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星期一

中日釣魚台衝突 美國進退兩難

東京媒體最近報導,日本防衛大臣森本敏與美國防部長帕內塔曾討論派遣美「全球鷹」RQ-4海上巡邏機巡防釣魚台的可能。華府以往甚少對媒體公開「全球鷹」的偵搜行動,這項消息無論是有心或無意間的透露,總難免讓人質疑,是衝著北京而來。

 2010年中日發生撞船事件之後,美國官方對釣魚台主權始終不表態。國務卿希拉蕊基於日本對釣魚台的行政管轄權,雖然宣示美日安保範圍涵蓋釣魚台,卻不代表華府樂見日本軍事上挑釁中國。

 面對中日釣魚島爭端,美國基於無法也不願置身事外,國務院表面雖強調華府保持中立,實際上又放任官員散播中國威脅論,複製中越和中菲南海爭端的言行不一,也難怪北京將其解讀為美方試圖介入中日領土爭端。

 中美長期缺乏戰略互信,2001年南海軍機擦撞導致雙邊關係一度趨於緊張,卻未至兵戎相見地步。美日現在宣稱將加強防衛合作,也只是美國戰略布局的一環,終究現階段美國對中國海上版圖擴張的圍堵,僅止於監控與嚇阻。

 「全球鷹」是美國海軍無人駕駛的高空偵察機,目前3架部署於西太平洋第二島鍊的關島,主要負責琉球群島周邊海域的偵察任務,理論上不太可能長期對釣魚台上空執行監控,更何況「全球鷹」若偵察釣魚台,除了會加重美軍負擔,實質上達不到促使北京讓步。

 美國藉日本媒體透露「全球鷹」的新任務,意在對中、日及南海周邊國家傳遞訊息。首先在警惕北京,中國應放緩擴張海上版圖的速度與進度;其次,示意野田政府,一方面強調美國極度關切日本國防安全,另一方面亦為防範日方出現擦槍走火的失控局面。最後,是想對南海周邊國家傳達華府扮演「太平洋軸心角色」的決心,維護美國在亞太地區政治、經濟與安全利益。

 美國圍堵中國的戰略,未必能產生預期功效。2010年南韓爆發「天安艦事件」後,美國為防範北韓軍事蠢動,派遣航母參加美韓海上軍演,結果因顧慮北京反應而延遲進入黃海;今年4月中菲在南海黃岩島對峙,美國同樣也呈現消極介入的態度。換言之中國逐年提升的「反介入/區域封鎖(A2/AD)」能力,讓美國面對中日釣魚台衝突時,處於進退兩難的困境。

 今年6月帕內塔雖在「香格里拉對話」宣示,今後美國所有軍事力量皆將投入執行歐巴馬的亞太戰略。問題在於,美國窘困的財政狀況正逐漸削弱其在亞洲的領導力。依據美國《預算控制法》的規定,國會若未能於2013年1月2日前通過2020年前減少1兆2千億美元公共支出的削減赤字法案,明年起將自動全面削減包括國防經費在內的650億美元公共支出,它顯示出未來10年美國在海外的駐軍與基地規模必然受到限縮,直接衝擊華府的亞洲戰略目標。

 7月間美國《外交政策》一篇有關中國軍事專論提到,中國軍方目前有動機、手段與機會迅速解決南海爭端。為避免夜長夢多,北京確實可能揚棄長期的隱忍外交,轉而先發制人,不過其中關鍵仍取決於美國的態度。

 歷史經驗與現實狀況印證,美國的圍堵戰略並無法阻擋中國崛起,對北京言詞抨擊,亦難促使中國承擔大國應負的國際責任。華府拉攏日本牽制中國,只會不斷升高北京的敵對態勢。面對中國軍事崛起,華府若真能以「交流與對話」取代「圍堵和對抗」,中日衝突即可避免,南海問題亦可迎刃而解。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