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記者柯宇倩/中國政府8月份公布的相關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的經濟持續放緩,不少人懷疑中國經濟引擎是否正在失速。美國著名智庫密爾肯經濟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資深經濟學家黃華躍在接受《明鏡》專訪時提醒,其實如果中國要轉型,低經濟增長率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增長速度緩慢下來,就能看到缺口在哪,反而更能有效改善效率不佳的部分。
黃華躍為國民城市銀行(City National Bank)資深VP暨資深經濟學家、密爾肯經濟研究院前地區經濟主任、環球透視(Global Insight)前資深經濟學家暨地區預測主任。黃華躍專業領域為美國、中國、台灣等地的地區經濟、發展與經濟預測等議題,著有《美國的工作:經濟成長與競爭的投資和政策》等多部專書。
中國經濟情況棘手,一些分析家認為經濟將會“硬著陸”。 美國密爾肯經濟研究院資深經濟學家黃華躍對《明鏡》分析,不管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
都不能完整勾勒出中國目前的情況。
“中國的GDP成長,8%也好,9%也好,30年過去了,這個數字一直是增加的,在經濟理論中,經濟開始增長的時候,想讓數字非常高,是很簡單的事;之後,根據conversion
theory(換位理論),當人均收入超過1萬6(美金)時,經濟就會開始回歸。”黃華躍解釋,此時勞工成本增加,人口紅利也不再,因此經濟增速也開始緩慢下來;任何一個經濟體都沒可能在這樣高的基礎上不斷增長,中國的經濟也很難一直以8%或9%的速度增長下去。
如果中國的增長率低於7%,就評斷經濟將“硬著陸”的話,黃華躍認為太武斷了。“事實上,中國現在如果要轉型,低增長率是一個很好的開始。”黃華躍對《明鏡》解釋,因為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並未硬性規定每年一定要達到多少的增長率,才算是經濟發展了,可能有許多無法預測的因素在其中作用。
中國經濟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後,進入了緩慢期,要維持中國的持續崛起,就必須轉型,創造另一股經濟推動力。多年來,中國政府維持每年GDP增長8%的目標,但2012年初總理溫家寶在人大講話時,指出2012年政府將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定為7.5%,是為了 “引導各方面把工作著力點,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上來”。
黃華躍對《明鏡》指出,中國應該逐漸把原本放在出口上的重心轉移出去;中國的發展不完全依賴於出口,但中國的高速增長卻挺依賴於出口。因此,中國應該思考如何發掘內需。
全文將發表於《明鏡》月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