力的生态治理及环境保护措施,中国面临较严重的水危机。据统计数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总用水量将达7000亿—8000亿立方米,而届时全国江湖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仅为8000亿立方米左右,即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大自然的极限。

以“拦水”方式化解枯水的最大弊端是:第一,人为主观地切断了大自然江湖的天然循环体系,容易造成“死水湖”,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引起自然界生物链的断裂;第二,大坝“拦水”的根本目的是“蓄水”,而长江江湖水系常态性蓄水的关键是保持自然界水资源的自动循环平衡及上游江河水流的自然下泄;第三,建水闸“拦水”必然导致鄱阳湖以下的长江流域水系人为性缺水,这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式的化枯水治理方式,是典型地方保护主义的下策策略。

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及适应,而不是对抗改造。我们很能改造大自然的天然生态循环体系,一切主观性地改造、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行为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从子孙后代长期利益角度而言,鄱阳湖水域化解常态化枯水的最佳方式还是应该提高其自然调蓄水资源功能和生态服务能力,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而日益恶化的原生态环境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011年5月,江西湖口縣,一隻漁船擱淺在鄱陽湖鞋山水域乾涸的湖床上。(資料圖片)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