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星期二

胡平:从我阅读胡适的经验谈起

纪念胡适先生逝世50周年


今年(2012年)2月24日,是胡适先生逝世50周年。这里,我谈谈我自己当年阅读胡适的经验。这篇讲话稍长,我准备分两次讲完。

1969年3月,我下乡插队;半年后回城探亲,从一位同学家里要到十几本书带回乡下,其中一本是《胡适思想批判》。

《胡适思想批判》是一本论文集,出版于1955年,还是竖排体;当时,毛泽东发动的批判胡适的运动告一段落。这部批判文集就是对这场运动的一个总结。文集的作者有胡适当年的朋友,共产党的理论家和几位后起之秀。他们分别从哲学、史学、文学与政治等方面对胡适的思想进行批判。

文中引用了胡适的若干原文。这使得我多多少少了解到胡适的一些思想,虽然都是只言片语,而且还常常免不了被断章取义,但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事实上,我们当年接触到的异端思想,一部分是来自内部读物和49年前出的书,另一部分就是来自各种名目的大批判运动中公布的“反面材料”。

胡适主张独立思考。胡适说:“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此话深得我心。

不过在当时,一个人要坚持独立思考非常不容易。因为我们那一代人,早就被先入为主地灌输了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尤其是毛泽东的思想。这套思想被称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真理。

我所读到的胡适言论以及类似“反派”人物的言论,预先就被打上了“反面材料”的印记。这就要求我们“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这样,当我们发现某些“反动言论”居然引起自己的共鸣,首先就会怀疑自己错了。

再有,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谁要是公开地发表了这些言论,那就会被扣上“思想反动”乃至“反革命”的帽子,受到严厉的惩罚。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我们暗中感到恐惧,下意识地把那些思想拒之门外。

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就算你克服了先入为主的成见和恐惧心理,要认同那些被贴上标签的“反动思想”还是很困难。因为马列毛思想被当作一个包罗万象的宏大体系,天上地下,过去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统统囊括其中。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一直到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胡适的思想既然是明码实价直言不讳的反共反马列,那么,认同胡适的思想,哪怕仅仅是认同他的某一个重要思想,那似乎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都意味着对这个整体,对这个宏大体系的挑战和决裂。于是,你就惶惑了,你就犹豫不决了,你就对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不那么敢相信了,从而你的独立思考本身也就打折扣了。

正像我一位朋友所说,体系的妙用在于,任何一个判断似乎都不可能是直接的,而只能是一个“推论”。

这就不仅造成你反驳一个判断的困难,而且使你踌躇自己做一个判断。如果任何一件事的好坏对错都必须从原始共产主义说起,而且还得一直说到共产主义,你当然只好缄口不谈。天长日久,我们也都习惯于认为,是非好坏是论证出来的,而不是可以直觉的,不把马列毛理论学深学透,就不能知是非不能知善恶了。

以上所说,现在看来都很荒唐很可笑。不过在当年,这一套却把我们束缚得很紧很紧。你越是把思考看得很严肃很当真,那套束缚对你就越紧。

在那时,年青人中出现了一批异端或曰不同政见者。但其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把毛泽东的思想加以引申发挥,特别是把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即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主要是巴黎公社的思想,反对官僚主义反对特权的思想加以引申发挥。

有些人走得远一些,他们回到列宁主义,或者回到他们心目中的原版马克思。应该说形成这样的思想还不算太难,因为他们仍然是以那整套体系为依据,他们还没有去触动那个体系本身。毕竟,在当时的环境下,一个人要跳出那个貌似包罗万象的宏大体系实在太不容易了。

今天就暂时讲到这里。下一部分下周再讲。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RFA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