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AFP
|
轰动性的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案件让中国领导层在2012年的换届工作变得灰暗阴郁。有关该案件的情况,无论在中国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出现了如此众多的各种令人惊诧的材料,以至于大家开始逐渐要将其忘却、或者起码不再那么醒目。但是,前不久由美国“公共事务出版社”出版的有关薄熙来案件的书籍上架后,在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中间引起了巨大的兴趣。在这本书中,就这起案件给出了不少新版本和信息,这使我们对这件政治倾轧案件的幕后真相有了更多的了解。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安德烈·卡尔涅耶夫也对这本书的结论颇感兴趣。
这两位作者是在所谓的“重庆事件”肇始之际收到各种电话信息后开始对其进行研究的。这些有关重庆事件的信息具有独家特性。此后,他们有幸将资料来源不断扩大,提供信息的人大约有50位。在他们当中即有薄熙来的反对派也有支持者。
有很多颇值得揣测的地方。比如,在王立军于2012年2月逃往美国驻成都领馆前,他已经试图在英国获得政治避难。据本书作者介绍,早在2011年11月份的时候,在发现尼尔·海伍德尸体仅过几天之际,王立军曾改变外表装扮,出现在英国驻广州领事馆。但他没能说服领馆的工作人员认真对待他的意愿。在潜入美国驻成都领事馆之前,王立军还曾若干次与美国和德国驻重庆的领馆工作人员进行联络。
何频所列举的一些信息让人震撼。广泛流传的意见认为,推翻薄熙来是刚刚离职的胡锦涛总书记的主要“贡献”之一。但有别于这样的看法,本书作者认为,胡锦涛并不是薄熙来的敌对方。恰恰相反,他曾是其庇护者和盟友。
该书作者提请大家关注这样的众所周知的事实:胡锦涛从意识形态上接近于左派。根据记者调查资料,薄熙来和胡锦涛之间的关系是亲近的、互信的。在北京的时候,薄熙来曾有很多与胡见面和长谈的机会。本书作者还指出这样的情况,胡锦涛一次也没有到“红都重庆”视察过。很多人认为,这一事实说明胡锦涛对薄熙来在重庆的政策并不认同。两位作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看法。据他们介绍,他们掌握胡曾计划在18大前前往重庆、并对薄进行支持的信息。该书作者还确信,薄熙来在重庆实施的路线在前总书记的内心深处找到了共鸣。也许,他认为正是重庆的经验才是其做为党和国家领袖的更为重要的遗产。
但是,在围绕重庆事件不断发酵的情况下,看来他无能为力或者也不想做什么。
而被媒体描述成毛派分子的薄熙来,原来并不是毛泽东和其政策的崇拜者。有证据表明,他对毛的态度是极为反感的,这也并不完全是因为其家族在毛统治时期曾经遭难。他在重庆搞起的“唱红打黑”运动,从表面上看是新毛主义,事实上却是薄熙来想要借此获得胡锦涛的支持。与此同时,也是那些对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不满的普通老百姓情绪的折射。从这个意义来说,薄熙来更是一位宣传家和追逐名利者,而不是什么左翼思想和采用政治斗争方法的支持者。
该书还对胡锦涛最为接近的支持者、中共中央办公厅前主任令计划的降职进行了分析。该书作者认为,令计划曾与薄熙来颇为接近。他们的父辈也曾相交甚好。而且,令计划也曾是薄熙来与胡锦涛之间关系的补充性纽带。令计划之子和两位女孩子在北京乘坐法拉利轿车发生悲剧性车祸并死亡的事件,很奇怪的是,正好是在薄熙来被从所有领导岗位撤职并被软禁之后出现的。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该书弄清了掩藏在有关薄熙来案件信息噪音后的一些基本动因呢?可以说,一些问题有了些厘清,但马上就出现了另一些问题。而主要的问题是,该书作者的结论究竟有多少可信度?
不管怎样,该书还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让大家来对现代中国做出最重大决定时的、掩盖着的政治气候做出些许的审视。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台立场无关。)
俄罗斯之声
1 条评论:
有什么震撼的,何频不过是想趁胡锦涛无能捞一笔罢了。谁知有多少人看这本书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