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日星期二

中國強勢外交政策引起反彈


《內幕》記者柯宇倩報導/中國作為崛起中的大國,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到世界其他國家的利益。對於中國新領導班子上台後中國可能有的改變,也是西方關注的議題。三位中國專家2月底在紐約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舉行的研討會上,剖析中國與國際間的關係,以及習近平是否能帶領中國走向改革。
 
強勢外交政策引起反彈
 
中國近年除了經濟表現受矚目外,軍事上的擴張也受到全球關注。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資深合夥人魯瓦克(Edward Luttwak)在“外交關係委員會”的“中國換屆與政權過渡”(The Presidential Inbox: China's Leadership Transition)座談會上,首先談及中國拓展軍力引發鄰國不安的問題。
 
魯瓦克指出,中國沒有所謂有邏輯的戰略,真正有戰略邏輯的是中國的鄰國: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中國有的只是受各種態度、官僚體制影響而產生的行為。比如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後,中國在南海和東海發生了一系列衝突。
 
魯瓦克認為,如今在中國內部的,是一種新形式的機制,有來自底層的民意,與來自上層的國族主義。人們生活改善了,就開始回憶起國力衰弱時的民族仇恨,而執政黨為了轉移人民的注意力,非但沒要人民放下過去的仇恨,反而去迎合民眾,鼓動民族主義情緒,使得民意在中國的外交政策中份量越來越重。
 
但人民對於中國的國力並沒有清楚的認識,魯瓦克表示,公眾沒有“平衡”的概念,他們看到很多照片,他們相信美國是威脅,但實際上中國對於美國或日本海軍,實力還是較弱的一方。
 
而中國過去幾年在對外態度上的轉變,也引發鄰國的不安與反彈。魯瓦克指出,20092010年,中國改變了對一些領土,如釣魚島的宣稱,接著不斷重複這樣的宣言,並展現出更有企圖心的行動。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戰略與國防研究中心(Strategic and Defense Studies Center at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研究員布拉克斯蘭(John Blaxland)先前接受《外參》採訪時說,中國在南中國海衝突中正在玩“長期遊戲”,它不想要明天之前就找到解答,中國擁有的政治優勢之一,就是它有非常長的政治週期,在中國政治轉換的過程中,政策的執行不會中斷,而且每10年才交接一次,但其他國家的政治轉換週期就短多了,政客必須立刻有所行動,至少必須有短期的計畫,因此其他國家擁有的選擇權,就比中國還要少了。
 
只是中國越是有動作,鄰國的反應就越大;中國在國力提升的同時,外交影響力正在下降。魯瓦克指出,在中國越來越強勢的態度下,周遭的國家會有機地聯合起來,例如印度正協助越南訓練潛艇人員,因為他們跟越南一樣,都向俄國買了同樣的潛艇,日本也欲向菲律賓出口海上巡邏船。沒有人改變這股趨勢,除非中國的新領導先改變行動。
 
魯瓦克將此稱為“大國孤獨症”(great state autism):在崛起的過程中,中國會發現自己孤獨、被孤立,中國還會失去一些來自其他國家的同情和感激,這是一個崛起的國家必須付出的代價。
 
在其新書《中國崛起vs.策略邏輯》中,魯瓦克就描述了其他國家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他認為全球戰略一個不可避免的邏輯就是,其他強權會為了防止中國的崛起而反制中國。
 
中國一方面擴建軍隊,一方面發展經濟。在國防預算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中國的強勢外交政策已激起鄰國的反感,魯瓦克認為,這些鄰國中,只要印度、日本和越南,就已經超越中國的人口和財富,這三個國家的科技也超過中國,除了核武器還有爭議外。除非中國領導重新檢視自己的野心,否則其他國家將開始經濟上的限制,實際上,這些國家已經開始建立軍隊聯盟。
 
因此,在中國崛起、世界其他國家都擔心未來將會是什麼模樣的時候,魯瓦克擔心的卻是中國的未來,他認為中國可能會朝向衰敗的道路。
 
中國領導們將很難在發展經濟和強化軍隊力量之間做取捨,中國領導也很難對公眾做出解釋,此外,魯瓦克認為,中國領導需要結束他們依賴如《孫子兵法》這種傳統戰略的情況,雖然這些兵法或許在外交和軍事衝突時對中國本身有幫助,但如刻意引發危機、迫使對方談判這類的戰略,只會把中國的鄰國變成敵人。
 
魯瓦克建議,中國領導應該在目標經濟成長、增加軍力與拓展外交的同時,尋找一個更能夠持續發展的道路。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資深合夥人魯瓦克(Edward Luttwak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