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1日星期四

李永峰:中國航天突破後發優勢推動神九升空

神舟九號太空船發射,運載包括首位女太空人的三名宇航員升空,展現中國航天突破的後發優勢。中國近年全方位開拓太空,包括探月的嫦娥計劃、構建宇航員長期居留的空間站計劃、探測火星計劃,以及涉及導航定位的北斗衛星、落實氣象考察的風雲系列衛星等,項目之廣超過美俄。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為太空探索提供了財政基礎,而航天部門體制改革,區分軍用與民用,有利航天事業的發展。


在熊熊的焰火中,轟鳴的火箭,運載著三位宇航員從甘肅省酒泉航天發射場升空,電視機前無數觀泷緊張地盯著畫面,這是六月十六日下午六時三十七分,中國神舟九號太空船升空的一剎那。

這一剎那的背後,其實展現近年中國航天發展的後發優勢,正在全方位開拓太空,也開拓了中國全新的國運。它同時推進多項航天項目。除了這次神九之外,更有探月的嫦娥計劃、構建宇航員長期居留的空間站(太空站)計劃、探測火星計劃,以及針對地球的各項衛星應用,尤其涉及導航定位的北斗衛星、落實氣象考察的風雲系列衛星等等,都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大突破。

加拿大軍事專家平可夫認為,即便與美國和俄羅斯相比,「中國所涉及的面也是最廣的。同時運行的有大型運載火箭、宇宙空間站、登月計劃、三十多顆衛星同時進行的北斗衛星系統,美國和蘇聯從來沒有同時進行過這揦多的項目」。 澳門軍事學會會長黃東說,日本的航天業差不多和中國同時起步,但挫折很多,如今已大幅落後於中國。

六月十九日,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自動對接之後,進駐天宮一號實驗艙開展實驗。這一次,中國第一位女宇航員劉洋受到中國百姓的熱情關注,另兩位宇航員景海鵬與劉旺同樣肩負重要使命。他們此行攜帶了活體蝴蝶,在這裏進行神舟與天宮的手動對接、醫學實驗、測試通信系統、驗證失重生理效應相關防護技術等,在「天上」停留十三天,為後續空間站的建設提供實驗基礎。軍事評論家黃東說,劉洋不是普通的軍人,她具有專家背景,在太空中充分發揮專業的知識。

自從二零零三年神舟五號搭載宇航員楊利偉成功返回地球、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成功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之後,中國在航天科技領域幾乎每一年都有重要新聞面世。

從系統工程來看,這似乎與中國獨特的「舉國體制」有關,「集中力量做大事」的提法,在航天事業發展上作出了最佳的實踐。這與中國最近二十年來的體制改革以及綜合國力的提升有巨大關係。在國庫寬裕的情況下,可以作出「資本密集」的投入,透過長期的籌劃,參與這場人類文明的昂貴遊戲。

一九七七年由美國發射的「旅行者一號」(Voyager 1),三十五年之後才抵達太陽系的邊緣,現在還在不斷前進。中國探月的嫦娥工程,從二零零三年擧動,要到二零二零年以後才可能完成。這都顯示出,任何一項太空探索都需要長期的堅持與等待。中國當下的體制中,政府的意志不容易受到動搖,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長遠計劃的實現。長期參與中國航天事業的中國航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經理劉超英說:「現在上了天的航空項目,都屬於九二一工程,是九二年擧動的工程,二十年後都結了果」,「這是個很長的周期」。

同時,由於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兩大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在太空探索方面積累了足夠的科研理論基礎,培養了眾多科技人才,令中國有所借鑑,也讓中國得以發揮後發優勢,在航天領域獲得突破。

另一方面,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也為太空探索提供了財政基礎。劉超英說:「我八十年代末參與航天事業的,真的都是精打細算」,「中國對航天的投入是不多的,和別的國家比更微乎其微了,所以只好特別勤儉、反覆測驗,一定要求特別精確、盡量一步到位,不可能讓你反覆試錯」。「可能這兩年GDP很高,但二十年前並非如此。現在有錢投入,但也不可能立馬發展起來。」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航天部門在九十年代開始進行體制改革。一九九三年,中國的航天航空部一分為二,成立國家航天局與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其中,直屬於國務院的國家航天局,專門負責管理民用航天和國際空間合作事務;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則整合此前屬於國防科工委系統的航天產業。

一九九八年,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再度一分為二,成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進一步劃分民用與軍事領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科技)專門研究衛星和飛船,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航天科工)則專門研究導彈。

如果全部屬於軍事部門,可能會導致兩個後果,一是遭到西方在技術上的封鎖;二是懾於保密原則,無法與民間機構進行開放的合作。現在,專注於太空探索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集中於民用領域,讓它得以獲得開放的可能。目前,下屬於航天科技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已與泷多民間機構甚至境外機構展開合作,推進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容擧亮說:「一般來講航天項目都是比較開放的,但是也有一些顧慮,這是很正常的,外國也是這樣,例如美國也有很多項目不允許開放。」「中國現在還不能全面開放,但也在慢慢改變,現在,香港理工大學跟航天五院有一些合作,我們在外面也可以共同研發。」

美國飛行器衝出太陽系

就在中國人為神舟九號的升空而興奮不已之際,已經孤獨旅行了三十五年的美國「旅行者一號」飛行器,安然抵達太陽系邊緣。美國太空總署(航天局、NASA)在六月十四日發布消息稱,「旅行者一號」可能將於二零一二年年底飛出太陽系,成為第一個進入恒星星際的人造物體。

抬頭仰望星空,神秘而肅穆,人類有太多未解之謎。地球是不是唯一擁有生命的星球?遙遠天邊,是否真有外星人存在?我們有沒有可能實現星際旅行?宇宙的盡頭在哪裏?人類的終極命運會是什揦樣的?從遠古開始,正是這些未知的謎題,刺激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時至今日,人類雖然掌握了基本的航天技術,可以讓衛星上天,可以在地球軌道上建立空間站,甚至也可以將旅行者一號發射至太陽系之外,但面對浩瀚宇宙,人類的認知依然有限。正是這種對未知疆界的探索,從根本上推動著人類的太空事業。

在一九七七年由美國發射的旅行者一號,到目前為止是離開地球最遠的人類使者。這個重達七百多公斤的空間探測器,攜帶了一張銅質磁片唱片,上面有人類用各種語言所表達的問候,也有人類的音樂、圖像等等。在過去的三十五年中,它向地球傳回自身所觀測到的各項資料,幫助科學家增進對太陽系的認識。它最終將會在二零二零年之後,關閉科學儀器,開始無目的漂流,也許數百年或數千年之後,被外星人所發現,而成為人類與外星人溝通的橋樑。

中國所推進的天空系列、嫦娥探月工程,以及二零一一年與俄羅斯共同發射、探測火星的「螢火一號」等,都與「旅行者一號」一道,在拓展人類文明對宇宙認知的邊疆。

而其實,除了形而上的動力之外,世界各國發展太空戰略,同樣也有軍事和經濟的理由。

北斗系統玄機

在中國各項太空探索的計劃中,有一項與每個平民都關係密切的工程,這就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計劃將於二零二零年建成的北斗系統,屆時將由三十五顆衛星組成,它將會為全世界提供民用和軍事的定位服務。也許,未來行駛在非洲大陸的某輛汽車,航行在南太平洋的某艘漁船,或者南美熱帶雨林的某群探險家,用的不再是美國所開發的GPS定位系統,而是中國的北斗系統。而刺激中國開發北斗系統最直接的原因,卻是出於軍事上的擔憂。

一九九三年,中美之間爆發了「銀河號事件」,航行在印度洋的中國商船「銀河號」,在國際公海上遭美軍強行檢查,檢查前銀河號所使用的由美國開發的定位導航系統突然停止使用,這令中方大為震驚。一九九六年,台灣海峽局勢緊張的時候,中國軍隊的一次大規模軍事演習也曾受到過GPS信號中斷的干擾。其實不止中國,目前俄羅斯也在推廣自己的格洛納斯系統,歐洲則開發「伽利略」(Galileo)系統。日本和印度,作為新興的大國,同樣也研發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日本有准天頂衛星系統(QZSS),印度有IRNSS區域導航衛星系統。

不僅是定位系統,更多的衛星應用已經成為未來武器應用的核心。軍事專家平可夫在接受亞洲週刊採訪時說:「未來大規模的戰爭,關鍵是爭奪太空權。通訊、偵察、指揮都已經太空化了,實際上就是星球大戰。現在各大國都把對衛星的打擊作為戰爭的第一擊。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時候,已經有五十多顆衛星參加戰爭了。太空已經成了戰爭的新邊疆。」

軍事的價值固然重要,經濟的意義則影響更為深遠。美國曾有一份報告顯示:「向航天科技領域每投入一美元,就能從整個經濟領域得到八美元的回報。」參與中國嫦娥工程的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容擧亮表示,航天技術對品質的要求非常高,一個小儀器如果達不到要求,可能導致整個工程都會被拖累。更重要的是,航天開發能帶動了整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中國產品的質量,在國際還有一段距離,主要是因為中國沒有國內的市場需求」,「長期做一些低價的產品沒有出路,有了高端的需求,製造業才可能升級」。

美國和蘇聯曾從五十年代開始,掀起了狂熱的太空探索浪潮,運載火箭、人造衛星、登陸月球、探索外太空、星球大戰等等,都是在美蘇之間相互競爭之下激發出來的進步,而它們所推動的民用經濟效應更是無法估量。但近年來,它們熱情卻大大降低。NASA的撥款近年來逐年下降,二零一零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更否決了小布殊在任時期提出的重返月球計劃,二零一一年七月二十一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甘迺迪航天中心著陸後,美國所有的太空梭已全部退役。NASA也推出新的裁員計劃。自從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之後,繼承了蘇聯航天基礎的俄羅斯,由於人才的流失和經濟的壓力,在太空探索方面更是力不從心。二零零一年,曾是蘇聯航天技術象徵的和平號空間站,因部件老化且缺少經費,主動墜毀到了南太平洋海域中。

中國神舟九號的發射,雖然極大促進了民間對於太空探索的關注,但由於現實社會貧富懸殊,不少老百姓民生艱難,很多網民感慨於天上人間的落差,也對耗資巨大的飛船計劃提出批評。新浪微博的網民「李學鵬」認為:「神九是一場鉅資打造的失敗的公關秀。」他說:「神九好比悍馬,美國人停產,中國人搶購;最重要的是,神九的發射,促成中國人集體思考:錢為民所用,還是為國所用?究竟是巨大的社保窟窿重要,還是已經被證明沒有實際價值的太空梭、空間站重要?」另一網民劉進說:「一個控制不了房價和物價成長過快、解決不了大學生就業、沒有完善的公民福利保障政策、戶籍制度改革銷聲匿跡、食品安全如同兒戲、政府貪污腐敗、城管鬧事街頭、貧富差距令人震驚的國家,居然可以把太空人送到外太空,足以說明:『想要徹底解決上述問題,比登天還難!』」

中國現代化新路徑

其實,在美國和俄羅斯放慢探索太空的步伐之際,並非只有中國在加大航天投入,其他的新晉大國,比如印度、日本和韓國,甚至也包括巴西,同樣都有宏大的太空計劃。印度的大型運載火箭與「月球初航」計劃令世界矚目;日本對深空探索的投入甚至超越中國;韓國則將航天工業當成國家實力的體現和戰略安全的保證,「羅老」系列火箭雖然命途多舛,但始終堅持不懈。作為國際著名的航天專家,香港理工大學的容擧亮教授同樣也曾接到過印度的邀請,希望他能參與印度登月計劃。印度研究學院教授蘇布拉馬亞曾表示:「印度在製造業領域已經落後於中國。如果不抓住登月機會,將其作為刺激印度整體科研能力騰飛的一大舉措,印度與中國在空間領域的差距將會更大。」中國航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經理劉超英在接受亞洲週刊採訪時表示:「航天的力量體現了綜合國力的較量。」正是這種認知,推動更多的國家加入到太空探索的行列中來。

隨著神舟飛船、空間站、北斗衛星系統、探月計劃、火星計劃等等太空探索的實施,中國必將能收穫它所期待的軍事和經濟收益,但更重要的是,這些計劃是否將為人類的未來開擧新的希望之門,讓中國發現現代化的最新路徑?中國當代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劉慈欣說:「太空開發與大航海時代很相似。同樣是揚帆遠航到一片未知的大陸上去開拓人類的生存空間,取得我們需要的資源,一個更好的生活。」中國天上的成就,是否終究會帶來神州人間的幸福?這是十三億中國人的期望,也是十四億全球華人的期望。(實習生江雁南與陳卓儀參與採訪與資料整理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