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星期一

李克強現在的處境是“騎虎難下”


  《明鏡月刊》特約記者 鄭復人


  5月24日,中國發展出版社《中國智庫》第二輯發布,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完成的《中國城鎮化過程中若干典型問題》研究課題,作為封面文章入選,這也是國研中心關於城鎮化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城鎮化方案也是大手筆!

  在題名為《城鎮化十大典型問題》的封面文章中,課題組建議,應形成完善的城鎮體系總體格局,以現有31個省會城市和沿海大型港口城市為基礎,形成一個“2000+18000(城市與建制鎮)”的城鎮體系,基本滿足中國高度城鎮化、集約城鎮化的要求。

  課題組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城鎮體系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位於中間層次的城市數目和人口都比較少,中間層次的城市功能不足,嚴重影響了整個城鎮體系正常功能的發揮。

  課題組提出重點發展100萬-200萬人口的中間規模城市。大力發展這類中間層次的城市,可以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協調發展找到一個具體的抓手和突破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表示,作為國務院的諮詢機構,他們的城鎮化課題與國家發改委牽頭起草的城鎮化規劃是各自獨立運作的。

  對於他們城鎮化規劃可能起到的作用,侯永志表示:“不是說規劃了就一定成,但沒有設想肯定不行,規劃還是會起到一定作用的。比如北京到上海的高鐵,沿途在哪裡設站,城市的發展情況就是不一樣的。”

  緊鑼密鼓之下,加之自十八大以來,李克強更是屢屢親自出馬登台,就城鎮化高密度地發表意見,使這三個字成為了一個高頻詞。

  一時間,政府力推主導,媒體配合跟進,城鎮化改革呼之欲出,大有“箭在弦上,一觸即發”之勢。

  這也難怪路透社報導,李克強等高層否決了發改委草案的報導引發各界關注。一位為國務院提供諮詢的匿名經濟學家對該社表示,城鎮化計劃可能推遲,因為高層領導已經發現,如果城鎮化不能按照正確的道路進行,將出現潛在風險。“領導人的目標是城鎮化啟動改革,地方政府的看法不同,他們將城鎮化視為促進投資的最後機會。”


  “研究”字眼讓人看到收縮

  實際上,關於中央與地方對城鎮化的期許存在分歧的傳言,這並不是第一個。此前被稱為“最高規格”會議的全國城鎮化會議召開時間一再推遲,就被指是因高層對已具雛形的城鎮化發展規劃不滿意所致。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有接近政府人士指高層認為草案可修改空間很大。該報還從相關政府人員處獲悉,規劃已知內容主要停留在頂層建設方面,針對具體領域的具體政策仍未有明確措施。

  上述人士稱,現有的三農政策與城鎮化政策都不能有效解決“人的城鎮化”問題。因此,未來出台的中長期規劃必須在推進人口城鎮化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政府高層非常看重這一點,否則難以獲得各種經濟紅利,同時也會激化社會矛盾”。這可能是高層不滿規劃的原因之一。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副司長袁喜祿也坦誠,推進城鎮化面臨多重障礙,既包括體制上的障礙,比如戶籍制度,也包括經濟上的障礙,比如脫離了人們可承受能力的高房價—不僅制約了內需潛力的挖掘,也引發了社會矛盾。“要正確認識目前推進城鎮化建設的經濟環境變化,城鎮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而不是短期刺激經濟的應急之舉。”

  南都社論“城鎮化分歧傳言折射社會‘造城焦慮’”一文指出,雖然對於40萬億草案遭否決,發改委第一時間出面闢謠,卻對具體情況未置一詞。而此類傳言頻繁傳出,反映輿論對城鎮化潛在風險的擔憂。在當前政府權力過大的情況下,盲目圈地造城已成城鎮化最大風險。“試驗區熱”久不降溫,不外乎是有利於GDP增長、財政收入增加,以及爭取優惠政策。國際上普遍的城鎮規劃規定建設用地不得超過總面積的30%,而在中國的某些大城市這一比率已接近50%。作為“十二五”規劃第三年頭號熱詞的城鎮化,是個更好的藉口。地方政府若借城鎮化之名,擴大信貸投入形象工程,並將農村集體用地大量變為建設用地,不僅會增加地方債風險,亦會鞏固土地財政,催生更大的房地產泡沫。屆時,城鎮化恐將陷入圈地擴張“有城無市”的誤區,經濟危機亦將進一步擴大。

  不幸的是,地方政府此前的舉動為輿論的“造城焦慮”提供了切實的依據。2012年底,各省紛紛出台城鎮化建設規劃方案,高調發布城鎮化目標,美國著名諮詢公司麥肯錫的相關研究報告指,中國有50多個城市都提出要建國際大都市,到2025年,中國還要修50億平方米的道路,並建約500萬座各種樓宇。

  另據《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包括工、農、中、建、國開行在內的五家大型銀行相繼出台了城鎮化及配套建設相關的融資支持計劃,2013年頭兩個月1.7萬億新增貸款有相當部分投向城鎮化相關概念的基礎建設領域;而國開行最近承諾向福建省發放1500億元人民幣貸款支持城鎮化,為安徽城鎮項目安排300億元人民幣。

  南都社論指出,關於中央地方對城鎮化期許存分歧的傳言頻頻,折射出社會的“造城焦慮”。
  而許多地方借“城鎮化”之名開始遊說來獲得項目融資的確引起了最高層領導人的警惕。

  5月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要求,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推進人的城鎮化,研究新型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為防城鎮化被扭曲為盲目的圈地造城,需對地方政府權力進行約束與有效監督。
  其中“研究”的字眼也讓人看到了一種收縮。


  發改委闢謠是“打馬虎眼”

  也有記者注意到,在國務院向社會公布的,批轉的國家發改委《關於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中也提出,要“研究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文件提出的思路是,“以增強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為中心,開展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優化行政層級和行政區劃”等,並未提出可能涉及大規模支出的措施。

  與此同時,國務院參事室被要求著手就“城鎮化”問題展開第二輪調研。不久前,參事室剛將第一次調研報告提交高層。

  更有消息傳出,稱內地城鎮化中長期規劃正被再次修改,有指此次改動重點是抑制地方投資衝動。種種跡象顯示,以投資來刺激經濟的方式可能有所改變。

  李克強在政治局常委會後表態,不會推出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計劃。在有關削減政府經濟職能的全國電話會議上,他說,“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資,空間已不大。”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則表示說,“我不預期今年會有任何的政策突破”,政府部門間仍有不同的看法,高層領導可能沒有清晰的概念要如何來進行城鎮化的戰略。

  華爾街日報的評論也指出,中國有關加快推進城鎮化的計劃吸引了許多關注,但迄今中國政府並沒有透露計劃的具體信息。至少目前而言,推進城鎮化依然衹是個概念而不是現實。

  而不願具名的政府經濟學家形容說,李克強現在的處境是“騎虎難下”。

  “實際情況是,李克強主導的城鎮化規劃草案在政治局常委會上遭否決,受到重挫的李克強無奈下在國務院會議上要求國務院執行常委決議,”知情者對《明鏡月刊》說:“而發改委方面‘並未上報,何談否決?’的說法是掩飾高層分歧,純屬多此一舉。”

   http://www4.pictures.zimbio.com/gi/Li+Keqiang+Opening+Session+National+People+XP2YbnzuxMgl.jpg
    李克強現在的處境是“騎虎難下”。
  的確,細查媒體報導不難發現,在歷經了兩年多的起草和不斷修改之後,被視作中國城鎮化未來發展“總綱”的“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早已經初步定稿。而按照國家發改委擬定的工作安排,“規劃”也早就在徵求意見過程中。

  5月7日下午,國土資源部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也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這個規劃不是新事情,已經做了將近兩年了。”

  參與“規劃”起草編製共組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內部人士亦向記者證實,“規劃”的草稿已經完成。此後的主要工作是聽取反饋意見,並對草案進行修改。

  由於城鎮化涉及多方問題,所以“規劃”幾乎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多部委參與起草、制定的一份總綱性文件。

  “規劃”编制工作於2011年下半年啟動,國家發改委是規劃司規劃編製工作的牽頭部門。除國家發改委外,公安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保護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十二個部門均參與其中。國家發改委規劃司,負責規劃編製、起草的具體協調和統籌工作。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截至2013年4月,“規劃”的總體草案已經完成相關起草工作,並已下發至相關中央政府部門徵求意見,與此同時,“規劃”草案還在4月底前後下發給地方政府徵求意見。

  “現在草稿還有很多修改的空間和餘地。”前述住建部官員表示。按照工作安排,徵求和聽取意見的工作時間約在2到3個月左右。在此過程中,發改委將組織對反饋意見的評估,然後由各部委按照專題方式,進行修訂。

  按照相關工作規劃,在初步完成徵求意見過後,從2013年7月開始,參與工作的相關部委將根據意見反饋進行初步修改之後的規劃草稿進行會審,在完成會審之後,以建議稿的方式分別提交中央政治局和國務院研究、審議。

  說白了,就是該草案在徵求意見的過程中被最高層給否決了,根本還沒到上報那一步,發改委闢謠的表述是“打馬虎眼”。(《明鏡月刊》42期)






《明鏡月刊》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6?apKey=fedd22f528





1 条评论:

匿名 说...

騎虎難下?

那就做个打虎英雄吧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