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特約評論員 馬浩亮
進入下半年,最為重量級的、並且與十八大直接相關的人事調整有兩次。一是在7月3日北京市黨代會的閉幕會上,郭金龍接替劉淇當選北京市委書記。二是9月1日,中央公布令計劃兼任中央統戰部部長,栗戰書接任中央辦公廳主任。北京市委書記和中辦主任,可以說都是中國政壇含金量非常之高的核心職位,前者總攬京城黨政事務,拱衛中樞;後者更被譽為「大總管」,是中央最高領導人的左右手,是信息樞紐。郭金龍與栗戰書能夠得以上位,是經歷千挑萬選、反復權衡決定的。
郭金龍與栗戰書都屬于低調務實類型,沒有大張旗鼓的高談闊論,但均歷經多個省份的鍛煉,扎扎實實做了許多打基礎的工作,也積累了比較深厚的資歷。郭金龍先後在四川、西藏、安徽、北京四地擔任過省級領導,在後三者更是均擔任了一把手。栗戰書同樣曾在河北、陝西、黑龍江、貴州四省擔任過省級領導。而像西藏、貴州,都屬于中國條件比較艱苦、經濟欠發達的地方,工作擔子很重。
胡錦濤2007年4月在寧夏考察時曾指出,「對那些長期在條件艱苦、工作困難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關注;對那些不圖虛名、踏實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對那些埋頭苦干、注重為長遠發展打基礎的干部不能虧待。」對照這個標準,郭金龍與栗戰書今次得以掌據要津,實在是在情理之中。
同樣令人關注的是兩人的年齡。郭金龍現年65歲,是建國以來北京迎來的第12位市委書記。前11位依次是彭真、李雪峰、謝富治、吳德、林乎加、段君毅、李錫銘、陳希同、尉健行、賈慶林、劉淇。除了改革開放之初于1981年至1984年執掌北京市委的段君毅之外,郭金龍是履新時年齡最大的一位北京市委書記。像他的前兩任賈慶林、劉淇,就任市委書記時分別是57歲和60歲。
62歲栗戰書同樣面臨著這樣一種情況,他是建國以來就任時年齡最大的一位中央辦公廳主任,他的10位前任(楊尚昆、汪東興、姚依林、胡啟立、喬石、王兆國、溫家寶、曾慶紅、王剛、令計劃)中,就任中辦主任時年屆六旬的只有姚依林,時年61歲,其余均在60歲以下,而楊尚昆、汪東興、王兆國、溫家寶更是在50歲以下。
其實由此延伸來看,在本輪中共省級黨委大換屆後,比十年前來看,干部年輕化進程明顯降速。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是,2001年底至2002年上半年即中共十七大前的那輪省委大換屆中,一大批「60後」即時年40歲出頭的干部進入省委常委行列,個別人甚至不滿40周歲。如時任西藏黨委常委胡春華(時年38歲,現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北京市委常委孫政才(時年39歲,現任吉林省委書記)等。
如若按照同等的梯次遞進順序而言,本輪省委大換屆中,應該有一批「70後」的干部進入省委常委行列。但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一個這方面的例子。而且就全國而言,副部級以上干部中,尚無一位「70後」。類似2003年35歲的陸昊升任北京市副市長、38歲的唐登杰升任上海市副市長的例子,近十年來再無重演。
這背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中共已經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干部代次更迭、新陳代謝機制,干部年齡梯次結構亦較完善,超擢年輕干部的政治需求已不緊迫。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過度強調年齡因素,令許多工作能力強的干部早早遭遇晉升「天花板」,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
正因如此,主管干部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明確強調,要正確理解和把握黨的干部政策,堅決糾正干部任職年齡「一刀切」的錯誤做法,從制度上保證老中青梯次配備的干部任職年齡結構;既激勵年輕干部奮發進取,又讓其他年齡段的干部有前途、有奔頭,充分調動整個干部隊伍的積極性。
可以說,郭金龍、栗戰書的上位,得益于自身的深厚政治資歷和豐富施政經驗,屬于「老成謀國」型的干部。綜合上面這些因素來看,中央在遴選人才方面都是有清晰戰略思路可循的。外界如若充分了解,就不會總是驚呼意外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