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凯文
当《南方人物周刊》2004年推出“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时,它大概不会料想到,这个看上去拗口的名词,七年后会蜕化为骨感的“公知”。而随之消褪的,还有原本浓郁的济世情怀,临近2012年,“公知”在网络汹涌民意中经历“七年之痒”,仿佛成了一个奇耻大辱的头衔。
从历史上看,“知识分子”概念的兴起,源于法国19世纪末的德雷福斯事件。作家左拉在《震旦报》上发表著名长文“我控诉”,对制造冤案的法国军方进行指控,成为近代知识分子登上舞台的标志性事件。事实上,“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即使在当时也不是崭新的,但是“为德雷福斯请愿的知识分子称自己是现代集体行动的一部分,为保护正义而奋斗。这种做法是新的。”这种传奇渊源,成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最为津津乐道的典故。
“知识分子”这一概念从诞生开始,其实就具有不言自明的公共性。无论是作为作家的左拉,还是巴黎高师图书馆馆长埃尔(lucien Herr),这些中流砥柱的抗议者自身都不是法律专家,仅仅出于社会道义感和积累的职业声望而参与到公共事件中。从这层意义上说,“知识分子”必然是“公共”的。
百年后,《南方人物周刊》的“公共知识分子”评选造就了中国媒体史上的经典。通过这一操作,当代中国的自由派媒体和自由派学人之间,浮现出隐约可见的共同体联系,成为媒体推动下的“集体行动”,深刻地影响到后来的舆论格局。这份50人名单,除了故去者(如廖冰兄)和逐渐淡出者(如阮仪三、王选),绝大部分仍然活跃在八年后的媒体视野中,茅于轼、吴敬琏、贺卫方、龙应台等人声誉日隆,风头丝毫不让八年之前。
然而,其中也不乏戏剧性的转折,当年同样跻身于50人名单中的薛涌和方舟子,不仅当时彼此间就有笔墨官司,八年后更是与“公知”刻意保持距离,尤其后者几乎成为“公知”们的天敌、最为不遗余力的攻击者。
在《南方人物周刊》之后,一份来自民间的“政右经左版年度百人名单”继承了这一路数,从2005年一直持续到2011年。这份容量扩充一倍的名单,在立场上和《南方人物周刊》基本吻合,正如作者“政右经左”解释的,这一评选的标准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跻身其中的“公知”,多数在政治上表现出明显右倾的自由派色彩,领军人物如朱学勤、徐友渔都多次上榜,而汪晖、崔之元等新左派代表人物,只在2005年入选其中一次。到了2011年,榜单已成为自由派的天下。
这种“右倾”苗头并非没有引起当局注意。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名单出炉不久,上海《解放日报》就以“吉方平”(解放评)名义发表文章《透过表象看实质--析“公共知识分子”论》,指控这一概念“其实质是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并称“他们的身后无不隐藏着某些利益集团的背景”,将其贬之为“万能知识分子”、“作秀知识分子”、“噪音和杂音”等等。随后,《光明日报》也刊发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的文章,更为不加掩饰地指称,“这种公共知识分子的所谓独立性和批判性,其实质是要通过宣扬所谓的知识自主性来与我们党和国家争夺“话语权”,不利于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值得玩味的是,这种反击在当时并没有激起太大的反响,大众媒体对“公共知识分子”的追捧依旧热火朝天,然而后者也没能逃脱“七年之痒”的命运。“公知”们“年年岁岁花相似”的言论,导致了受众的厌烦和逆反。相反,当年充满意识形态气息的官式批评反倒逐渐显示出死而不僵的生命力,今天网络上对“公知”们的冷嘲热讽,回头来看,所谓“不专业”、“作秀”、“利益代言”等等,其实并没有超出当年“吉方平”的指控范围。
和当代中国的“公知”遭遇一样,当年法国持抗议立场的“知识分子”一开始也遭到反对者的讥讽,认为他们的言行脱离现实、自视甚高,竟敢无视民族的“整体利益”,企图把自己提升到“超人”行列。由此看来,太阳底下无新事,今天中国“公知”们的尴尬处境,其实也是以一种纠结的方式重复了法国前辈的道路。
而更加吊诡的是,在现实重压之下,曾经入选过“政右经左版”公知名单的部分人物,立场逐渐趋于激进化,也从阵营中脱身出来反戈一击,口口声声“公知”如何,仿佛这个名词和他们从来毫无关系。在众口铄金之下,“公知”成了臭大街的污名。从2012年初逐步发酵的韩寒“代笔”之争,恰好为“公知”设置了一个混乱的围猎陷阱,各路人马都下场厮杀。正如司马南得意之余吐露的一样,方舟子不只是跟韩寒过不去,他是和韩寒身后那帮大人——“公知”们过不去。
至此,“公知”们发现自己四面受敌:不仅要面对政府军,还有自带干粮的地方团练,更有当年同志如今指责他们是“小骂大帮忙”、“麻痹民众”。激进战友分道扬镳,并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对“公知”发动攻击,在他们看来,体制内的“公知”是化装成美女的蛇,要比张着血盆大口的蛇——当权者——更加可恶。“公知”概念在不经意间已经被偷偷缩限了范围,成为身处体制之内、物质基础有起码保障、呼吁温和改良者的代名词。尽管这些游离于边缘的激进文人,本身既是“知识分子”,又广泛参与“公共”议题,公共性丝毫不比他们的批判靶子差,但并不妨碍他们将“公知”概念污名化。在这一点上,庙堂与江湖倒是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联手挤压身处二者之间的“公知”。
这种腹背受敌、进退失据的境况,“公知”自己并非没有意识到,正如法学教授贺卫方在微博中提到的,“网络兴,诸公知亦得就公共事件公共事务频繁发言。然事件多悲催结局,政治则毫无起色。公知无尺权寸柄,言说而已;公众渐趋绝望,徒唤奈何。......公共知识分子唠叨如故,不如称婆婆知识分子。”而韩寒用更通俗的大白话表达了同样意思:之所以“公知”们车轱辘话来回说,是因为政府车轱辘错来回犯。如今,这些“婆婆知识分子”面对权力橡皮墙,虽然在大众媒体上依旧风光,但正日益感受到社会舆论的逼仄空间,身处左右夹击之中、被污名化的“公知”,正在成为当权者与激进思潮之间的双重祭品。
附录:(来源:维基百科)
《南方人物周刊》2004年50人名单
经济学家:茅于轼、吴敬琏、温铁军、张五常、郎咸平、汪丁丁
法学家、律师:张思之、江平、贺卫方
历史学家:袁伟时、朱学勤、秦晖、吴思、许纪霖、丁东、谢泳
哲学史家:杜维明、徐友渔
政治学家:刘军宁
社会学家:李银河、郑也夫、杨东平
作家、艺术家:邵燕祥、北岛、李敖、龙应台、王朔、林达夫妇、廖冰兄、陈丹青、崔健、罗大佑、侯孝贤
科学家:邹承鲁
公众人物:华新民、王选、高耀洁、阮仪三、梁从诫、方舟子、袁岳
传媒人:金庸、戴煌、卢跃刚、胡舒立
专栏作家、时评家:林行止、杨锦麟、鄢烈山、薛涌、王怡
(另有向六位已故的公共知识分子致敬:殷海光、顾准、王若水、王小波、杨小凯、黄万里)
政右经左版年度百人名单
2005年
艾晓明 北岛 陈丹青 陈永苗 崔健 崔卫平 崔之元 杜维明 范亚峰 甘阳 高行健 贺卫方 胡舒立 季卫东 蒋庆 康晓光 郎咸平 李敖 李昌平 李银河 梁从诫 林毓生 刘军宁 刘小枫 茅于轼 钱理群 钱永祥 秦晖 石勇 孙立平 汪晖 汪丁丁 王怡 王力雄 王思睿 王小东 温铁军 吴敬琏 吴思 谢泳 徐贲 徐友渔 许纪霖 许志永 鄢烈山 余英时 张卫星 张祖桦 朱学勤 毕淑敏 陈璧生 陈奎德 陈明 陈映真 程晓农 程映虹 戴晴 杜光 樊百华 樊纲 冯崇义 傅国涌 高全喜 汉心 何怀宏 何清涟 胡平 江平 金观涛 旷新年 李志宁 林行止 刘自立 龙应台 卢跃刚 摩罗 秋风 任剑涛 史铁生 滕彪 王开岭 王朔 吴国光 吴稼祥 萧功秦 萧瀚 笑蜀 熊培云 杨帆 于建嵘 于仲达 余杰 余华 余世存 袁伟时 张五常 赵启强 郑也夫 仲维光 周国平
2006年
柏扬 曹思源 陈鼓应 陈平原 陈彦 陈志武 丛日云 党治国 邓晓芒 邓正来 丁东 丁学良 董桥 范曾 冯骥才 傅正明 高尔泰 高一飞 葛红兵 巩胜利 顾肃 韩德强 何光沪 何家栋 何清涟 贺卫方 胡鞍钢 胡星斗 黄翔 黄钟 江宜桦 康正果 郎咸平 雷颐 黎鸣 李大同 李欧梵 李远哲 廖晓义 林达 林牧 林贤治 刘洪波 刘擎 刘小枫 刘再复 龙应台 毛寿龙 彭志恒 浦志强 綦彦臣 钱乘旦 钱颖一 秦耕 秦晖 邱立本 任不寐 任东来 沙叶新 沈志华 盛洪 孙立平 唐德刚 陶东风 田奇庄 童大焕 王从圣 王克勤 王蒙 王绍光 王晓华 王焱 王友琴 王元化 吴冠军 肖雪慧 谢选骏 徐友渔 阎连科 杨东平 杨炼 杨玉圣 杨支柱 姚国华 易大旗 俞可平 俞梅荪 余英时 袁伟时 昝爱宗 章立凡 张千帆 张思之 张星水 章诒和 郑义 郑永年 朱大可 资中筠 左大培
2007年
艾晓明 安希孟 包遵信 残雪 曹长青 查建英 陈晓律 崔卫平 戴煌 单少杰 单世联 党国英 狄马 丁抒 丁一一 多多 范亚峰 傅国涌 高华 高耀洁 国亚 哈金 洪朝辉 胡发云 周瑞金 季卫东 姜戎 金恒炜 金耀基 李柏光 李凡 李劼 李零 李泽厚 李志宁 梁燕城 梁治平 林毓生 刘军宁 刘松萝 刘苏里 刘自立 卢雪松 卢周来 罗中立 马建 马立诚 茅于轼 摩罗 莫少平 牟传珩 潘知常 丘成桐 秋风 邵建 邵燕祥 石元康 宋永毅 孙隆基 王康 王思睿 王学泰 王怡 韦政通 吴稼祥 吴敏 吴思 晓剑 谢韬 谢有顺 信力建 熊培云 徐贲 许纪霖 许倬云 薛涌 杨继绳 杨奎松 杨显惠 杨锦麟 姚洋 余世存 余习广 袁剑 袁鹰 张博树 张灏 张鸣 张耀杰 章诒和 赵鼎新 仲大军 周冰心 周策纵 周瑞金 朱华祥 朱凌 朱维铮 朱学勤 朱正
2008年
艾未未 柏杨 北岛 曹思源 长平 陈丹青 陈奉孝 陈桂棣 陈家琪 陈奎德 陈小雅 陈彦 陈志武 程益中 程映虹 戴晴 丁学良 杜导正 杜光 冯崇义 甘阳 郭国汀 韩寒 汉心 郝劲松 何清涟 贺卫方 胡杰 胡舒立 胡星斗 贾樟柯 简光洲 郎咸平 李大同 李和平 李欧梵 李炜光 李银河 连岳 廖亦武 林达 林贤治 凌沧洲 刘晓波 刘再复 龙应台 毛寿龙 莫之许 南方朔 彭志恒 浦志强 钱理群 钱永祥 秦晖 丘岳首 邱立本 冉云飞 沙叶新 沈志华 孙立平 唐德刚 滕彪 童大焕 王从圣 王建勋 王力雄 王元化 巫宁坤 吴冠中 吴国光 吴敬琏 吴祚来 夏志清 萧雪慧 笑蜀 谢泳 徐友渔 许志永 杨国枢 杨恒均 姚监复 易富贤 于浩成 于建嵘 余杰 余光中 余英时 袁伟时 远志明 张博树 张成觉 张思之 张祖桦 章立凡 郑也夫 郑永年 周其仁 朱大可 资中筠 邹恒甫
2009年
艾未未 艾晓明 北村 北明 贝岭 卜大中 柴静 陈子明 程晓农 崔卫平 丁抒 杜维明 范亚峰 傅国涌 高名潞 高希均 高瑜 顾肃 郭罗基 哈金 胡平 季卫东 江平 江艺平 蒋彦永 雷颐 李昌平 李凡 李方平 李劼 李劲松 李筱峰 梁文道 林希翎 林毓生 刘道玉 刘军宁 流沙河 刘晓原 龙应台 卢跃刚 马建 马立诚 茅于轼 孟浪 茉莉 莫少平 裴敏欣 丘成桐 秋风 任剑涛 邵建 孙文广 唐德刚 万延海 汪丁丁 王光泽 王俊秀 王人博 王绍光 王天成 王焱 王怡 吴稼祥 吴青 吴思 夏业良 萧功秦 萧瀚 谢国忠 谢韬 谢选骏 信力建 熊培云 徐贲 徐唯辛 徐晓 徐友渔 许纪霖 许良英 许小年 许知远 许倬云 杨东平 杨继绳 杨炼 杨鹏 杨支柱 俞可平 余世存 展江 张大军 张鸣 张千帆 周舵 周勍 周瑞金 周泽 朱立熙 朱学勤
2010年
艾未未 艾晓明 蔡定剑 长平 陈丹青 陈宜中 陈志武 陈子明 崔卫平 戴晴 丁东 杜光 高行健 高耀洁 郭建梅 郭于华 韩寒 何清涟 贺卫方 胡舒立 胡星斗 黄亚生 焦国标 金观涛 金雁 黎鸣 李炜光 李柱铭 栗宪庭 梁从诫 梁文道 梁晓燕 林达 刘苏里 刘晓原 刘瑜 刘自立 牟传珩 南方朔 浦志强 钱钢 秦晖 秦晓 冉云飞 沙叶新 盛洪 时寒冰 宋永毅 苏绍智 苏晓康 孙立平 滕彪 铁流 王康 王克勤 王全杰 王容芬 王维洛 王锡锌 王小鲁 王友琴 韦森 温铁军 吴念真 吴国光 吴敬琏 吴祚来 夏霖 夏明 夏业良 萧瀚 笑蜀 谢朝平 谢盛友 谢韬 辛子陵 信力建 徐友渔 许小年 许志永 薛涌 严家祺 严正学 阎连科 杨恒均 杨奎松 杨照 野夫 于建嵘 余杰 余英时 袁伟时 翟明磊 张博树 张大春 章立凡 郑永年 仲维光 周有光 朱大可
2011年
艾未未 鲍鹏山 曹思源 长平 陈丹青 陈芳明 陈奎德 陈有西 陈志武 程晓农 程益中 程映虹 丛日云 崔永元 邓飞 杜导正 范泓 傅国涌 高尔泰 高华 郭于华 哈金 何兵 何光沪 贺卫方 胡绩伟 胡平 胡舒立 季卫东 江平 康正果 孔捷生 郎咸平 雷颐 李昌平 李承鹏 李凡 李零 练乙铮 梁文道 廖亦武 林贤治 林毓生 刘澎 龙应台 卢广 卢跃刚 闾丘露薇 马建 茉莉 莫之许 潘小涛 裴敏欣 彭晓芸 钱永祥 秦晖 任剑涛 沙叶新 盛雪 斯伟江 陶杰 王怡 王汎森 王克勤 王力雄 王朔 吴稼祥 吴思 萧瀚 萧强 肖雪慧 笑蜀 熊培云 徐贲 许小年 杨东平 杨继绳 杨宪宏 野夫 易中天 于建嵘 余华 余世存 俞可平 展江 张灏 张鸣 张千帆 张思之 张伟国 张雪忠 张耀杰 章诒和 郑义 周瑞金 周孝正 周泽 朱清时 朱学勤 资中筠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标签
“內幕”
《 大事件》
《 內幕》
《 外參》
《調查》
《匯報》
《歷史日報》
《名星》
《明鏡譯報》
《明鏡郵報》
《明鏡月刊》
《新史記》
《政經》
《中國密報》
財大出版社
財經
港澳
國際
國際人物
哈耶出版社
海外華人
軍事
科教
歷史
兩會
領袖出版社
留學生
六四事件
美國
美國總統大選
蒙古問題
明鏡出版
明鏡電子書刊
明鏡獨家
明鏡書城
明鏡網
明鏡新聞網
明鏡行動
明鏡專訪
內部書店
歐洲
評論
生活
時事
視頻
台灣
台灣總統選舉
外參出版社
溫家寶
文娛
西藏問題
習近平
香港特首推選
新疆問題
亞太
中共十八大
中國
中國大陸
中國官場
中國民眾抗爭
中國人物
中國外交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明鏡關注點
- ► 2013 (5832)
-
▼
2012
(16277)
-
▼
四月
(1856)
-
▼
4月 24
(56)
- 美國華府﹕薄瓜瓜仍在哈佛 情況良好
- 潘小濤﹕十八大 會推遲舉行嗎?
- 薄案將結 谷開來罪較重 港媒指王立軍戴罪立功 可能輕判
- 重慶卸紅妝 時裝廣告牌重現
- 海伍德被毒死 谷開來在現場
- 遭逢家變常失眠 薄瓜瓜抑鬱 不求政治庇護
- 周永康為何獲免死狀?
- 馬英九 520就職會講「同屬一中」?
- 薄瓜瓜在哈佛學報發表聲明
- 薄熙來長子李望知傳於北京「失蹤」
- 官媒《人民日報》刊周永康講話闢謠
- 薄熙來案最內幕:海伍德一小片肉 證實谷殺人
- 李成:薄熙來案能撼動中共領導體制
- 歐巴馬定期聽取王立軍事件進展
- 十八大核心卡位戰:一婦當關
- 世界媒体看中国:薄剧呈难题
- 美国视王立军为高风险避难申请人
- 中国最高法:涉及网络审查的民事行政起诉不得立案
- 李成:重慶模式不會持續
- 《泰晤士报》:徐明为薄瓜瓜留学英国支付费用
- 明鏡獨家:周永康推薦王立軍去重慶
- 左派为薄熙来联署维权,官媒指不可功过相抵
- 薄督下台一月多,重庆百姓仍力挺
- 美设立新情报机构针对中国、伊朗
- 王康:我為什麼接受外媒採訪,大談重慶事件?
- 中新网暗示温家宝不适宜当总理
- 中國國家體委前隊醫揭國家隊普遍使用興奮劑的黑幕
- 在华任教加拿大人:中国法西斯主义的全球性后果
- 中央《決議》對“文革”的定義兩句對、一句錯
- 于浩成:悼方励之并论中国政局:改革已死
- 李先念说:邱会作在车后背厢放了冲锋枪想谋害……
- 2012年4月23日《明鏡郵報》
- 明鏡網熱點排行榜(2012年4月23日)
- 2012年4月23日《歷史日報》
- 薄熙来事件影响 新左派被严重削弱
- 專家:薄熙來醜聞對中國「有好處」
- 美国学者李敦白:“薄熙来事件显示中国高层腐败骇人听闻”
- “公共知识分子”的七年之痒
- 日本集中关注法国大选对欧盟债务危机的影响
- 魏京生:薄熙来案件的可疑之处
- 中共党报炒冷饭 登周永康谈话月前谈话作辟谣
- 达赖喇嘛坚持对话北京 若民主一周解决西藏问题
- 江泽民现身北京惹来猜测 薄熙来再添罪名调查扩大
- 破謠言 人民日報登周永康談話
- 賀國強:中共10種腐敗問題突出
- 周華誠:這世界的荒誕超出你的想像
- 護主權給糖不夠 中共鞭子並用
- 高估棄保 沙克吉失政失策
- 薄瓜瓜陷憂鬱 自我封閉
- 環球時報評薄熙來事件:官員有沒有功 都不可違法
- 薄熙來家族 海外資產逾30億
- 薄熙來夫婦洗錢60億美元到海外
- 重慶遭薄熙來打黑入獄者 尋求平反
- 奧朗德拔頭籌 5/6與薩科奇二輪決選
- 人民幣加速國際化發展
- 美國拉住台灣 兩岸無法攜手
-
▼
4月 24
(56)
-
▼
四月
(1856)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
-
新华社 北京4月10日电 鉴于 薄熙来 同志涉嫌严重违纪,中央决定,依据《 中国 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停止其担任的中央 政治 局委员、中央委员职务,由 中共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其立案 调查 。 公安机关对尼尔·伍德死亡案依法进行复...
-
...
-
美国之音 美国6位参议员说,他们下星期将提出立法草案,规定参加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所穿的礼仪性服装必须是美国制造的。但美国奥委会表示,美国代表团今年已经来不及把中国制造的服装换下来了。 在这之前,媒体报道凸显美国奥运会代表团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在...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理论上体现“人民政权”的含义,全国人大的官方英文翻译,使用congress一词,这表明了全国人大的议会性质;政协会议虽然不经选举产生,也不承担立法功能,但从其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来看,也承担着议会的部分功能,全国政协主席出访...
-
《大事件》記者范方華/在國際影壇享有知名度的中國女星章子怡,遭媒體爆料捲入薄熙來及其他富商、高官的性交易案,章子怡大動作發出訴狀,就為了洗清自己的名聲,但爆料媒體博訊則相信自己報導的真實度。美國律師對《大事件》透露,這場官司最後可能不了了之。 第...
-
徐尚禮 24日(美國時間)《哈佛紅》發了薄瓜瓜全球獨家自白,25日再發出該校2名編輯的大作,題目是〈薄瓜瓜聲明聚焦個人生活,而非家庭醜聞〉。從兩篇文稿內容及各方反映看來,薄瓜瓜是愈描愈黑,問題是堂堂哈佛為何要陪著這位「紅三代」玩? 合理的解釋是哈佛建校376年來,從沒出...
-
明镜新闻网特约记者 消息人士告诉明镜新闻网,已被拘捕、正接受审查的谷开来,指控周永康策划了取代习近平的政治计划,对抗中央政治局九名常委中的其他成员。 她把周永康称作“政治局常委中的坏蛋”。 谷开来提出用交代关于周永康和他的密谋作为交换,恳求当局不要判自己死刑。
-
《明鏡月刊》特約記者 摩爾 中國軍隊“八一”建軍節這天,中共中央軍委屬下《解放軍報》第3版發表記者毛俊撰寫的“永遠的軍魂永久的忠誠——黨的十六大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述評”一文。文章在強調“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軍魂永不改變!人民軍隊忠誠於黨的信念永不改變”的同時,更罕...
-
最近,大陆两大官媒《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集中火力猛批所谓“极端主义”,明显是意有所指。《人民日报》14日发表的题为《摈弃“狭隘的极端主义”》一文,对“极端主义”做了明确的定性: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方式。文章并举例说:一说“文凭腐败”,就将所有官员的在职文凭都视...
-
香港数万民众周日走上街头,参加一年一度的“七一”大游行。尽管高温酷暑,游行整个过程持续了6个多小时,队伍穿越市区,道路交通和公交运营受阻。 组织者称,参加人数达40万,几乎是去年的两倍。警方估计的人数仅为63000人,但也是2003年以来最多的一次。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