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月刊》記者王凱/由於不希望像一些人白天高呼保存文化,晚上卻回到華麗的住家,梅爾放棄了高樓大廈中的公寓,在2005年搬到胡同,希望體會當地人的感覺,也希望能親眼見證正在消失的北京。
談到老北京文化,胡同是不可忽略的元素。雖然在胡同中的生活仍舊相當“傳統”——沒有室內衛浴、沒有暖氣,但濃厚的人情味卻是高樓大廈的生活無法比擬的。美國作家梅爾(Michael Meyer)花了兩年時間,深入探索胡同的人事物與文化,與當地人建立起深厚友誼,同一時間,也見證了胡同在北京現代化工程中,逐漸退出舞台的一幕。
唯一住在該區的外國人
生長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梅爾,因緣際會下前往中國,待了超過10年的時間。其中最特別的經歷,要屬住在北京天安門附近大柵欄(當地人讀音爲“大石爛兒”)裡的四合院。梅爾的第一部著作《老北京的最後歲月》(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Life in the Vanishing Backstreets of a City Transformed),寫得就是大柵欄胡同生活的點點滴滴。
雖然《老北京的最後歲月》聽來沈重,但書中卻處處展現幽默,以一個外國人的獨特眼光發掘胡同中有趣的小事物。梅爾的風趣,可從他與《明鏡月刊》分享故事時的生動講述,以及故事本身的切入角度看出。
“一開始,他們警告我住在這裡(胡同)不安全,我說,我住在北京這麼多年了,打架等等事情都看過,自行車就被偷了三輛,應該不會更糟到哪去。”梅爾對《明鏡月刊》表示,他在2005年的8月提出居住在大柵欄的申請,遲遲未通過審批。他得不斷說服對方,1個多月後,終於住進了大柵欄的胡同中。
其實一開始,梅爾並非將中國當成他的優先旅居國。梅爾的家鄉離明尼蘇達首府不遠,就讀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時,本想成為西班牙語老師,因此當他加入美國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後,原希望到一個能讓他說西班牙語的地方,只是事與願違。1995年,一句中文都不會說、甚至不會用筷子的梅爾動身前往中國四川,但也就此開啟他一段多彩多姿的生活。
梅爾在獲得美國勞威爾·湯瑪士獎(Lowell Thomas Award)旅遊寫作獎後,於1997年抵達北京,住在京西北郊區,但經常進入市區,能感覺到北京市容的轉變,也埋下他撰寫《老北京的最後歲月》的種子。由於不希望像一些人白天高呼保存文化,晚上卻回到華麗的住家,梅爾放棄了高樓大廈中的公寓,在2005年搬到胡同,希望體會當地人的感覺,也希望能親眼見證正在消失的北京。
胡同中人情味濃厚
梅爾對《明鏡月刊》表示,雖然搬進去之前公安曾警告他當地不安全,街上的標語也提醒居民把窗戶關好、門鎖好,但他住在胡同的兩年中從來沒丟過東西,不要說自行車,連先進的電子產品都沒被偷過,因為鄰居之間彼此都認識,也都會互相照應。
而住在胡同中,也明顯感覺到與住在公寓裡的差別。梅爾的鄰居有5万7000人,一半為農民工,一半為當地人,他是該鄰區中唯一的一位外國人。梅爾租的住房,月租費美金115元,只有兩個空間,一個是臥室、一個是工作室,都非常狹小,房內冬天沒有暖氣。真要取暖的話,得燒不小心就會導致意外的煤炭,夏天沒空調,也沒有自己的衛浴設備,還好房中有網絡,讓梅爾覺得自己仍身在現代社會中。
雖然居住上有些不方便,但胡同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是住在公寓時不能比的。梅爾對《明鏡月刊》表示,住公寓時,即使已經過了兩年,他還是不曉得住在隔壁的人是誰,但住在胡同中,人與人的距離很近,互動頻繁,大家守望相助,非常有人情味、心中感到非常溫暖,這樣的感覺,讓他每次回到美國都還會感到寂寞。
與梅爾共享一個小院子的“大娘”,是一名80歲的寡婦,胡同中的人情味,在大娘身上展露無疑。大娘的丈夫為國民黨軍人,1949年之後離開她。她獨自撫養兩個孩子長大,自1960年代開始就住在梅爾旁邊的一間小房裡,是梅爾胡同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梅爾著作一開頭就提到的人。大娘總端著餃子,不敲門就直接闖進梅爾的小屋中,要他吃完飯再去教課,所以梅爾後來乾脆不鎖門,大娘也總叨唸著梅爾該成家立業,不時關心梅爾的生活。
身為歷史學家的梅爾,不希望僅是成天在外頭找人攀談,因此他找了份義務性質的工作,在煤市街小學教4年級至6年級的孩童英語,由於教室是鄰區中最高的建築物,因此從教室望向窗外,景色一覽無遺。有一次,梅爾指著某個建築,問學生認不認得,學生們搖搖頭,梅爾訝異地說:那是天安門廣場啊!沒想到,不認得天安門廣場的學生,有一天在看到大大的金色拱形時,異口同聲說:那是麥當勞!梅爾笑稱,只能說麥當勞的公關做得太好了。
北京正成爲一座寂寞城市
不過,胡同的純樸生活,在拆遷行動下逐漸模糊。老舊建築被移為平地,成為馬路拓寬、購物中心、高樓大廈等新穎建築的地基。梅爾對《明鏡》指出,自從北京贏得奧運舉辦權後,老北京正在消失。大柵欄經過幾個朝代以來的發展,是舊北京城外繁華的商業區,餐館、茶館、店鋪聚集,但當梅爾與當地人一同吃飯、看報時,也會跟周遭的人一樣,關心著貼在牆上的拆遷告知書。
大大的白色“拆”字總是神不知鬼不覺地刷在建築物上。有天早上梅爾醒來,聽到外頭有嘈雜的聲音,還以為自己住的地方要被拆了,但只是工人在上新漆。對方說,奧運要到了,來不及拆,所以只好先上漆,把外觀改頭換面一下。
梅爾解釋,胡同中的人並非不希望搬進更好的住家環境中,人們都喜歡新公寓,但當地人留戀的是這個社區/社群,而且新的住所不見得交通方便,獲得的補助金也不見得令人滿意。例如住在梅爾隔壁的大娘就不想離開,她雖然一個人住在胡同中,但左鄰右舍都會給予幫助,她害怕搬到新環境後,不知道去哪買東西、不知道如何過大馬路,大娘也害怕坐電梯,可惜她沒有選擇權,最後仍搬進了17層的高樓。
胡同消失,也等同北京活歷史文化的消失。梅爾對《明鏡》表示,最好的情況當然是把胡同留下,但改建新的建築物,不只是市容上的改善,也有實質經濟上的幫助,否則胡同的房租低廉,因此也有其兩難處。不過,梅爾也肯定胡同中蓬勃的小生意,能讓人養家活口、過上更好的生活,有的甚至讓誕生出中產階級。
北京的拆遷計劃從1992年就已展開,缺乏政府補助的居民,獲得收入的方式就是把土地權賣給開發商。雖然在金融海嘯時,開發商由於資金不足,暫緩了拆遷的步伐,但趨勢未變,許多地方都變成商業區、大樓,北京正轉而成爲一個寂寞的城市。
梅爾對《明鏡》指出,其實不只是北京,包括上海、 台北、香港、紐約,都有保存傳統文化與都市建設之間的矛盾與衝突,這些經歷轉型的城市,都由市場力量來推動這股轉型,所以如果希望北京跟以前一樣一點都沒變,是不切實際的,畢竟整個中國都變化得相當快。
梅爾認為,未來的北京會像倫敦、巴黎一樣,僅有一小部分的歷史地區被保留。不過歷史文物的消失也或多或少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拆舊建新後,人們能在舒適的環境中休息,但也抹殺的了它歷史價值,下一代的人只能在照片中見到它的模樣,至於那股傳統氣息,更是無法親自感受到。
不過,梅爾也不希望《老北京的最後歲月》是本令人難過的書,他並非要大力反對拆遷,而主要是希望紀錄胡同裡的人事物。除了大娘外,梅爾也描述了家裡養鴿子的學生小劉、開刀削麵館的退伍士兵老劉、收垃圾的老王等等,每個人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梅爾在2009年獲得懷丁作家獎(Whiting Writer's Award),並取得紐約公共圖書館Cullman學者與作家中心獎助金,目前他正在撰寫第二本書《在滿州》(In Manchuria,暫譯),描述在中國東北經營有機稻米農場的家庭。梅爾表示,那裏也是他感興趣的地方,他在那花了許多時間,這本書將結合歷史故事與報導文學,預計2012年完成。(《明鏡月刊》第17期)
标签
“內幕”
《 大事件》
《 內幕》
《 外參》
《調查》
《匯報》
《歷史日報》
《名星》
《明鏡譯報》
《明鏡郵報》
《明鏡月刊》
《新史記》
《政經》
《中國密報》
財大出版社
財經
港澳
國際
國際人物
哈耶出版社
海外華人
軍事
科教
歷史
兩會
領袖出版社
留學生
六四事件
美國
美國總統大選
蒙古問題
明鏡出版
明鏡電子書刊
明鏡獨家
明鏡書城
明鏡網
明鏡新聞網
明鏡行動
明鏡專訪
內部書店
歐洲
評論
生活
時事
視頻
台灣
台灣總統選舉
外參出版社
溫家寶
文娛
西藏問題
習近平
香港特首推選
新疆問題
亞太
中共十八大
中國
中國大陸
中國官場
中國民眾抗爭
中國人物
中國外交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明鏡關注點
- ► 2013 (5832)
-
▼
2012
(16277)
-
▼
一月
(1649)
-
▼
1月 23
(43)
- 一年前致吴敬琏先生的信
- 《內幕》(第3期):習近平開始執掌中國
- 歐巴馬國情咨文 揭美國新方向
- 中国“90后”大学生 网上热议台湾大选
- 访民过年办春晚 编曲填词唱冤情
- Megaupload创办人拒捕 警方直升机强攻豪宅
- 2012年1月22日《明鏡郵報》
- 習近平到訪,預料將在美國政壇掀起波瀾
- 中国军警向示威藏民开枪,至少一人身亡
- 国际记者联会报告指香港新闻自由势危
- 玄學家測股樓等同擲毫
- 习近平2月14号访美、会晤奥巴马拜登
- 陈光诚生活在比失明更黑暗的世界
- 春晚开场三胡拜年惹联想 观众议政治色彩太浓
- 余杰催生2012中国第一个网络流行语
- 关键初选州 共和党参选人决战佛州
- 四川藏區發生抗議一名藏人被開槍打死
- 老外眼中越來越寂寞的北京
- 劉思齊究竟是什麽身份?
- 軍委發布十條命令,不准任意把群眾組織定為反動
- 徐贲:外来价值有那么可怕吗?
- 诸玄识:边缘战争转向大战边缘
- 明鏡網热点排行榜(2012年1月22日)
- 春节,作为一种信仰而存在
- “人权观察”发布年度报告:欧洲不应惧怕中国
- 美国的高考SAT:令人爱恨交织
- 《艾未未:从未抱歉》在美展映
- 龙年以大采购开始
- 李延明: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刘军宁:迈向市场经济让人性堕落,还是道德进步
- 人权观察:中国去年监禁至少34名记者
- 政治倾向由大脑构造决定?
- 李铁:刘俐俐为什么“感动中国”
- 專訪袁偉時:日本亂中取勝,兩種策略並舉
- 毛周兩人共同回憶林彪過去16條錯誤
- 10万亿时代的中国蛋糕
- 美军航母联合英法战舰通过霍尔木兹海峡
- 中国一个月内已有两人死于禽流感
- 金里奇大胜南卡州,共和党初选又添悬念
- 美宣布裁减两个驻欧战斗旅,战略重心转向亚洲
- 2012年1月22日《歷史日報》
- 中國的伊朗困境
- 湖南發生自殺爆炸致5死6傷
-
▼
1月 23
(43)
-
▼
一月
(1649)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
-
明鏡記者柯宇倩/“華視報紙王,給你現賺45,大家早。”週一至週五的早晨打開電視,你都能聽到一個親切又專業的男性嗓音,用國、台語為觀眾導讀各大報的重點新聞;他是主播楊舜欽,31歲就坐上採訪中心副主任的位置,雖然年輕,但他可能比年長的記者都要資深,而耀眼的成就背後,是對新聞的熱情與努...
-
在網路上流傳的車震死者照片中,可見兩人下半身赤裸。翻攝網路 【大陸中心╱綜合外電報導】中國驚傳解放軍高官與小學女老師在車震過程中,疑似因一氧化碳中毒,兩人呈現性交姿勢「裸死」車內。據悉,兩名死者皆各有婚姻關係。此訊息第一時間就遭當局嚴格封鎖,中國最大搜索引擎「百度」更限制兩名死者...
-
因为六四后的报告文学《中国底层访谈录》获得欧洲最重要的波兰卡普钦斯基报道文学奖的廖亦武先生强调,一个作家,为中国底层的每一个人的人权和自由发出呼吁和支持,是他最根本的责任。以下是RFA特约记者天溢由德国发来的报道。 以二零零七年去世的波兰文学家卡普钦斯基命名的波兰报道...
-
《新史記》記者柯宇倩/ 2012 年是六四天安門事件 23 周年,就在紀念日前 2 個多月,媒體披露溫家寶多次在中共高層會議中,試探性提出重新評價天安門廣場學生運動的消息。中國學者、異議人士陳子明在接受《新史記》專訪時表示,此消息是有意放出的風聲,想觀察外界對此作法的評價。陳子...
-
预告:明镜即将发表关于薄熙来周永康事件独家报导
-
VOA记者: 张蓉湘、张松林 图片来源: 来自视频截图 国务院发言人纽兰 美国国务院星期一宣布,第四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下个月初将在北京举行。另外,国务院还说,薄熙来的儿子薄瓜瓜在哈佛大学的情况良好,而国务院不评论学生签证个案。 *下轮美中战略与经济...
-
萬眾矚目的薄熙來案昨日一審判決,貪污、受賄、濫權三罪並罰,重判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上台不久的中共第五代通過重判桀驁不馴的薄熙來殺一儆百,警告那些心有異志的政治勢力及野心家,並不令人意外,然而當局將之塑造為反腐打老虎的典型,卻缺少說服力。 中國歷史上的宮廷鬥爭一直是血雨腥風...
-
馬英九對立法院長王金平展開整肅式的鬥爭,在台灣的媒體上,有兩種稱呼﹕ 一種稱之為「鍘王記」,親國民的報紙都用這個名詞。「鍘」這個字主要是出自包公傳奇,意思是說他公正廉明,雖然王公貴族同樣一律法辦「鍘殺」之。親國民黨的報紙用「鍘王」這個字,已不言自明的認為馬鬥王是正確的。 但台灣最...
-
越南國家油氣集團指責中國漁船,在越中兩國有爭議的南海水域破壞該公司一艘勘探船。 越南新聞報道稱,上星期五,當地質勘探船「平明二號」在越方所稱的越南領海勘探時,與數艘中國漁船發生碰撞。 越南油氣集團官員範越勇表示,中國漁船從後面「撞向「平明二號」,並將該船的勘探電纜扯斷。」 越南油...
-
(中央社台北2日電)俄羅斯「軍工信使」週刊報導,中共未來將興建比「遼寧」艦更大的航空母艦,並推測初期數量很可能是6艘,北海、東海與南海艦隊各分配2艘;但這個目標在2035年前達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軍工信使」還談到共軍攻占台灣企圖與發展航艦的關係說,台灣與中國大陸地理接近,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