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7日星期六

選擇流亡 方勵之兩面評價

  • 中國時報
  • 【朱建陵】

 方勵之對大陸「六四」一代人的精神影響與號召能力無可置疑。聽聞方勵之過世,大陸網路微博一片哀嘆,既嘆那個時代、那個青春,也嘆方勵之。

 方勵之以精神導師之姿,高高聳立在大陸「六四」一代人的思想中,廿三年過去,「六四」的錯誤有人討論,關於方勵之的角色與作為,自然也有人評說。

 大陸專治民國史的專家傅國湧,對方勵之在「六四」槍響之後避難美國大使館,隔年選擇流亡海外就頗有不平。他認為,中國一百多年民主進程之所以如此坎坷艱難,原因就在於缺乏翁山蘇姬(緬甸)、哈維爾(捷克)、金大中(韓國)這樣的「民主殉道者」。

 傅國湧提出的問題是「如果方勵之六四後不出走」。他認為,如果方勵之當時能坦然走出美國大使館,充其量就是接受幾年入監的命運,因為依當時的大陸民氣與國際社會輿論,入獄只會帶給他巨大的聲譽。

 可惜方勵之最後仍然選擇了出走。然而根據媒體報導,方勵之曾經面對過這樣的質疑,他當時解釋,自己只是一個科學家,並不是一個政治人物。

 關於方勵之在「六四」期間的角色,有更多人提出責問。方勵之當時對學運提出的政治主張,並沒有明確表示支持,也與學運保持一定的距離,因此並未被劃歸「民運領袖」。

 據了解,許多參與「六四」的學生,都是受了方勵之的言語及精神感召而來,方勵之在「六四」期間的迴避學運態度,引來責難自是理所當然,難以避免。

 責難者的反思是如果方勵之公開支持學生民主運動,如果方勵之能在「六四」民運後期的混亂狀態中出任領導角色,必然能穩定當時的局面,「六四」的結局必然有所不同。

 這些「如果」,都是大陸境內外民主人士對「六四」的相關反思,往者已矣,反觀當下,目前仍然繫獄的大陸異議作家劉曉波,在「六四」之後,不但做了非常深刻的反思,並且很早就已經下定決心,不論未來命運如何,絕對不會選擇流亡。

 劉曉波的選擇,可能和方勵之受到的質疑有關。如今,劉曉波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肯定,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並且在大陸民間享有極高的聲譽。但究竟誰對、誰錯,也只有歷史才能做出最終裁判。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