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3日星期日

應收帳款藏玄機 陸大銀行「骨鬆」



大陸的大型國有銀行常將不良貸款列為應收帳款,資產灌水更是常有的事,被專家指為是紙老虎。圖為中國工商銀行北京總部。
新華社

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以全球市值最高的中國工商銀行為例,資本包含許多1990年代壞帳的剩餘產物,只是現在改稱「應收帳款」。其中有一筆應收帳款的金額,相當於工行今年底股東權益的三分之一。這筆錢2010年就陸續到期,但一直未獲償付,目前仍列在工商銀行的帳目上。

賣空中國出名的避險基金經理人查諾斯 (Jim Chanos)曾形容中國的大型國有銀行是「建在流沙之上」,彭博資訊的專欄作家威爾(Jonatha Weil)在親自梳理這些銀行的財務報表之後,則說中國的大銀行看起來更像是紙老虎。

威爾以全球市值最高的中國工商銀行 (2380億美元)舉例說明。工行的資本包含眾多1990年代壞帳的剩餘產物,只是現在改稱之為應收帳款。其中有一筆應收帳款的金額,相當於工行今年底止股東權益的三分之一。這筆錢2010就也陸續到期,但一直未獲償付,目前仍列在工商銀行的帳目上,金額也沒有變動。

工行自2006年上市以來,就持續發布高速成長的財報。去年的總資產成長15%,達到人民幣15.5兆元 (2.5兆美元),獲利也躍升26%,達到人民幣2084億元。

但工行體質的轉變過程相當不可思議,2004年底政府推動整頓之前,工行的不良貸款比率約達21%。如今工行卻說,不履約貸款的比率已降到1%以下。

這種現象就如大陸流行語所說:「信不信由你,我是信啦!」合理的解釋之一,就是中國政府在很短的時間內,已深悟放款的技巧,而中國借款人也都按規矩準時償款。否則,就意味這一切都美到不可信,國有銀行的資本與吸收損失的能力都是個大問號。只要看看工行和其他國有銀行的應收帳款項目,就不難看出中國銀行體系的「常態」是如運作。

工行的最大的一筆應收帳款,是金額達人民幣3130億元的華融債券。工行最近的年度財報在附記欄說,這批債券是財政部的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自2000年起陸續發行給工行,帳面價值多年來一直沒有改變。

工行買下這些債券後,華融再利用所得的資金,按面額的全值收購工行的不良貸款,一舉清理工行的帳目。簡單說,工行只是以壞帳換成華融擔保的債券,舊的貸款實際並未消除。

這些華融債券在十年後的2010年開始陸續到期,工行的本金卻未獲得償付。相反地,工行只是接獲財政部的一紙通知,說明債券的效期已經展延十年。

工行說,如果華融不能履約,財政部「將協助償款」。但這紙通知不能當作是擔保,而債券本身則是不可轉讓或出售。也就是說,工行最終或許會獲得償付,但也可能不會。

同樣的應收帳款也出現在農業銀行、建設銀行與中國銀行等所謂的「四大行」帳目上,因為中國的銀行體系就是如此運作。

查諾斯上個月接受彭博電視訪問時曾說:「中國銀行業每個月都應該寫感謝函給希臘與西班牙,感激他們持續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然而,中國銀行業的問題還能逃避注意多久,無疑是值得玩味的問題。


台灣 聯合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