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的台灣如何認同中國?
本次的立委選舉,國民黨在立法院丟了17席,范世平認為席次的增長由很多因素造成,例如選舉的操作,但國民黨的席次還是過半,不致於影響大局。
相對來說,馬英九未來要面對的難題,是在“台灣共識”下發展兩岸關係。范世平認為,對於“九二共識”,是“共產黨不說清楚,國民黨說不清楚,民進黨清楚不說”的情況,反而成了一個“最沒有共識的共識”,民進黨不能承認“九二共識”,是因為認為中國是另一個國家,不想去影響它,也不想跟它發展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但大趨勢下,未來繼續採行不理會的策略是不可能的,就看民進黨要不要修正。
國民黨也不能再繼續模糊下去。“馬英九說,‘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中華民國就代表中國,但今天去告訴台灣的年輕人說中華民國代表中國,他們會說中國跟我們是不同國家,為什麼我們不代表美國?這是長期本土化教育的結果,所以該怎樣把他們拉回來,讓他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是需要思考的。”范世平對《大事件》說。
范世平認為,在這場選舉中,台灣人其實已經凝聚出一個“台灣共識”,這樣的共識有4個特點,第一,在國家認同上認同中華民國。民進黨過去不認同中華民國,但現在它必須往這邊靠攏。第二,在族群、民族的認同上,台灣人不太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是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因此馬英九不說自己是中國人。第三,在兩岸關係上,台灣民眾多數仍支持兩岸經貿交流,亦即民進黨過去對兩岸經貿交流會造成負面影響的恐嚇,實際上不存在。第四,在兩岸政治交流上,台灣民眾仍顯露出擔憂之情。
在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共識下,范世平對《大事件》表示,馬英九若說今天開始,大家去唸大陸的歷史,去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都是不太容易做到的事。這也是大陸對馬英九不滿的地方,北京認為,馬英九當選4年,並沒有從教育去改變台灣人的民族認同,也有人認為馬英九等於對民進黨屈服,但范世平分析,不是馬英九不願意做,而是這是主流民意,要改變可以,只是成本會很高。
范世平表示,台灣從1949年到1980年代,經歷了蔣介石、蔣經國約40年的大中國化教育,之後擺盪回純本土化的發展,一直到現在約20年,在這個擺盪當中,台灣未來可能要面臨的問題是,什麼是中國人,什麼是台灣人,台灣又要在這之中扮演什麼角色。
范世平對《大事件》表示,台灣民眾對兩岸的政治談判很警覺,例如馬英九在選舉中一提出和平協議,立即招到強烈的反彈,因此馬兩岸的政治談判一時之間難以進行。
雖然國民黨勝選,但國民黨對“九二共識”實質內涵並未說清,本次選舉中,“九二共識”的議題便爭論多時。范世平認為,國民黨應該從歷史考證面、政治現實面、社會認同面、對岸態度面、國際觀感面,討論出“九二共識”的實質內涵,才能真正終止“九二共識”的爭議,減少不必要的內耗。
在台灣內部形成對“九二共識”的共識後,台灣政府就能在民意基礎下與北京協商,讓“九二共識”不只為台灣帶來經濟利益,也帶來和平紅利,但現階段在台灣定位尚不清楚的情況下,范世平對《大事件》表示,未來的兩岸關係很難越來越好。
“兩岸的交流在馬英九第一任期尾聲時,已逐漸出現瓶頸,這就是政治問題了。ECFA的後續協商,兩岸的投資保障協議,都沒辦法簽署,因為都牽涉到政治問題,比如在台商投資保障協議中,台商算大陸人嗎?還是算外國人?大陸不可能承認他們是外國人,但台商又不希望跟大陸人一樣的待遇。”范世平表示,政治問題牽涉到如何定位台灣,是一個現階段沒辦法解決的問題。
因此范世平認為馬英九的未來4年會很艱苦。“大陸認為已經給台灣這麼多好處,現在應該換台灣給大陸一些回饋。”范世平對《大事件》說,大陸希望展開政治談判,但他認為馬英九考慮到各種因素下,不可能進行政治談判,這樣的衝撞會在往後出現。
政治議題外,范世平指出,台灣本身的經濟低迷,以及台灣民眾對兩岸交流經濟獲利上的無感,都是馬英九未來的挑戰。
台灣大選的另一個意義,范世平認為,就是作為中國民主化的一個指標。范世平對《大事件》表示,台灣經過本土化發展與教育後,一談到中國,就覺得那是對岸的事。多數人覺得,只要台灣好就好了,台灣人沒有滿人一樣的壯志,要入主中原。
“今天馬英九到大陸去,可能會萬人空巷,我常覺得大陸人比台灣人還喜歡馬英九。如果台灣人有戰略高度,就應該做為影響中國民主化的一個燈塔,應該主導中國的民主化,台灣有這樣的條件。”范世平說。
此外,范世平也認為台灣大選結果對胡錦濤來說非常重要。“有一方認為,台灣大選結果關係著胡錦濤10年的政績,特別在胡錦濤沒什麼明顯政績的情況下。”范世平解釋,兩岸關係可能是胡錦濤在18大時唯一能作為政績的一項,如果馬英九沒當選,可能影響到胡錦濤在18大的影響力,台灣大選對胡錦濤的重要性,可從後來台商紛紛出面支持馬英九,以及約20萬台商回台投票看出。“據我瞭解,國台辦下達指示,要台商一定要回台灣投票。”范世平說。
范世平認為台灣大選結果對胡錦濤來說非常重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