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7日星期四

明鏡記者到炸彈分佈最密集的雷區



《明鏡月刊》特約記者朱諾




  在老撾豐沙灣,從簡易圍欄搭起的石缸遊客登記中心大門口,到石缸群所在地點,要走過一條蜿蜒的鄉間小徑,小徑的兩邊是一片田園牧歌般的景色。低頭吃草的老黃牛,樹林裡悅耳的鳥鳴,遠處裊裊的炊煙,一派寧靜祥和。只是,間或可見的巨大炸彈坑、遺留的戰壕和小徑兩邊由排雷組織界定的安全帶,還不時提醒著人們,戰爭的陰影並未遠去。

  然而,戰爭和死亡不僅僅發生在剛剛成為記憶的過去,神秘的石缸群也會把人們的想像力帶到更遙遠的殺戮。關於石缸的來歷有著多種不同版本的解釋。當地的傳說傾向於早期部落為慶祝戰爭勝利而準備的盛裝“老老酒”的酒窖,不過,上千隻巨大的酒罈能夠供應多麼龐大的一個部落?2500年前的山野中又能夠形成怎樣規模的群落?這些都是人們不能回答的問題。

  另一種說法是人們在雨季盛接雨水的水缸,以備旱季的時候飲用,但傳說只停留在傳說的階段,沒有任何證據為其真偽作出佐證。

  1866年出生於法德邊境的斯特拉斯堡的自然歷史教師麥德琳·寇拉妮,到河內教書,她在1899年開始進行地質學研究,1929年,寇拉妮加入研究遠東人文地理的“法國遠東協會”,後沿著修建中的公路開始她的發現之旅,一直走到這裏,發現了遍佈石缸的荒原。這位先驅將自己的發現和研究寫成600頁的論文發表,使石缸平原從此真正聞名於世。

  80年前,寇拉妮從石缸內的沉積物和石缸群旁邊的山洞中,發現了人骨、牙齒等遺存物,她從中推測,這些石缸是現已消失的遠古部落的人們用於安葬死去族人的器物。不同大小的石缸可以為不同年齡、不同身材者的下葬來做解釋,此後,她的論證一直成為考古界的主流見解。1943年,76歲的寇拉妮在河內去世,那以後,抗法獨立戰爭、越戰、內戰一直主宰著印度支那人民的生活。直到1994年,才有新一代的學者來到這裡進行實地考察,他們的結論中,有的進一步支持了寇拉妮的假設,有的則提出相應的質疑。

  在所有的上千隻石缸中,考古專家們只在一號石缸群的一隻石缸上,發現了唯一的一個類似僧人或外星人的裝飾性人像圖案,他們將圖案的造型與中國廣西的岩畫做了比較後,得出結論:這些石缸的年代與那些岩畫相似,應該是距今2500年到2000年前鐵器時代的產物。不過,這些重達數噸的砂岩、花崗岩和礫岩組成的石缸周圍,並沒有發現任何同時代的鐵器工具,當年的人們是如何製造出這些龐然大物的呢?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也很難讓人推想出製作這麼大規模石缸的工程。

  當然,關於石缸平原的來歷,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如同地球上很多人類無法解釋的現像一樣,人們將石缸歸結為“外星人”造訪的遺物。不過,這種說法倒是令我感到欣慰,當外星人再次降臨地球要帶走他們遺物的時候,可以慶幸的是,我已經撫摸過石缸,並和它們合了影。

  (二)雷區

  豐沙灣的歷史跨過石缸平原的歲月,一下子空白了1000多年。直到13世紀,來自中國南方的普安人開始在這裡定居下來,才為後人留下了一些可以追溯的蹤跡。然而,本想把這個“三不管”地界當桃花源、過上遺世獨立生活的普安人,卻接連不斷地遭到來自瀾滄王國(古代老撾)、緬甸、越南、甚至暹羅(古代泰國)的騷擾,川壙高原從此再沒有平靜過。

  篤信佛教的普安人曾經一度在這裡建立了自己的王國,並把都城建在距離豐沙灣不遠的古城孟昆。那以後,孟昆一直都是川壙省的最大城市,那裡曾經商賈雲集、廟宇林立,是中老越交匯處的重要貿易商埠和文化集散地。100多年前,太平天國的殘部逃到這裡,佔山為王,燒殺搶掠,毀壞了孟昆城裡大量的佛教建築和古跡。40多年前,美軍又在這裡進行了地毯式轟炸,如今,孟昆古城只剩下一片法國殖民時代教堂和醫院的殘垣斷壁、一座破爛不堪的舍利塔、和一尊披滿戰爭塵煙的巨大坐佛了。

  正是由於孟昆古城的衰落,才有了豐沙灣的崛起。這座70年代才開始成型的年輕城市,背負的滄桑卻一點也不亞於印度支那任何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走在城裡的街道上,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那些隨處可見的炸彈和彈殼,許多餐廳和旅館的門口,甚至是豐沙灣旅遊接待中心的院子裡,都擺放著不少機關鎗、炮彈、手榴彈。在穿梭於不同石缸群的路上,導遊曾帶著我們參觀了一個老撾人釀製米酒的作坊,古樸的釀酒工藝沒有引發起我什麼興趣,反倒是村口路邊的一輛巨大蘇製坦克殘骸令大家唏噓不已。

  
  老撾豐沙灣(phonsavan)的居民與炸彈朝夕相處。

  越戰期間,老撾承受了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空中轟炸。我讀到過的一些數據相當可怕:在美軍的58萬多次轟炸任務中,投放了大約人均兩噸的炸藥,甚至還有化學炸彈,至今還污染著老撾的植被和水源。川壙一帶是被轟炸最頻繁的地區,不僅因為這裡是越軍訓練新兵的基地,還有一些非常荒謬的原因:美國飛行員經常從泰國東北部起飛,到越南北方實施轟炸任務,但惡劣的天氣往往阻礙他們到達預定的目標。飛行員們不願載著炸彈回去,因為那不僅為降落帶來額外的引爆危險,也會使飛機因承重而消耗更多的燃料。於是,他們就把剩下的炸彈一股腦地投在老撾東部的豐沙灣一帶,到1973年,川壙省幾乎所有的城鎮都被夷為平地,人們只有遠走他鄉,或者扶老攜幼鑽進大山裡的洞穴中,才能僥倖躲過這一場浩劫。

  美軍當年投下的炸彈多達30%並未爆炸,加之越老軍隊埋下的地雷,使得豐沙灣一帶成為全世界未引爆爆炸物(UXO)分佈最密集、最廣泛的地區,至今仍威脅著在田間勞作的人們的生命安全。總部設在英國、曾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的排雷顧問組織MAG(Mines Advisory Group),從1994年開始就在這裡進行排雷工作,由於力量有限,他們只能挑選一些區域,比如學校、石缸旅遊點、考古區、交通要道、特別貧困人家的耕地等,優先進行清理。已清除和未清除部分以半紅半白的石塊分界,白色一側是安全地帶,而紅色界石以外,極可能有UXO,如果你不想跟這個世界說再見,那還是不要踏足為妙。他們建立的UXO信息中心就在我住的KPP旅館隔壁,裡面的展覽詳細介紹了這些年來豐沙灣一帶的排雷情形,觸碰隱雷被炸傷的老撾村民的生活狀況等。MAG並幫助當地居民組織起排雷小分隊,普及相關知識,培訓排雷技術。

  由於地裡田間隨處可以發現眾多的炮彈殘片,將這些金屬打造成家庭日用品已成為豐沙灣的一項產業。飯勺、飯鍋、水壺、刀具、鋤頭,五花八門,因材施匠,各取所需。在我入住的旅店,店家用炮彈殼製作的花盆,種養著形態各異的熱帶植物,擺放在客廳和院子裡,著實令人稱奇。(《明鏡月刊》35期)

《明鏡月刊》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6?apKey=fedd22f528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