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1日星期二

美中之間 台灣應該靠中間

潘兆民

 美國經濟學家賀特林(Hartld Hotelling)在一九二九年提出「向中間靠」(the midpoint of a line)的理論,認為在一條長路上,如果要開一家超市的最佳地點,就是在這條路的中間,因為可以節省顧客的交通費。如果以這條長路來比喻台美中的三方關係,兩頭的顧客,來自西方者當然是美國,來自東方者正是中國大陸,而台灣應擺在這條長路上的西方或東方,還是取得中間的有利位置呢?

 長期以來,台灣始終堅持著靠西方的戰略思維,並且畫地自限於這條長路上的西側,其所凸顯者,正是台灣乃西方世界圍堵中國大陸的重要戰略前沿,其所獲得的戰略利益是來自西方的安全保證。然而,當台灣為了維護來自西方的利益,對於海軍一六八艦隊越限禁區的重懲,造成的打擊軍民士氣的效應;以及在南海的非軍事和平任務,不僅不被周邊國家重視,反而被視為自我設限、退卻主權,結果是在南海議題上完全被邊緣化及釣漁台主權的不斷流失。

 為何南韓能以無畏的精神,贏得民心,獲致主權?原因無他,實因南韓並未教條式地死守西方。南韓在戰略上是非常彈性的,一方面在軍事戰略上拉攏美、日,另一方面在軍事戰略上亦不與中國大陸對立。由數次美韓軍演,南韓皆主張非針對中國大陸而是預防北韓挑釁可知,其不願意得罪中國大陸的企圖心,甚至在外交與經濟戰略上,更是積極與中國大陸合作。尤其在北韓問題上,南韓清楚理解,唯一能適時助其解決北韓問題者,莫過於中國大陸。因此無懼於日本,亦不怕美國干涉,經常適時向中間靠,以便同時獲得來自東方與西方的戰略利益。

 當美國淡出歐洲,重返亞洲的全球戰略部局已然成形,尤其是向中國大陸周邊地區,做為轉移重心的同時,美國早已了解在戰略上與其全面對抗,不如與中國「共管」這個區域,「向中間靠」的戰略思維早已發揮的淋漓盡致。美國早已設想與中國大陸聯手共同維護東南亞的穩定,更期待由中國大陸來維護並發揮主要影響力,以便遏制北韓和緬甸的「核危機」。這個地區的可能導致戰爭熱點,不僅可以由「中美共管」的情勢下所控制,而且其經濟發展的優勢與利益可以由美國與中國大陸共享。

 事實證明,當台灣堅持來自西方戰略利益的重要性,由釣漁台及南海問題的退讓,只是呈現馬政府提出「東海和平倡議」的美意,不僅得不到周邊國家的善意回應,甚至是自我阻卻在釣漁台及南海「主權聲索國」應有的戰略利益的獲得。相反的,在台灣斷絕與中國大陸的各項合作,導致兩岸關係對立與衝突時,美國對台灣是冷漠的、不友善的,甚至批評台灣是「麻煩的製造者」;反而是當台灣與中國大陸在經濟上有更深入的合作,兩岸關係得到良好發展時,美方不斷地關心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各種合作關係,主動願意協助台灣加入「泛太平洋合作組織」(TPP),願意與台灣簽署「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在在證明,當台灣在經濟上「向中間靠」時,反而獲致更多的利益。

 賀特林「向中間靠」的經濟戰略理論,之所以有效,不只是考慮到「適不適配」的問題,更考量到戰略價值的延伸。台灣在操作戰略思維時,應靈活運用可操之在我的戰略資源,將其視為槓桿運用,善用結盟的同時,亦不忽略「與競爭者合作」的戰略操作。為了避免美日的不安,台灣可與中國大陸簽署各項「非軍事性的安全合作協議」,例如:海上救難、共同打擊海盜等等海上航行安全協議,以「向中間靠」的戰略思維,將其視為槓桿運用,以便同時獲致兩方的戰略利益為兩岸和平鋪路。如此,方能符合馬總統先前所主張「不武制度化」及「東海和平倡議」的戰略內涵。詳言之,台灣在中美兩強競合中,必須找出新的戰略著力點,這個著力點正是「向中間靠」的戰略新思維。

 (作者為東海大學國際暨兩岸事務中心副執行長)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