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日星期日

鄒鴻鳴:危險的保增長思維

鄒鴻鳴

 進入今年第2季以來,從官方數字上看,大陸的通貨膨脹似乎是好了一些,當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此前大陸控制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的結果。但是對於通貨膨脹是否真的就高枕無憂了?只要CPI的數字下降了一些,就萬事大吉了嗎?

 事實上,通貨膨脹之所以打擊經濟,特別是打擊實體經濟,就在於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各種要素受通貨膨脹的影響是不同的。由於通貨膨脹環境下各種要素價格變動的速率是不均勻的,因而通貨膨脹造成社會生產原有的平衡關係被打破。

 比如以往一些有利可圖的生產環節會因為成本升高而變得無利可圖,一些產品價格升高導致市場需求下降。所以,控制通貨膨脹的目標並不應該僅僅是CPI數字下降到3%或者2%這麼簡單,因為這僅僅意味著通貨膨脹的速度下降了一些而已。而一定程度上的緊縮、讓那些漲得太快的生產要素的價格下降到合理範圍,可能是讓經濟正常起來的必要條件。

 控通膨不能只看CPI

 我們可以這樣設想,當一個人已經預期到通貨膨脹、預期到食物價格在較長時間內會上漲時,假如他又有足夠的錢,他會購買什麼東西來應對呢?他會買許多米飯、麵包來儲備起來嗎?不會!因為這些商品不易保存、保質期短、保管費用更高。他一定會購買那些易保存、保質期長、保管費用低的商品。相對米飯和麵包,他會更願意保存大米和麵粉;而相對於大米和麵粉,他一定會更願意保存稻穀和小麥;相對於稻穀和小麥,他肯定更願意保存土地和肥料……同樣,一個人預期到工業品價格長期上漲,他也應該不像上世紀80年代應對通貨膨脹時那樣,去買一堆電扇、黑白電視存起來;他會買銅、鋁、橡膠、原油這些原材料;而相對原料、商品,他會更願意選擇購買礦山。

 所以,在通貨膨脹的預期下,一定是原料的價格先於產成品上漲、並且漲幅更高,而資產價格的上漲一定先於一般商品價格的上漲、並且漲幅更高。而直接生產消費品、特別是生產窮人生活必需品的生產商,由於消費者同時作為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上升速度沒那麼高,在通貨膨脹情況下消費能力相對下降,生產消費品的企業的日子會最先不好過。

 貨幣決策放水效果顯現

 資產泡沫本質上就是通貨膨脹,資產泡沫是通貨膨脹的先兆。進入第2季以來,大陸房地產市場突然回暖,成交量和價格均大幅回升。這已經說明,大陸貨幣決策當局自第1季以來的「放水」已經開始產生效果了。這就預示著通貨膨脹開始新的一輪加速。於是,人們預測,大陸貨幣決策當局會繼續「放水」──有人乾脆就說,央行7月就會再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8月就會降息。而幾乎所有人都認可這種猜測。

 這不僅是因為市場中每一個人都瞭解大陸貨幣決策當局「保增長」的思維模式,而且也因為幾乎每一個人都受了同樣的粗鄙的「經濟學」教育:經濟不好了,多印鈔票,經濟就會好起來;經濟不好一定是因為印的鈔票少了。只不過這種粗鄙的「經濟學」永遠解釋不了為什麼像辛巴威這樣的高通貨膨脹國家為什麼不是經濟發展速度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

 一個叫作穆瑞.羅斯巴德的美國人寫過一本書《美國大蕭條》,他的觀點迥異於那些關於經濟危機的流傳甚廣的傳說。他認為193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之所以持續那麼長時間,正是緣於政府的干預,使得生產要素的價格總是不能回落到合理的水平,妨礙了經濟復甦。而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以至其後的滯脹,也再一次驗證了這個觀點。今天我們所做的「實驗」是否會再一次驗證這一觀點?


(作者為大陸國家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師)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