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日星期一

饒宗頤學術館凝聚國際漢學心血

館內藏有饒宗頤捐贈的古籍和書畫,也凝聚了日本、荷蘭、法國等漢學研究心血,開拓中華文化新視野。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位於港島薄扶林一幢超過五十年的舊式高級教職員宿舍大樓前,館前豎立著一對木刻墨碑,左右並排的刻有佛學思想裏稱為四無量心的「慈悲喜捨」四個大字,正是饒宗頤數年前以《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書體,為香港大嶼山天壇大佛座下的《心經簡林》立碑寫下二百六十餘大字後的延伸。

大樓四周清幽寧謐,在翠綠盎然的環境下,偶爾送來雨後放晴的聲聲鳥語,讓訪客走進學術館與書香相遇之前,先洗滌心靈。

在這面積七百平方米的饒學珍藏館「選堂文庫」裏,藏有書籍四萬餘冊和近二百件珍貴的書畫藝術作品。

走進特藏室,發現有大量善裝古書,其中一本封面寫著《伯牙心法》四個大字,這本書原來是明朝孤本,既載有古琴譜,也有暢論古琴意境。序言道:「琴,古雅樂之遺也,于靜宜而躁者,學之可以習定;于幽憂孤僻宜而富貴者,學之可以忘態……。」

鄭煒明博士介紹,饒宗頤一九五八年前往貝魯特晤荷蘭漢學家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已故),兩人聊得高興,高羅佩就將這本放在茶几上的珍貴古書《伯牙心法》拿給饒宗頤說:「這給你。」就這樣流落到西方的這個關於中國古代音樂的珍稀孤本又輾轉回歸到中國人的手裏,讓學術館的參訪者得以享受這份看物心飛、琴音飄盪的珍貴一刻!

特藏室設有二十四小時恒溫恒濕的設備,庋藏大量饒宗頤捐贈的古籍善本和書畫藝術作品,散發陣陣濃郁的文壇氣息。翻開一本法文版的《柏拉圖傳》,書前屝頁簽滿了法國當代二十幾名重量級漢學家,包括已故戴密微(Paul Demi赌ville)等等的簽名,是饒宗頤一九七八年在法國研究離開時獲贈紀念品,書輕情意濃;此外還有「四角號碼檢字法」創設人王雲五等文壇巨匠贈書的真跡。

學術館二零零三年成立以來,除了以學術研究為首要任務,設有研究員,也以推動海內外中華文化研究與交流為目標,已成全球漢學界的學術交流中心,也對外開放,但項目助理高敏儀說,平常多數是大陸及外地國學界人士到訪,香港本地人參訪的反而不多。

學術館還有非常特別的是「水原琴窗、渭江兩代學藝文獻室」。日本本朝十七世紀以來即由水原家嗣世襲為宮內廳樂部負責人,水原琴窗和渭江分別為水原家族的二十四和二十五代,一九六零年代與赴日任教的饒宗頤結識,開展了半個世紀友誼。渭江二十餘歲繼承祖業,在宮內廳樂部服務,後在父親力勸下負笈香港大學,師承饒宗頤和羅 烈等大師,取得港大文學博士,返國繼續專責日本王室的雅樂演出。

琴窗是著名詞人,馳名學界,能操篳篥、龍笛等古樂器,擅奏唐樂、高麗樂等古曲。他要求兒子離開日本漢學界重鎮京都大學到港研讀,渭江到港大時在饒宗頤辦公室門前遵行叩拜之禮,可見琴窗、渭江父子對追尋知識的真誠。渭江後來對於饒宗頤依然極表尊師之義,並捐贈大批藏書及書畫,成為「文獻室」珍藏。

叫人惋嘆的是,水原家嗣世襲的雅樂可能無以為繼,一代日本王室雅樂是否將見衰落,或者是時代遞嬗難以扭轉的趨勢。

(劉慶倫、陳競新)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