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8日星期六

“反右”大大推後了中國的民主化現代化法治化


北京學者座談發言紀要(15)






《新史記》編者按: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一致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 決議》。30年後的2011年10月中旬,北京民間文化智庫天衡文化中心邀請北京一批知名學者,分兩次座談這個由鄧小平一手推出的《決議》。座談屬於小型 的,沒有任何宣傳,但是與會者站在民間立場的自由發言,從歷史真實出發對《決議》進行的深刻批判,非常值得關注。






朱 正(續):再講一下“反右派”鬥爭,我自己就是“右派分子”,有切膚之痛。我在上述會議簡報上看到,在討論的時候,有很多人都發表要徹底否定“反右派”的 意見,這個意見後來沒有被採納。決議裏說:“反右”“是完全正確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鬥爭被嚴重地擴大化了,把一批知識分子、愛國人士和黨內幹部錯劃 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後果。”鄧小平解釋“反右”為什麼必要的話更有趣,他說理由就是“有的右派殺氣騰騰”。“殺氣騰騰”指誰呀?當年報紙上講 的,就是人民大學的葛佩琦嘛。葛佩琦當時就寫信給《人民日報》,要求更正,他說我不是這麼說的,結果沒有更正。後來葛佩琦死了,開追悼會,新華社報道,黨 籍給他恢復了,說他是地下黨,做了很多有益於黨的工作,等等。那麼,把葛佩琦的案子翻過來以後,還有哪一個“右派分子”說過要“殺共產黨”呢?沒有呀。鄧 小平就是以一個錯誤的案例為根據,以一篇失實的報道為根據,就說“有的右派殺氣騰騰”,就說“反右派”鬥爭是必要的。決議裏面說整風的時候有少數“右派分 子”起來反黨、反社會主義——現在99%以上的右派分子被“改正”以後,那當年究竟還有誰真的在反黨、反社會主義呢?

朱正“反右派”鬥爭的後果是什麼呢?《決議》上說是“擴大化”,就是有多少知識分子、有多少黨的朋友即愛國人士、有多少黨內幹 部錯劃為“右派分子”,讓他們吃了多少年的苦頭。只看到打擊了多少人,這樣來評價“反右派”鬥爭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到位的。為什麼呢?解放以後, 從土改殺地主開始,所有的運動都要打擊人(沒有不打擊人的運動),可是在打擊人的同時並沒有說要打擊這些人的思想和主張。“反右派”鬥爭則不同,不僅要把 持有某種主張、某種見解的人打成“右派分子”,而且要把他所持有的這些見解打成“右派觀點”、“右派言論”,作為一種敵對的思想來批判。現在看來,很多當 年“右派分子”的言論,比如說,法學界提出的獨立審判、無罪推定,現在都寫進法律,成為正確的主張了。經濟學界提出的控制人口增長速度,當年也是受到批判 的“右派”言論!當時上海批判的一個“右派分子”高方,他提的一個主要觀點是講現在中國還不具備建設社會主義的條件,就是說中國經濟發展還不夠,這是馬克 思主義的理論,所謂生產力標準問題。這個觀點一提出,當時就批判了。這個報道登在上海《新民晚報》上,毛澤東看了,叫胡喬木轉載到《人民日報》去,這就表 示毛澤東也同意批判。後來十三大報告和十四大報告,都談到了所謂“初級階段”的理論,不就是這個生產力標準的問題嗎?還有當年批判過“引進外資”,說是 “賣國主義”,現在誰有本領引進外資誰的功勞就大嘛。所以我覺得,“反右派”鬥爭最大的災禍不僅是打擊了多少人,這些人只是這些政治主張的載體,打擊他們 就是為了要打擊這種主張,就是要把這些主張作為“謬論”、作為敵對的言論來批判,實際上就是把中國的民主化、現代化、法治化的進程大大地向後推了。今天就 應該這樣來評價“反右派”鬥爭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

這個決議還故意回避了很多重要的歷史問題。比方說,1955年的“肅反”運動。這個“肅反”運動,我也是“肅反”對象。運動的規模有多大,偏差有多大,現 在不用我來說,胡喬木提供了證詞。胡喬木在1957年7月18日的《人民日報》上寫了一篇社論,題目是《在肅反問題上駁斥右派》。我很感謝他寫了這篇社 論,因為他提供了官方的數字,提供了這個運動規模有多大,偏差有多大的證據。社論上說肅反運動有四大成績(第四個成績是無法計量的,就是“提高了人民群眾 的政治警惕性和識別能力”,這個我不知道提高了多少,不能說什麼)。第一個說是清查出了81000多名反革命分子;第二個說是有19萬餘名反革命分子在運 動的威懾之下,投案自首了。第三個說的是,弄清楚了130多萬人的政治歷史問題,使他們可以放下包袱,好好工作了。這一條是什麼意思?很顯然,就是給 130多萬肅反對象寫出的結論是“你不是反革命分子”,換句話說,就是有130多萬的錯案,批鬥、折騰了一年。據他說“抓對了”81000多,即便如此, 也不到6%,肅反中的錯案率高達94%強!1955年的肅反運動總可以算是建國以來的一大公案吧,可是這個《決議》中間一字不提,不光是《決議》,後來那 個《中國共產黨七十年》一書,也是胡喬木最後終審定稿的,也是一字不提。

所以,我覺得這個《決議》實際上是很不到位的。如果要弄清楚這些問題,恐怕要有第三個《歷史決議》。但是因為前兩個《歷史決議》都是在歷史的轉折點做的, 第一個是在由王明時代過渡到毛澤東時代,第二個是鄧小平取代“四人幫”的時候,現在做第三個《決議》,我覺得時機還不夠成熟。
(未完待續,《新史記》第6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