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3日星期六

解讀習近平外交新信息


     中國大陸兩會剛落幕,元首外交再出發。3月22日至30日,習近平展開其當選國家主席後的首次出訪,目的地是俄羅斯與非洲,並出席在南非德班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3月19日習近平在北京接受了俄羅斯、南非、印度、巴西等國媒體的聯合採訪,表示「希望通過這次訪問,增進中國人民同往訪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加強同各國的互利合作,推動金磚合作機制邁上新台階。」

     釋放新信息 媒體熱議

     習近平記者會中釋放的外交信號很快引起外媒的注意。巴西《經濟價值報》的網站報導了習近平對中國與往訪國關係的評價:「中非一家親」。中國和巴西分別是東西半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巴關係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利益,為各自發展提供了機遇,也為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作出了貢獻。印度《德幹先驅報》和《印度時報》網站則關注了習近平提出的改善中印關係的五點建議,認為習對加強與印度的雙邊關係發出了「明確的信號」。

     香港《成報》援引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的話說:「習近平此行涵蓋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多邊等多重因素、多個領域,是中國全方位和平外交的具體體現」。新加坡《聯合早報》則採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時殷弘教授,他指出:中國領導人表示堅決捍衛國家利益,同時又不斷強調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這個政策主張正是說給「國內外聽眾」聽的,希望國內外對中國追求利益與和平,「有比較平衡的認識和全面的理解」。

     與此同時,國內媒體也對習近平的亞非首秀以及新時期的中國外交展開了熱烈討論。《環球時報》在3月19日發表題為〈應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的社評,認為組成中國特色的元素應包括中國的和平發展思想,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重視,中國對「睦鄰、安鄰、富鄰」周邊外交政策的堅持,中國對以談判化解衝突的不懈追求,中國對不干涉內政原則的堅定維護等等。「保持發展中大國的穩健是我們根本利益所在」。

     《東方早報》在兩會結束後迅速推出「中國外交:機制與創新」的專題,邀請來自京滬等地的知名學者縱論新時期中國外交的變革。復旦大學吳心伯教授認為,2009年以後中國已進入基於自己的大國身分開展的大國外交階段。大國外交對中國提出了三大要求:怎樣更有效地促進中國的國家利益,特別是保護中國的海外利益;如何積極參與塑造新的世界秩序,特別是如何體現中國的國際責任;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資源作為大國外交的手段。

     外交再出發 路不平坦

     清華大學趙可金教授提出中國外交的改革,可以包括建設更加靈活的全國政治支援機制、更加順暢的溝通協調機制、更加專業化的外交行政機制、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危機預警機制、更加開放的外交平台機制等若干內容。復旦大學的另一位教授陳志敏則從具體問題出發,公開呼籲中國增加外交預算支出。

     然而,習近平和他的外交團隊面對的並不都是正面評價和善意建言。就在習近平出訪非洲前夕,英國《金融時報》刊登尼日利亞央行行長薩努西(Lamido Sanusi)一篇題為〈非洲必須拋棄對中國的浪漫期許〉的文章,指責中國「也有可能和昔日的殖民主義列強一樣,對非洲採取剝削手段」。該報3月19日一篇報導更是將習近平首訪莫斯科與冷戰聯繫在了一起,並且聲稱需要「警惕」中國開始在中東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中國外交已經再次出發,但道路絕不會平坦。

胡 勇  旺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