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4日星期三

多請維權領袖參與政府決策

記者盧葦/整理

 評論解讀在民眾抗議下,四川什邡市政府表示立即停建鉬銅項目。論者指,民眾抗議不應停留在簡單的鄰避運動。廣東番禺始於2009年的反垃圾焚燒廠公民行動,直到今年4月才公布選址,在這個漫長的過程當中,維權領袖長期保持與官方互動,參與了整個決策過程的論證、評議乃至行動,值得推廣。

 近日,四川什邡地區民眾持續表達抗議,反對當地投資百億的鉬銅項目。市民6月30日開始陸續到市委門口表達反對意見,7月2日,什邡市政府表示立即停建該項目,何其迅速的反饋和決策。這聽上去似曾相識,2011年8月,大連3萬市民上街抗議PX化工項目建設,當天市長就在現場向示威人群喊話,並承諾搬遷工廠。

 不應止於鄰避運動

 民眾的抗議如果只是簡單的鄰避運動,那麼,他們的目的達成了。但從社會治理的制度化、規範化來看,這些快速的決策實際上並不讓人感到心安。

 2007年備受關注的廈門PX事件也是一場鄰避運動,直到2009年廣州番禺的反垃圾焚燒廠公民行動,可謂是此類環境抗爭行動的高潮。

 廈門PX項目最終遷至漳州建設,而番禺垃圾焚燒廠的選址經過反覆論證,直到今年4月才公布選址番禺區大崗設備基地。

 在這3年時間當中,番禺市民、曾經的維權領袖、投入關注此事的廣州媒體人、學者,並沒有滿足於原址被否決的自利目標,而是長期保持與官方互動,參與了整個決策過程的論證、評議乃至行動:有青年學者甚至到台灣考察垃圾焚燒廠的建設狀況。可以說,經過長時間公民社會的培育發展,廣州公民已不再滿足於「別建在我家後院」的鄰避訴求。學者郭巍青曾發表題為〈我們的垃圾在他們那裡燒〉的文章,提示關切被輿論忽視的李坑垃圾焚燒廠狀況。

 部分居住在番禺的媒體人也開始反思自利與利他之間的內在矛盾,將思路調整到分析技術層面屏障的分工上,與維權居民共同推動政府採納關於提倡垃圾分類的建設性意見,不再僅僅為了反對而反對。

 這3年,當初參與組織策畫抗議行動的維權領袖不再是「敏感人物」,而是廣州市政府的座上賓。原來淹沒在眾多ID當中的普通網民成為了民意代表、社會活動家,他們多次受邀參與市長、副市長的座談會,就垃圾焚燒項目的可行性進行反覆的論證以及協商。

 這批成熟起來的公民,從環境抗爭運動中體驗到了參與公共決策的成就感,而對官方來說,則在這個開放議事渠道、增加民意代表的社會治理模式當中,減輕了決策壓力,將民眾的抗議處理從「政治化」轉變為「例行化」處理,進而納入制度化軌道。

 官民協同治理模式

 在官民協同治理過程中,如果沒有維權公民理性而富有建設性的抗爭技巧,政府可能仍然停留在封閉式決策的路徑依賴上;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廣州市政府相對開放的社會治理姿態,再高明的行家裡手,恐怕也難以參與到決策環節當中去。

 這種官民協同治理模式,自然是雙贏的,將為中國社會處理民眾抗議找到一條協商式民主的路徑。但是,長遠來說,只有啟動廣泛的政治改革之門,將這一系列地區經驗納入體制的機理當中,成為行政行為程序合法的法治基礎。

 這樣,市長拍腦袋決策建與不建一個經過論證的項目,才會受到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制約,同時,民眾原本激進的訴求也會日趨理性。

 (摘自《環球時報》2012-7-4,作者彭曉芸)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