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星期五

人民幣國際化邁向市場化、自主化

中國借國際貿易出現逆差的時機,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交易價浮動區間到百分之一,避免遭到炒作,在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和國際化路徑圖上邁出一大步,顯示自主性,有利人民幣圈的形成。


四月十四日,中國人民銀行選擇在週末宣布這重大消息﹕十六日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交易價浮動區間由原先千分之五擴大一倍,到百分之一。這雖然只是即期外匯市場上的一小步,卻顯示了中國匯改的大方向。中國匯率的形成機制將更市場化,終極目標即是人民幣的國際化。

關切當今國際政經及金融形勢的人都了解,隨著中國經濟成長,為了確保國家債權及經濟成長條件,人民幣的國際化幾乎已成了唯一選擇;而人民幣的國際化又以匯率改革的市場化為要件。但中國的匯率市場化改革卻需要考慮改革時間,過去由於中國出口暢旺,成長率動輒兩位數,人民幣價位低估已成了美國炒作的話題,這時候若進行市場化匯率改革,必然國際熱錢湧入,將人民幣炒作成強勢貨幣,而挫折中國經濟成長的自然環境。但今年以來,中國的國際收支條件已變,二月份,中國的貿易甚至出現三百億美元的逆差,今年全年的GDP增長率估計僅有百分之八至九左右,這樣的經濟現實意謂著進行匯改已可減少了國際熱錢干擾;更重要的是,中國匯率形成機制更市場化,美國指控中國操縱匯率的聲浪就會變小。

也正因此,中國人民銀行擴大即期外匯市場的每日波動幅度,包括美國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都持肯定態度。因為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在實施的仍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人民幣仍不能自由兌換,要金融改革使人民幣國際化,先決條件就是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而匯率的市場化則需要有適應的過程。今年農曆年後,大陸外匯市場匯率中間價大幅震盪,今年四月起人民銀行開放匯入外資到四百億美元的水準,都被認為是人民銀行自己在做市場測試。而今終於正式決定擴大波動幅度,可以預料中國往後的外匯交易量必會大幅增加。如果市場調適良好,長期的匯率變動不會變大,但短期的起伏則會增大,因此對大陸人民所造成的影響當不會太大,但卻可能有兩大挑戰︰

第一,中國以前實施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那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匯率制,中國進出口廠商不必考慮匯率的震盪風險,但匯改之後由於短期的波動變大,廠商的營運風險即會增多,廠商面對匯率市場化的新階段已須有所準備。

第二,二零一二年自第二季開始,將會有極多挑戰,美元可能再度疲弱,歐債危機可能再度深化,都可能造成美元及歐元資產逃逸,形成新一波熱錢,這些熱錢當然是往新興經濟體移動,中國則必然是首要目標。因此人民幣波動幅度擴大可能導致熱錢的壓力。

但不論中國匯改會有什麼樣的壓力,匯率市場化改革及人民幣國際化早是中國改革的既定方向,問題在於匯率的市場化改革及人民幣的國際化都不是一蹴可及的事。就以美國為例,它的經濟實力在一八七二年已超過整個英國,但美元影響力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才逐漸加重,到了二戰之後美元才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儲備及交易貨幣。就以德日為例,它的淨出口貿易早已超過美國,但它們的貨幣在全球金融系統卻毫無功能。要成為全球貨幣就必須有全球貨幣的屬性,它必須能自由買賣,必須作為國際票券信貸的媒介,而且當一種貨幣成了國際貨幣後,它的價位即由全球市場決定,而不是自己根據政策需要而自主決定,像德日等國即為了出口利益而拒絕成為國際貨幣。

而中國近年來出現人民幣國際化的聲浪,主因乃是基於債權的考慮。中國過去皆以美元馬首是瞻,中國以外匯存底購買美債,藉以穩定美國這出口市場。這也就是說後進國以它的外匯儲蓄購買持續在貶值中的美債,使中國需要持續要求美國保證債權利益,至於美國當然不會這樣保證,因此在金融海嘯後,中國在「特別提款權」上做文章。但當代金融權威學者艾肯柏林指出,「特別提款權」只是記帳清算單位,並非真的貨幣。中國只是用特別提款權表露它對國際金融秩序的不滿而已,中國自己真正在做的乃是有自己路徑圖的人民幣國際化,包括與印尼、馬來西亞、韓國、阿根廷、冰島等十三個國家換匯;與許多國家直接使用人民幣報價交易,二零一零年這種交易達七百八十億美元,二零一一年第一季已擴增到二千二百億美元,主要以香港為中心接受外國的人民幣存款和人民幣債券;從二零零九年起中國由五個特區開始試辦,二零一一年已擴及全國用人民幣直接和香港交易。中國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圖乃是要形成一個「人民幣圈」,它不是要取代美元,而是要在二零一五年成為國際貨幣基金幾個主要一籃子貨幣之一,而上海到二零二零年將成為中國金融中心,香港則是最大的離岸中心。

因此,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乃是可見的目標,我們可樂見其成。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