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記者柯宇倩/中國前重慶市市委書記薄熙來之妻谷開來和薄家勤務人員張曉軍涉嫌殺害英國商人海伍德一案,8月9日在安徽合肥中級人民法院開審,此案從爆發到庭審結束,一路疑點重重,謠言也從未止息。美國紐約律師高光俊從法律專業角度解析此案的偵察與審訊過程,並對坊間謠言做出評斷。
高光俊1983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現西南政法大學)刑事偵察系,後被分發至北京中央人民公安學院(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公安二室(現偵察系),教授刑事偵察,期間曾參加中國公安統編教材委員會的系統教材編寫,且有近一年的時間在北京公安局工作。1993年高光俊抵美攻讀法學碩士,之後考取紐約執業律師執照,從事法律工作至今。
偵察與審訊過程的多項疑點
8月9日上午8時30分,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第一法庭開庭審理谷開來和張曉軍案,被告人薄谷開來、張曉軍及其委託的辯護人、被害人尼爾•伍德的部分親屬、親屬委託的訴訟代理人、英國駐華使領館官員、媒體記者、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140多人到場,庭審僅歷經7個多小時便結束,審判長宣布擇日宣判。
根據新華社公佈的“薄谷開來、張曉軍涉嫌故意殺人案庭審紀實”,
合肥市人民檢察院指控薄谷開來和張曉軍採取投毒手段殺人,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32條的規定,應當以故意殺人罪追究其刑事責任;本案系共同犯罪,薄谷開來是主犯,張曉軍是從犯。
該文指出,薄谷開來在作最後陳述時說,對起訴書指控的案件事實表示接受。“這個案子的發生給黨和國家帶來了很大損失,我應當承擔責任,我將永遠難以心安。感謝辦案人員對我的人道主義關懷,我向法庭鄭重表示,為了維護法律尊嚴,我願接受並坦然面對任何判決,我也期待法庭公平公正的判決。”
張曉軍在最後陳述時表示:“我對我的行為表示認罪,在此向受害人家屬說聲對不起。希望法庭給我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我真的知道錯了。”
看似“圓滿”的審判,實則引發許多質疑。一直關注此案的紐約律師高光俊在接受《內幕》採訪時,從程序和法律角度提出了眾多疑點:
一、作案工具
起訴書指控,薄谷開來及其子薄某某與英國公民尼爾‧伍德因經濟利益發生矛盾,薄谷開來認為尼爾‧伍德威脅到其子薄某某的人身安全,決意將其殺死,遂安排張曉軍邀約並陪同尼爾‧伍德從北京到重慶,2011年11月13日晚,薄谷開來到尼爾‧伍德所住的重慶市南山麗景度假酒店16棟1605室與其飲酒、喝茶,趁伍德醉酒嘔吐後要喝水之機,將事先準備並交給張曉軍攜帶的毒藥倒入尼爾‧伍德口中,致尼爾‧伍德死亡。
高光俊對《內幕》指出,對任何一個案件來說,作案工具都是最重要的一部份,但關於此案的作案工具——毒藥,仍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
《華盛頓郵報》引述一位旁聽庭審人士的話指出,根據法庭上的陳述,谷開來在殺害海伍德之前已經準備好毒藥,毒藥是用含有氰化物的鼠藥做的,重慶當地一位共產黨的官員找了數家商鋪才找到。
高光俊指出,說氰化物是鼠藥做的,可見毒藥不是非常純,只是加了一些氰化物在其中,但有關此項毒藥的化學成分分析,包括含有多少氰化物,都沒有報導。同樣的,重要的毒藥來源也不清楚。
根據網絡上流傳的一份據稱是一位案件旁聽人“趙象察”私下做的旁聽記錄,王立軍事先參與預謀,但後可能因為害怕風險等原因,不願意繼續參與除掉海伍德的行動。谷開來便轉念由自己親自下手,通過重慶的黑道人物,借口自己做實驗,弄到毒藥。為谷開來提供毒藥的7名人員,後因涉嫌販毒被捕。
高光俊認為,對於此7人是如何提供毒藥的,也應有個說明。“如果兇殺案最基本的作案工具都不清楚,這個案子就很有疑問了。”
二、中毒症狀
根據新華社所刊之法庭紀實,當晚21時許,薄谷開來在自己的住處準備了裝有含有氰化物的毒藥的玻璃瓶和裝有毒品膠囊的藥瓶,並將裝有毒藥的玻璃瓶交給張曉軍。兩人帶著裝有毒藥的玻璃瓶和裝有毒品膠囊的藥瓶以及酒、茶等物來到尼爾‧伍德入住的酒店,薄谷開來進入房間與尼爾‧伍德一起飲酒、喝茶,張曉軍在外等候。後尼爾‧伍德因醉酒倒在衛生間,薄谷開來叫張曉軍進入房間並要去其隨身攜帶的毒藥。
張曉軍將尼爾‧伍德扶到床上,薄谷開來把小瓶裡的毒藥倒進事先帶來的小醬油壺中,然後把水倒入小醬油壺,趁尼爾‧伍德嘔吐後要喝水之機,走到床的左側,一邊和尼爾‧伍德說話,一邊拿著小醬油壺往他嘴裡倒,又將事先準備的毒品膠囊等物倒在房間地面上偽造現場,造成尼爾‧伍德吸毒的假像。
事後,薄谷開來離開1605室時將“請勿打擾”的提示牌掛到門把手上,還叮囑酒店服務員不要打攪房間的客人。
“趙象察”的旁聽記錄稱,兩被告人均供述,離開房間時,尼爾是頭靠床頭。
高光俊對《內幕》指出,如果是氰化物中毒,症狀會非常明顯,首先死亡過程非常短,因此有“三步倒”之稱,其次,死亡過程一定非常激烈,抽搐、掙扎、大小便失禁,但這些與所知的海伍德死亡描述完全不符合,根據已知的現場狀況,海伍德中毒以後躺在床上,似是很安詳地睡著,一點動靜也沒有。
高光俊(《內幕》記者柯宇倩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