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4日星期一

林泉忠:兩岸如何以「朋友」相交?

在一片民怨聲中,馬政府後4年正式啟航。除民生議題,台灣人民最關心的還是與對岸的未來走向。問題在於,不管是自願還是被迫,在不能不捲入「激流中國」的大環境裡,台灣能否有效守護自己的價值?同時在持續與大陸「和平發展」過程中彰顯國家的存在?簡而言之,台灣如何與大陸做「朋友」?

兩岸關係本是國民黨強項,然而,4年來兩岸互動快速發展,卻使包括許多親藍支持者都處在台灣主權流失的疑慮中。儘管愈來愈多的國家都同樣面對與崛起的中國打交道的焦慮,不過台灣處境顯然更嚴峻,因中國不會對其他國家要求主權,但是對台灣會,且在國家認同方面大陸也會有所要求。

遺憾的是,馬英九似乎並沒讀懂台灣人民這種焦慮,從他總統就職演說中欲言又止的兩岸論述可見一斑。這次馬英九仍繼續高唱「中華民國」,然而「中華民國」這句話並沒出現在與中國大陸的互動中,在國際能見度上亦然。

眾所周知,兩岸的國際地位懸殊,即使彼此擱置棘手的兩岸定位議題,大陸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地位無絲毫受損,然而,「中華民國」則在「擱置爭議」下,反而愈來愈看不見,以至於在國際間完全失去主導論述的機會了。

如何有效地減少台灣人民對主權流失的不安?筆者以為,馬政府應大膽修正過去採用的「朋友之道」。

「朋友之道」可分兩種,馬所採用的是「中式朋友之道」,即朋友不喜歡的就不去提不去做,而由吳伯雄改拋「一國兩區」的風向球,此與辜振甫在1998年到北京與江澤民會面時大膽講出:「江先生,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要有所突破,大陸總要務實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之氣度,不能同日而語。誠然,馬這種「中式朋友之道」確實在營造融洽氣氛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不過,「中華民國」能見度已日益降低,此正為台灣民眾的感受與焦慮來源。

迎合之道也該調整

另一種交友心態,是「西式朋友之道」。正因是朋友,應互相包容彼此不同價值。世界主要國家就是採用這種「西式朋友之道」與中國打交道,而無論是中美、中法還是中澳,雖時有摩擦,但基本上不影響發展雙邊友好關係。此即採用「agree to disagree」方式,視不同階段說出差異,尋求談判的主導權,爭取制高點,而不是委曲求全,以等待或尋求對岸善意。

馬4年前演說出現兩次「擱置爭議」,在此次演說中完全消失。如果馬英九的兩岸思維不是朝向迎合北京的「終極統一」邁進,而確實想要維護與強化中華民國的存在,馬也到了該調整與大陸「朋友之道」的時候了。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法學博士

台灣 蘋果日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