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2日星期日

美国博雅学院:精耕细作式教育

为了解博雅学院(又译作“文理学院”)的学习和教学,笔者采访了在麦克莱斯特学院(Macalester College)任教的丁亮教授和曾在丹尼森大学(Denison University)学习的陈清清同学。一师一生的经历,也许能让我们窥见博雅学院的几个侧面。

  受访者简介:

  丁亮:毕业于南京大学,后获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经济学博士,2006年起任教于明尼苏达州的麦克莱斯特学院,该校创建于1874年。目前注册学生1958人。学生选择最多的前五个专业是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全球化问题和生物。

  陈清清:2008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的丹尼森大学英文文学(写作)专业。大学三年级时在国内某重点大学交流学习半年。毕业后曾在纽约视觉艺术学校(School of Visual Arts)工作,现就职北京佐维视觉公司。丹尼森大学有180年的历史,目前学生2100多人,师生比是1:10。学生大多选择社会科学、新闻和大众转播、生物和视觉艺术专业。

  读书报:五六年前,当你们选择博雅学院教书和学习时,很多人对博雅学院还是不了解的,你们是如何选择博雅学院的?

  丁亮(以下简称丁):其实一开始我也不是很了解,我们那时候的留学主要还是以来美国读博士为主,而提供博士项目的都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所以刚开始申请工作的时候,甚至都以为这些小学校是野鸡大学,后来才对这类学校有了初步了解。最后决定来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学校对教学和研究平衡并重的考核体系比较符合我的兴趣和特长,二是学生非常优秀,素质令人印象深刻。

  陈清清(以下简称陈):我是在美国完成的中学教育。毕业时成绩优秀,还曾担任高中学校年鉴和校报的主编,再有我先修了很多大学承认的预备课程,入校后又知道,招生老师很喜欢我申请学校时写的小品文。因此,丹尼森很早就给我发了带全奖的录取通知。我和母亲特地去丹尼森参观了一圈,当时觉得学校的校园非常幽静,外加上校方还安排了一位特别有个性的学生做全程导游,结果我就动心了。那时我并不知道美国这些小型学院的特点,主要还是冲着学校的环境和奖学金。

  读书报:进了学校后,学校对教员和学生有哪些要求和考核标准?

  丁:教授的主要工作职责有三块,第一优先就是教学。我们学校教授的工作量是2-3制,也就是一年两个学期(不包括夏季),一个学期教2门课,一个学期教3门课(其中两门是同一门课两个班)。其他以教学为主的学校的工作量是3-3甚至4-4制。之所以减少一门课,目的就是强调教学质量,让教授有更多的时间备课及与学生接触。其次是科研。好的博雅学院对教授都有研究要求,最直接的就是以发论文来衡量。当然,在论文发表的学术期刊档次和篇数上的要求比研究型大学要低些。博雅学院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着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做探索性的研究就是贯彻这一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博雅学院还特别鼓励师生合作做研究。我自己每年暑假都带学生做研究。我们的成果大部分都在同行匿名评议的期刊发表。这类期刊审核严谨,通常是大学教授才能发表。本科生能与教授有这样水平和深度的紧密合作,在研究性大学是很少见的。我带的学生也据此得到全奖进入到像普林斯顿、罗切斯特这样很好的大学读经济金融的博士。最后是服务,及在学校各种委员会做委员。这一方面是尽义务,另一方面也可更多了解学校的运作和环境,也是教授治校的特点。

  在人事考评上,以上三项都要考虑,但教学是一票否决。我在申报终身教授时,每一个上过课的学生,包括已经毕业的,都会被学校要求评价我的教学质量。如果多个学生评价不佳,研究做的再出色,终身教授也无望。因此,博雅学院教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把课上好,让学生满意。

  陈:丹尼森强调的是通识教育。力求让学生全面发展,接触多学科领域和有全球视野。具体必修课程要求是:第一年有为新生专门开设的“第一年研讨课”,这门课会开很多班,内容都不一样,各个学科都有;然后,学生要分别在艺术、自然科学(包括一门需要做实验的课)、社会科学和人文方面各选两门课程;此外还有一门交叉学科的课程,选题包括东亚研究、环境研究、国际关系、拉丁美洲研究以及妇女研究等等;同时要求一门大学水平的外语课程。此外,所选的课中,必须有三门通识教育的课中满足三个方面的的要求:习得公正和权力的意义、掌握数量分析方法和熟悉口头表达技能。在必修课外,再是各个专业的选修课。

  丹尼森还专门设有“独立研究”的课程。学生可以申请感兴趣的题目,然后找到相关的教授进行一对一的学习。我当初选的是“创造性写作”,跟着一个教授,试着写小说,然后她给我反馈和建议。

  读书报:你们都有在其他类型学校生活学习的经历,相比一下,博雅学院如何以教学为立足之本的?

  丁: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博雅学院首先一个特点就是小。我读博士所在的北卡罗来纳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像“经济学导论”这样的基础课,一个班有300学生。而我目前所在的博雅学院,一个班25人(专门针对一年级新生的只有16人)。300人的课怎么上?一个大阶梯教室,黑压压的人头下方,教授戴着耳麦——歌星演唱会上用的那种,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在开大会听报告。25人的课呢?我们可以选择在小教室或是草坪上和学生近距离互动,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随时掌握。这种形式上的差异其实对教学质量、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比如我在讲市场均衡的概念时,在25人的课堂,我会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买卖双方,通过课堂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如果是300人的课堂,通常能做的就是在大屏幕上过一遍演示文稿而已。我认为,最有效率和深度的教学一定是充分互动的,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而互动教学的许多形式,比如课堂讨论、分组活动、模拟游戏、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等,很多时候只能在小规模的课堂上才能有效运作。

  其次,博雅学院保障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专注本科的市场定位。就专业内容而言,本科阶段的教学并不“高,精,尖”,但是想要把课上好,其实也需要很大的时间精力投入。研究型综合大学要追求创新,具体衡量标准就是高水平论文以及申请到的竞争性研究经费。这一价值导向直接决定了这些大学的教授把主要时间精力放在科研上而忽视了本科教学。而想要让教授全心全意为本科生服务,就要放弃研究生教育。于是绝大多数小型私立博雅学院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专注本科的战略定位。

  最后就是上面提到的引导督促教授重视教学的一套人事考核制度。招新教授的时候,不光看研究做的怎么样,而且还要看对教学是否有兴趣有热情;每一学期结束,学生都要对教授评价打分,其结果会直接影响教授的年度考核,进而影响薪水增长幅度;教授在晋升评审的时候,学生的评价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学生直接决定教授的职业发展,教授就必然会努力为学生服务。

  陈:我在国内大学校园里长大,后来随父母在美国一所州立大学生活,上学是在博雅学院,中途又交换到国内一所综合大学学习了半年。丹尼森大学很多课程的规模都在15人左右。这种课堂很多时间是在大家相互讨论,教授的讲授也不是单一灌输,而是开导和启发,因此知识在这里是个“合成”吸收的过程,其中包括概念事实,更包括自己的批判式内省、思考和其他人的认识反应。这对我后来看问题帮助很大。就考试来说,大部分课程都以写学期论文结束,通常有二三十页的篇幅要求,为此你要查很多资料,成一家之言。我记得“美国文学”这门课要求的学期论文是:自己找一本书,然后谈这本书是如何反应当时美国社会的。我选的是一位诗人的小说,讲的是一位非洲裔美国青年寻找身份认同的故事。我当时查了总统的演讲、历史文献、学术论文一共十多篇文章做参考文献。

  除了本校的教授,我们学校还会外请学者来访问和教课。我曾选过一位编辑兼小说家的讲座课程。整个课就几个学生,他让我们写东西,然后大家相互点评。我感觉,这对提高写作很有帮助。

  在国内大学交换的半年中,我发现的不同之处一是课堂规模很大,这和美国综合性大学一样;二是感觉学习就意味着要考试,考试就意味着背书。我当时选的一门课教授讲得很精彩,我很佩服那位老师的才华。但是考试的时候,他先将问题发给我们,而这些问题都需要背答案才能过关,于是我也花了几天来晕天黑地地背书,不过等考完后,我很想把那些枯燥的事实和数字都统统“吐”出来。

  读书报:你们感觉博雅学院的毕业生有什么特长?

  丁:麦克莱斯特学院所在城市有一家著名的大公司——3M。 3M财务部门的某个高管是我们的校友,因为这层关系,3M每年都要从我们学校招实习生和新员工。根据他的观察,博雅学院的学生,因为很多没有受过财务分析方面的专业训练,开始会做得很慢,但他们自学能力强,很快能适应并在后续的工作中能顺利解决新的问题。他的总结形象地概括了文理学院毕业生的特点:一方面,博雅学院不特别提供过细的专业训练,所以毕业生开始做实际工作的时候,一些细节的问题需要时间去学习和适应;另一方面,博雅学院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稍加适应,很快就能上手,未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强。

  陈:丹尼森的教育是综合性的,比较抽象,不是技术,有可能在生活中不自知的情况下用到。我很高兴自己一直做喜欢的事情,在学校研读文学,大量写作,每年都很开心拿到学校的最高写作奖。四年后,不知不觉中,写作成为我的一技之长。大四时我开始申请纽约的一些实习机会,而且被申请单位接受。丹尼森这时又体现了对学生的重视,学校为找到实习的同学提供一笔资助经费,能部分解决在大城市的开销。我就是用这笔费用开始闯荡纽约的。

  读书报:博雅学院有哪些弱势呢?

  丁:博雅学院毕竟规模小,不可能像综合大学那样提供更多的课程和专业,尤其在工程学科上。再有很多博雅学院因为小和专注本科教育,在亚洲国家甚至在美国本土并不知名。这类学校的文凭在就业市场上发出的“信号作用”不如其他知名大学强。还有很多博雅学院位于城郊或乡村,这样在找实习工作时机会受到限制。

  陈:我在丹尼森上学时,感觉离我喜欢的多元素、多文化、多种族的环境差距很大。我知道现在学校也开始尽量让学生多元化。我上学时,只有两个中国学生,等我毕业的那年,就新招了十个。但是,要和其他类型学校相比,估计还要一段时间。另外,学校很安宁,学生必须住在校内,离现实世界似乎很远,要是一心做学问还好,可是对我来说多了些约束。再有,我不能像美国学生,他们不为工作操心,我经常想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而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还是弱些。

《中华读书报》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