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2日星期三

民進黨籍人士密集「登陸」

近一個月來,民進黨籍人士密集「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觀察」 專欄發表文章,認為民進黨密集「登陸」並不是真轉型,其真正目的是撈選票。文章內容如下:

「登陸」,今非昔比

民進黨內有一股「大陸熱」氣息,這樣的觀點又有了新例證:剛在成都結束的第三屆兩岸縣市「雙百論壇」,6名民進黨籍民意代表與會。

近一個月來,民進黨籍人士密集「登陸」:8月4日,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率團參加中國社科院台研所邀訪行程;12日,「立委」蕭美琴在上海參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機遇和挑戰」研討會;14日,「立委」林佳龍赴上海參加「亞太區域發展暨城市治理論壇」……

這已經有些不像過去一碰兩岸互動就坐立不安的民進黨了,不僅如此,變化似乎還在於民進黨中央態度的鬆動。「雙百論壇」上花蓮縣民進黨籍議員施金樹受訪時,拿出手機展示短信,說明民進黨中央在「不缺省前提」的情況下,也鼓勵黨公職人員與大陸各階層深入交往。「要到大陸必須先跟中央黨部報備,但只要用電話報備即可。」

對比之下,幾年前因「登陸」出席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而被開除黨籍的民進黨大佬許榮淑、范振宗,會不會發出今非昔比的感歎?問題的核心是,民進黨的轉型是不是真的可以期待了呢?

期待,讓人落空

可不可以期待,黨主席蘇貞昌的態度很重要。

很遺憾,面對黨內這一股「大陸熱」,蘇貞昌8月16日正式出面降溫,表示正著手研擬黨公職人員前往大陸的「行為準則」。與此同時,蘇貞昌在島內也調整了步伐,系列舉措均被視為意在降溫「大陸熱」:黨籍「立委」吳秉睿提議把大陸學生納入台灣健保(醫保),蘇貞昌8月13日出手喊卡,稱「不宜個人躁進」;他主導、原定於八九月間成立的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延後,蘇貞昌15日也明確指出,此事不急。

站在民進黨的一貫立場上,蘇貞昌的態度似乎也沒有太多意外。不過,若對於期待進入蘇貞昌時代的民進黨能夠務實、理性調整兩岸政策的兩岸民眾來講,不免有些失落。

一方面,自島內「五都選舉」後,「大陸熱」成了民進黨的「顯學」。「大選」敗選後,民進黨內要求檢討兩岸政策的聲音不斷,輿論、民調、現實,凡此種種,都給了民進黨一個強烈的信號——「想參選2016,必須面對大陸了」。因此,作為黨主席的蘇貞昌不得不在兩岸政策上有所建樹。另一方面,蘇貞昌在黨內素有理性、柔軟的形象。他曾在「行政院長」任內開放晶圓和低階封測登陸,且在陳水扁批判剛起步的國共論壇是「包藏禍心的遮羞布」時強調,只要對台灣有利,不必因人廢言。在接掌黨主席後,蘇貞昌第一時間表示,要恢復設立中國事務部、不排除登陸訪問,給了民眾聯想和期待。

然而,降溫「大陸熱」的舉措和現實,再次讓民眾的期待落空。蕭美琴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民進黨現在開始面對、瞭解大陸,並不等於去「擁抱」。

轉型,何去何從

沒有「擁抱」心態,民進黨的轉型是躊躇且試探著。

有「電火球」之稱的蘇貞昌頻拋「風向球」。低調赴上海的蕭美琴與蘇貞昌關係密切,建議把大陸學生納入台灣健保的吳秉睿是蘇系子弟兵,島內輿論認為,這兩個舉動都應被視為蘇貞昌拋出的「風向球」。雖然有不同的聲音,但即便是綠營內部也有共識——民進黨的轉型不容迴避,在未來的選舉中,沒有清楚明確的「大陸政策與論述」,就吸引不到「中間選民」,民進黨就會是「永遠的在野黨」。

作為黨主席,蘇貞昌自然也明白應對2016「大選」,必須調整兩岸政策,於是,他才會頻拋「風向球」,旨在測試民進黨與大陸交往的水溫。然而,聽其言,觀其行,結論自然得出:目前,無論是蘇貞昌還是民進黨,都不可能在兩岸議題上有實質性突破。民進黨的真轉型不可期,有的只是為了撈取選票的假動作。

就蘇貞昌而言,現實的算計是:倘若在其第一個主席任期內就在兩岸政策上有較大嘗試,卻在2014年黨主席選舉中輸給蔡英文,豈不是讓蔡英文坐享成果?因此,先打贏被稱為「期中考試」的「七合一」選舉,確保2014年能順利連任黨主席,他才有可能在兩岸政策上有較大的嘗試。「輕兩岸、重選舉」是蘇貞昌目前的戰略思路,故而,當陸生健保招致黨內「基本教義派」的情緒性反彈,蘇貞昌出面撇清干係,立刻縮手。

就民進黨而言,「台獨」黨綱才是其最大的罩門。大陸方面一再重申,民進黨堅持「台獨」立場是阻礙其與大陸交往的癥結所在。由此看來,民進黨如果擺脫不了「台獨」的緊箍咒,再多躊躇試探也枉然。


香港 文匯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