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日星期四

銘記一名優秀公務員異化的教訓

香港《明報》

『款待門』事件的性質,反映一名優秀公務員不自覺地異化的結果。

對於公職人員,應該視『款待門』為一次自我警惕的機會教育,銘記教訓,切勿重蹈覆轍。”

特首曾蔭權在立法會答問會,就他接受富豪款待,引起市民憂慮,動搖市民對廉潔管治的信心和使公務員惆悵,向公泷道歉。事態發展,乃曾蔭權首次在立法會正視問題;但是他的道歉,並非基於承認錯誤;對利益輸送質疑的重要資料,也不予交代,顯示他仍然採取拖延策略。所以,答問會後部分議員表示不接受他的解釋,分別提出開啟彈劾程序和推動以權力及特權法例,徹查事件,個別公務員團體也不「收貨」。看來,先不說廉政公署的調查,單就社會層面,曾蔭權仍然未能從「款待門」脫身。

公職生涯污點烙印

曾蔭權長留市民記憶

曾蔭權在答問會,神情肅穆,語調低沉,一度面容扭曲,好像強忍淚水和些微哽咽,要停頓調整情緒,使人有情何以堪之感,他的表現,感染了議員,整體表情也變得嚴肅起來。老實說,以曾蔭權45年公職生涯,還有4個月就正式退休,在此最後歲月,卻被質疑公職人員最珍視的廉潔和誠信有問題,廣泛激起10多萬公務員和市民普遍憤慨,昨日會議廳一幕一幕,在曾蔭權的人生,會成為永不磨滅的烙印,也會長時間留在香港市民的記憶裏。

除了鄭重道歉,曾蔭權透露決定取消租住深圳東海花園的6700方呎豪宅,這個單位,最能使公泷聯想是否涉及「延後利益」,他斷然斬纜,是明智決定;事實上,這間超級豪宅,許多市民已經將之與「貪」字掛鹇,曾蔭權若堅持入住,日後難免備受評頭品足,設備再豪華,也不可能住得身心舒泰。

不過,即使道歉和放棄豪宅,不等於曾蔭權已經深切反省,因為他並未承認錯誤,更準確地說,他不認為自己犯了錯誤。曾蔭權的最新說法,是特首接受富豪邀請,並無守則規定,也無機制處理,於是自行制定一套內部規矩,按自以為是的準則,自行判斷沒有利益衝突前提下,給回一些行程費用,接受富豪款待就無問題;曾蔭權說,近日事態,反映市民不接受他的做法,令市民質疑,令立法會擔憂,故此已請前任大法官李國能負責檢討有關指引。另外,曾蔭權仍然說「忽視時代變了,公泷期望也跟覑改變,對公職人員有更高要求」云云。

曾蔭權這些說法,其實在說「我並無犯錯」,只是市民不接受而已,而且「我的廉潔奉公並無改變」,只是市民的期望改變了而已。這就是曾蔭權「鄭重道歉」背後的真實心態。

曾蔭權所說沒有機制處理特首可否接受利益,符合事實;但是若說沒有守則,則值得商榷。因為問責官員受守則規管,有需要時,可要求特首給予指引,規管下屬的守則,對於上級來說,應該是最起碼要求,由於特首權力更大,有關守則只應該更嚴格,而非更寬鬆。這是基本道理,現實上,也應該如此體現。不過,曾蔭權卻以並無明文規管特首為由,閉門造車,自行制定收受利益規矩,而規矩卻是寬鬆而非更嚴格,曾蔭權自難洗脫為自己度身訂做收受利益之嫌;另外,曾蔭權推諉市民改變了期望要求,我們一再說了,市民要求公職人員廉潔奉公,一直並無改變,曾蔭權的說法,是諉過市民,推卸責任。

另外,曾蔭權在答問會迴避一些問題。連日來,輿論、公務員都提出一點,就是曾蔭權獲得富豪款待的內容,若有問責官員和公務員向他尋求指引,可否接受?曾蔭權是批准還是否決?昨日,有議員就此向他當面提問。曾蔭權不直接答問,只說「如他們(公務員)對接受邀請的款待有懷疑,需要向上司申報,如獲批准,行程毋須付費,如不批准,就不能出席」。但是個案向他申報,會怎樣批覆,曾蔭權避而不答,反映他迴避是非對錯,以這種心態批准自己接受富豪款待,怎會不犯錯誤?

「款待門」 事件

公職人員應引以為鑑

曾蔭權迴避的另一個問題,是不透露款待他的富豪名單,理由是朋友們不想曝光。其實,曾蔭權接受款待,前提是沒有利益衝突,若符合事實,即是他與富豪的私人交往坦蕩蕩,並無需要隱瞞之處,這樣的話,事無不可對人言,曾蔭權應該盡量說服富豪朋友,讓公泷知道他們之間的交往,光明磊落,以匡正官商勾結的認知與聯想。曾蔭權遮遮掩掩,難釋市民疑竇。

曾蔭權公職生涯45年,在前朝港英官員調教下平步青雲,官至特首,港英政府對公務員的廉潔和誠信,極其重視,相關考核,視為官員升遷首要參考,曾蔭權過去能夠通過公職生涯無數考核,他在廉潔和誠信方面,應該無問題。但是在「款待門」所見到現實的曾蔭權,為何廉潔和誠信疑竇重重?這個問題,只有他可以回答。曾任保安局長的葉劉淑儀,昨日在休會辯論曾蔭權「款待門」事件發言時,透露她1975年入職政府當政務官,她的英國人上司一再對她說,做公務員不會成為百萬富翁(相信是富豪的通稱),但是政府工作,可以給公務員帶來滿足感和不錯的物質生活。

葉劉淑儀的行內人語,可能說出了「款待門」的深層底蘊。她的話,可以解讀為以公務員的收入,不會過富豪生活;若公務員要過富豪生活,可以選擇辭職,到社會打拼,發大財之後,就算住10萬方呎大屋,是因其本事。但是做公務員,卻想過富豪生活,則如何可以如願以償?除了靠權力達至目的,還有什麼選擇?所以,「款待門」事件的性質,反映一名優秀公務員不自覺地異化的結果。對於公職人員,應該視「款待門」為一次自我警惕的機會教育,銘記教訓,切勿重蹈覆轍。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