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這些年,中港曾一起扮和諧

陳智傑

【明報專訊】農曆年的聲聲道賀也難掩躁動的民情。龍年首位「雙非小龍女」掀動這城市的情緒,另一位「龍B」則告訴我們他從產檢位到奶粉學位「預爭十幾年」。港人是狗論使全城沸騰,掀起中港兩地的網絡罵戰。孔慶東固然令人側目,但就算沒有他,中港矛盾亦會浮出水面。

雪球愈滾愈大

一個城市是無法完全應付整個國家的需求。如果規定北京、上海等城市不論父母戶籍、不論任何條件,都要給所有在當地出生的嬰兒一個戶口,相信亦會爭議連連。2001年《莊豐源案》時,社會已有人擔憂內地孕婦偷渡來港產子。自2003年實施自由行後,亦不時有關注內地孕婦藉政策便利赴港產子的討論,但這些「預警」一直沒得到正視,直到問題如雪球般滾大,大家才想辦法面對。

為何淺顯的問題,社會卻要十年時間才開始回應?原因有二。首先是中港融合的功利心態。面對「雙非湧港」、奶粉荒、北區日用品物價出奇地貴、名店「踢走」中低檔次消費等問題,社會才感到自由行「副作用」之痛。在SARS後的「那些年」,自由行曾被輿論捧為振興百業的妙藥靈丹。為香港將來的公共服務埋下問題的雙非孕婦,曾被視為挽救香港婦產科的福星,至今仍是私家醫院、私家婦產醫生及中介公司的「大水喉」。有人還提醒我們,若失去自由行客,估計香港失業率會升兩個百分點。

世上沒有免費午餐,中港融合的商機附有社會成本。捕得商機的,和為社會成本結帳的,很可能是不同的人。嘗到甜頭的人一直「悶聲發大財」,如今融合的「副作用」愈來愈痛,為社會成本結帳的人也沒法扮和諧了。

無人想做黑臉

此外,香港的精英階層亦避談中港矛盾。港府官員和各界翹楚一直淡化兩地的民間情緒,對中港民情衝突多封口不談。他們口中只有融合的美好機遇。

而批評政府的政界中人,看來亦大多不敢認真探討居港權這核心問題。從傳媒的深入報道,入境處工會、前線公立醫護人員和本地孕婦的肺腑之言,可見於解決居港權問題前,堵截孕婦、增加「衝急症室產子」的收費、削減「雙非」分娩配額、打擊中介公司等行政措施根本治標不治本。但要修訂香港居民的定義,則很難不碰《基本法》。回歸初年的居港權爭議,使釋法成為香港法律界和學術界的公敵,但看來中央則應認為居港權爭議是源於香港法院在《莊豐源案》不依1999年人大釋法的解讀辦事,故堅持《基本法》無問題。

這世界沒人想做黑臉。居港權問題影響不止一代人的社會規劃,但卻涉及《基本法》的爭議,且動輒會被扣上「排外」、「排內(地人)」等政治帽子和文化標籤。假若你從政,你會認真去觸碰這杖政治炸彈,還是轉移視線到爭議較少的行政措施,然後再大罵政府為市民消氣?假如你當官,你會為修改《基本法》去跟中央「講數」,還是與各界翹楚北上大談中港融合的商機?你會為了釋法而再次開罪法律界和學者,還是把「雙非」淡化為行政問題,讓大家好下台?

這些年,我們曾一起扮和諧,讓中港融合只談機遇,官、政、商等精英都好下台。如今融合的社會成本日增,這些日子還可繼續下去嗎?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