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7日星期日

鐵道部的臭味至今在張德江身邊徘徊不去

別了鐵老,老百姓有話說
  
   輿論在熱議大部制改革,其最令公眾唏噓不已,自然非鐵道部莫屬。僅騰訊微博專題“別了,鐵道部”,就吸引了超過47萬跟帖討論。

   “鐵老大”撤銷,盛光祖也隨之被扣上了“末代鐵道部長”的帽子。老大都走了,鐵路職工又將何去何從?盛光祖給這些因為政策之變而失去方向感的群體吃了定心丸——“鐵道部雖然被撤銷,但鐵路職工不存在安置問題,也不會裁員。”

   別了,鐵老大!

   對鐵路職工來說,可謂一大喜訊,所以也有好心情紛紛跑到即將為塵封歷史的鐵道部子前合影留念。盛光祖除了送來好消息,也給普羅大眾傳來“噩耗”,因為原來的鐵道部今後要按照市場規律,按照企業化經營的模式來定票價。

   雖然漲不漲價的述很含糊,不過明眼人一看就明,必漲無疑。310日的@新華微評中寫道,“大部制改革、政企分開大勢所趨,但真要改革到位路還很長。改革是為發展,為百姓。別讓百姓承擔太改革成本。”這裡所說的改革成本,如濃縮到火車票漲價的問題上來,則更簡單明瞭。

   幾歡樂幾家愁。鐵道部被撤銷一陣叫好,但聽聞要漲票價,老百姓復又一臉愁容。北京政協委員馬光遠則站出來為民眾鳴不平——市場化定價是對的,也是大方向,可是,鐵路運營,就你一家,別無分店,何來的市場?貨運搞價格極低的計劃指標,這些不合理的成本通過“市場”向百姓轉移?招標中的腐敗成本也讓百姓買單?竊以為,先把壟斷放開了,天價的紙巾盒消滅了,再來談市場定價吧。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公之於眾的當天,輿論對其關注熱情一度爆棚,不過大多是頂著專家、學者頭銜的人在“豆腐兩碗,兩碗豆腐”地復倒騰。民眾怎麼看?大部制改革對老百姓而言是好是壞?只能從民間輿論場來管窺這一民意。

   比較權威的人民網輿情調查結果顯示,46%的受調民眾認為機構改革是大勢所趨,符合社會發展要求;27%的人認為機構改革需落到實處,精兵簡政,提昇效率;16%的人建言機構改革的力度有待於進一步加大;而另有11%的人期盼機構改革能給百姓帶來實惠。

   網友“黃貴芬stcalm”說,大部制改革,避免了不必要的職權交叉和責規避等問題。“優游容與”則認為,大部制改革最重要的在於如何處理集權與分權的關係,理順經營權和監管權,優化資源,再造流程,轉變職能,裁除冗員,提陞效率。否則又是換湯不換藥。“小布-sky”失望中帶著希望,稱這次改革沒有改到重點上,很多需要進一步提辦事效率的部門都沒有動,期待下一步大部制的變化。“風雨蟲”則貼近實際發問:不知道會帶來什麼新的惠民措施?

   不過,在眾多改革議程中,老百姓最想說的還是火車票會不會漲價的問題。從當前輿論來看,大部制改革牽扯到的鐵道部撤銷進而引發的車票漲價,則是老百姓不待見的。


   臭氣熏天的鐵道部掛
  
   中國鐵道部成立於194910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絕對同齡,一天都不差。鐵道部在中國中央政府各部中之所以特別牛,特別強勢,並由此獲得“鐵老大”、“獨立王國”之稱,是因為它是命令經濟、計劃經濟的最典型、最標準的體現。

   鐵道部擁有比其他各部更多、更大的權力,幾十年來實行半軍事化甚至是全軍事化管理,努力追求“令行禁止”的絕對效率。它擁有屬於它自己的公、檢、法系統,一切有由它自己說了算。

   英國阿克頓公爵所說的“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已經被認為是無容置疑的公理。於是,擁有絕對權力的鐵道部貪污腐敗的醜聞也特別多,便是題中之義。鐵道部在中國公眾當中的名聲如此之臭,甚至臭到了中國執政黨共產黨新領導班子的要員、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常委之一張德江。鐵道部的臭味至今在張德江邊徘徊不去。

   2011年夏天,浙江溫州附近發生嚴重的動車追尾事故,造成至少40人死亡。事故發生後,在中國公眾和世界媒體的眾目睽睽之下,中國當局采取強力措施,搗毀事故車輛,並試圖挖坑埋。然後,在事故發生一天之後就匆匆恢復通車。在事故中僥幸殘存的小孩小伊伊(項煒伊)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裡差點再次死於非命。

   國之音指出,鐵道部對溫州動車事故的令人驚訝不已的處理,可謂鐵道部在過去幾十年裡種種問題的集中大爆發。其做法造成了臭氣熏天的效果。於是,當時前往事故現場進行視察和指揮的中國副總理張德江也自然而然地沾染上了熏天的臭氣。



   “末代鐵道部長”盛光祖成兩會“另類紅人”。

   中國公眾和國際輿論強烈譴責中國當局的肆無忌憚、瞞天過海、草菅人命的做法。許多人認為,現場處理事故的有關當局之所以敢作出那樣的駭人聽聞的舉動,必定是得到了中國政府最高層的批准甚至是命令;而直接發出這種指示或命令的非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莫屬。

   諷刺的是,中國官方的權威通訊社新華社在發表張德江人物特稿的時候,特意對張德江在溫州動車事故中的表現加上了這樣的說明:

   事故發生後,“張德江代表(中共)中央及時趕到現場,指揮救援,始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探望傷者並處理善後。當看到一個坑內堆放的列車殘骸時,他明確指示,殘骸不能埋,要做好現場保護和事故車輛的妥善保存,為事故調查分析提供條件。”

   新華社的張德江人物特稿的這一段發表,在中國公眾當中引起普遍的嘲弄。眾多的人認為,這是新華社為張德江作出的“此地無銀百兩”式的撇清。

   美國之音質問:在溫州動車事故發生之後,究竟是誰沒有始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究竟是誰作出了搗毀和掩埋事故車輛、銷毀物證的決策?究竟是誰決定破壞事故現場,為調查分析事故製造了障礙?

   新華社的人物特稿提出了一系列謎語。這些謎語的謎底在可見的將來是否能以及何時能解開,目前尚不得而知。但鐵道部臭氣熏天,張德江也跟著鐵道部沾染了一身的臭氣,則是不爭的事實。《內幕》第15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