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沈泽渊:“春晚”里的法治隐喻

“春晚”似乎成了我们这个国家“法治”的一种隐喻,在“春晚”里,有那么多的现象其实就是我们这个国家法治实现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这些困境不解决,法治一日不可达!

  民主捷克思想家哈维尔一生倡导真实生活,然而我们这个国家的很多的活动是在背离“真实生活”,“真实生活”是一种力量,关注自己最真切,最看似平常却是真实的生活,“春晚”作为一个国家老百姓年度的盛宴,应该反映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平常力量才是最伟大的力量,然而,每年春晚,总会安排大红大紫的影视明星登场,且不管其真实水平如何。如果我们国家的法治能够从最底层的老百姓出发,那么宪政,民主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梁漱溟先生曾经在《乡村建设运动》一书中,指出要在中国实现宪政必须进行乡村建设运动。关于宪政究竟是从底层开始,还是需要“顶层设计”,学界有很多的争论。比如江苏省委党校的刘大生教授认为需要“党主立宪”,不过笔者认为,回归真实生活,关注最底层老百姓的命运,我们这个国家的宪政才会真实的达成。

  每年的春晚总少不了“政治性”的话语,比如冯巩的“纽约……有这么祥和么?这里是伟大的首都北京!”在笔者的记忆当中,进行“美中对比”似乎都会在“春晚”舞台体现,我想这是对金融危机的无知和自大的优越感起作用,不了解外国的人都认为欧债危机,老百姓穷困,殊不知,欧债只是政府没钱,并不是百姓没钱。这其实是一个国家政府职能的对比,政府在一个法治国家里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服务百姓,老百姓纳税来养活政府,然而,我们这个国家,政府税收过高,因此如果说债务危机似乎离我们很远,而西方国家,政府的每一笔支出都会受到老百姓的严格监管。我们的纳税人的这种意识明显滞后,即使有这样的意识,也缺少完善的制度构建。

  “春晚”里有那么的“我代表……”、“请允许我代表……”,这些“代表”的祝福其实也是我们这个国家法治的困境,也就是个人意识淡漠,集体意识过强的表现,从计划经济走来,这些过于强调集体的现象如今依旧存在,“代表了”别人其实是为了突出整体,究竟谁该代表谁?我想起了我们国家的人大代表,反而本来是代表的不代表,不是代表的却说“我代表”、“请允许我代表”,春晚中有个细节,让我很难忘,就是韩庚跳完《除夕的传说》之后,李咏问身边的小朋友们,“喜不喜欢(韩庚)哥哥演的英雄啊?”小朋友们面无表情的齐声回答:“喜欢!”。

  其实这也是中国法治的现状,我们的“心声”总是“被代表”,于是我们像台上那些面无表情说“喜欢”的小朋友一样,虽然表面上参与了一场盛会,实则只是众多“托”中的一个。“代表现象”的问题也就是公民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能否得到真正的落实的问题。

  每年春晚,很多的节目都会使用网络新词语,似乎是为了体现时代特色,或者说是为了“搞笑”,博得百姓的支持,可是这些个网络词汇其实并不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圈子里使用,王宏伟第一个说出了:“hold住”,蔡明第一个说出了:“肿么了”,董卿第一个说出了:“淡定”,黄宏或沙溢第一个说出了:“穿越”……冯巩,网络流行语都让别人说的差不多了,冯巩说出了:“萝莉”。让我们觉得这些网络术语都分好工了啊……导演领导们安排好的了的。而掌声与笑声在“春晚”现场有明显的刻意安排和做作的痕迹。

  我们这个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残存思想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消损,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20年前,邓小平让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今天我们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什么时候才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想政治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中也普遍存在的领导说了算的重大问题。

  “春晚”作为有着广泛观众群的节目,于是不少情况下,就成了政治宣传的节目,总想着教育人民,让它承载太多的政治人物,比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要明白——老百姓是主角而不是工具。曾经的弄虚作假的贺电和替组织上做广告也是一种法治的隐喻。

  在“春晚”结束后,新浪网调查“您对本届央视春晚的总体感觉”,只有这样四个选项:“非常精彩!”、“还不错!”、“还行,马马虎虎”、“差强人意”,如果你对今年春晚的感觉是“一塌糊涂”,那就只好忍着点了,新浪网不让你“一塌糊涂”的感觉没有表达的空间。这就是中国抽样调查的特点:让你任何时候都只能感觉良好。

  这和中国的价格听证制度一样,你只有选择“涨多少价格”的选择——“涨多点”还是“涨少点”,而没有选择“涨还是不涨”的选项。

  话语华丽的春晚会告诉你:“一切悲剧和闹剧从来没有发生过”。

  在“春晚”里,有很多都是我们这个国家法治困境的体现,要想法治,要明白“生活高于政治”,法治之路还很漫长。


作者:沈泽渊,来源: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