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夏斌
中國究竟需要多少個金融中心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中國提出要建立國際、國內、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有28個。如果説之前眾多城市的“金融中心戰略”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構想,那麼,隨著“京滬交鋒”、“成渝暗戰”以及“東北爭霸”格局的凸顯,中國“金融版圖”已經不可遏制地進入了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中國需不需要這麼多金融中心?就此,本報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夏斌。
爭建金融中心本意是好的
問:美國那麼大的金融市場,外界知道的也只不過是華爾街、芝加哥這樣的金融中心。中國各地爭建金融中心現象,背後的邏輯到底是什麼?
夏斌:我本人經常被邀請到某些地方,去研究那裏的金融中心問題。比如,西南的重慶和成都,西北的蘭州和西安,都要成為區域性金融中心。而除上海外,北京、深圳、廣州在金融中心問題上的表述,好像都有點大同小異。我想地方上的領導,不管是在經濟專業圈的,還是在金融圈的都知道,金融中心的發展是成熟經濟的一個標誌。中國要發展市場經濟,就要發展金融中心,它的發展對經濟的增長、對GDP的帶動、對産業的調整、對就業的推動,都是有好處的。
地方政府這個心態,本意都是好的,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個問題,放在十幾年前、二十幾年前大家提都不會提。這説明大家已經充分認識到“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
到處都建遍地開花要不得
問:金融中心一定會給地區經濟帶來正效應嗎?
夏斌:不要想當然地認為金融一定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如果金融發展適應于經濟發展的話,就能夠促進經濟發展;但是,如果金融發展不適應于經濟發展,不論是超越還是滯後,它都可能對經濟發展造成一些阻礙。比如,金融中心的發展,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它會自然形成一定的金融中心,那麼這類金融中心就會對經濟發展起到一個很好的服務作用。但是在經濟發展還沒到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到處都建金融中心反而會有問題。也就是説,拔苗助長是不行的。
從純技術上講,在無紙化交易下,即使在青海的沙漠里也不是不能搞交易所,因為此交易所的撮合成交都是通過衛星來實現的,它是個無形的市場。關鍵還是看交易的品種、交易的工具、交易的制度。
“長三角”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一個區域,上海又因為有傳統的金融資源,再加上金融市場和交易本身有個“積聚效應”,所以選擇上海發展國際金融中心是合適的。但上海因制度構建尚未完善,人民幣還不能自由兌換,交易的品種還局限于中國境內的一些人民幣資産,外匯還不能隨便兌換成人民幣來做交易,目前還無法成為國際性金融中心。
超前建金融中心是浪費
問:脫離現實的“為中心而中心”有哪些危害?
夏斌:金融中心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會把一些實業往周邊趕,可以説是“擠出效應”。因高端人群進駐和高附加值産生,導致地價和各種商務成本上升,使一般製造業的商務成本提高,令其逐步向外走。而且金融的發展本身是要佔有一定的資源進行運轉的。如果僅僅是為了發展金融而發展金融,會是一個浪費,而且會把實體經濟往外擠。只有金融真正為經濟服務,這個成本才是有效和合適的。
客觀地講,是否存在金融過度,還得從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總體關係來看。比如説,像美國次貸危機是個最簡單的例子。你説這個衍生品種或者那個衍生品種,其實就某個品種來説都是對的,但是它發展過度就不對了。連按揭貸款的首付也不要了,沒有信譽的都可以搞貸款來買房子,無限地擴大杠桿,那是完全過度了。
建多少應順應經濟需要
問:金融中心建設需要遵循怎樣的原則?
夏斌: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地區,不能單純依靠金融的力量來發展:當一個國家不得不借助金融來發展的時候,事實上,它的整個經濟實力就在走下坡路了。例如,英、美兩國在這次危機中得到較深的教訓,而德國相對還好。德國的經濟實力比英國強,比美國弱,目前世界排名第四,但德國的製造業長期以來創新能力強,工人的技術水平高,技術培訓強。同時,它的製造業佔GDP的比例是24%,比美國高很多。德國在這次危機中情況比較好,危機後的復蘇也比較快,經濟表現好,這和它的整個國民經濟結構有相當大的關係。
由此可見,對於我國來説,金融中心的多少應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並注意到宏觀經濟環境,金融中心的存在更適合應運而生而不是強求多建。而單純的依靠金融的發展也是不可取的,國民經濟結構的合理和各領域的健康發展才是經濟良好發展的不二法門。這也提醒了我們,金融中心並不是開啟經濟發展巔峰這個大門的萬能鑰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