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內幕”
《 大事件》
《 內幕》
《 外參》
《調查》
《匯報》
《歷史日報》
《名星》
《明鏡譯報》
《明鏡郵報》
《明鏡月刊》
《新史記》
《政經》
《中國密報》
財大出版社
財經
港澳
國際
國際人物
哈耶出版社
海外華人
軍事
科教
歷史
兩會
領袖出版社
留學生
六四事件
美國
美國總統大選
蒙古問題
明鏡出版
明鏡電子書刊
明鏡獨家
明鏡書城
明鏡網
明鏡新聞網
明鏡行動
明鏡專訪
內部書店
歐洲
評論
生活
時事
視頻
台灣
台灣總統選舉
外參出版社
溫家寶
文娛
西藏問題
習近平
香港特首推選
新疆問題
亞太
中共十八大
中國
中國大陸
中國官場
中國民眾抗爭
中國人物
中國外交
2012年10月6日星期六
試一下,成了採訪馬思聰第一人
《新史記》記者柯宇倩/與馬思聰一家有密切往來的前中新社駐紐約高級記者麥子,出於對馬思聰的敬仰和崇拜,不但辭去工作,還6次自費機票飛回廣州,協助籌備“馬思聰音樂藝術館”。在馬思聰誕辰100週年之際,麥子對《新史記》回憶與馬思聰交流的往事,他表示,如今最令他感到可惜的,就是馬思聰的一家五口已完全凋零。
1984年10月,中央音樂學院向公安部、文化部提交三份報告,希望給馬思聰平反,11月,時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吳祖強到美國拜訪馬思聰,這是馬思聰離開中國18年後見到的第一位以官方身份前來拜訪的大陸人,其後,馬思聰的作品終於得以在大陸演奏,但他本人想回大陸的心願卻遲遲無法實現。
麥子對《新史記》表示,馬思聰抵達美國後,其後20年一直想回中國大陸;1985年,馬思聰獲得平反,當時馬思聰已在美國待了個19年頭,他對麥子說,他好像蘇武牧羊19年,只是“美國不是貝加爾湖”,馬思聰還說,他全中國都走遍了,但他沒去過西藏,他還想要到喜馬拉雅山頂拉琴,讓全世界都聽到他的琴聲。
“但他的情況複雜,比如台灣不想他回去。”麥子解釋,台灣的僑委主任曾廣順和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理事長谷正綱都曾打打越洋電話勸馬思聰不要回中國大陸,因為馬思聰是受共產黨迫害後偷渡出來的,一旦返回中國大陸,會動搖他們“反共復國”的基礎。
“在馬思聰居住的費城,有6個社團請他們全家吃飯,也規勸他不要回去。當時的《世界日報》發表好多社論,都在勸馬思聰不要回中國大陸。”麥子對《新史記》說。
另一方面,麥子認為中國大陸在讓馬思聰回國的事情上也做得不好。馬思聰的歌劇《晚霞》到台灣演出後受到矚目,馬思聰希望該劇也能到大陸演出,當他把台灣演出的光碟交給北京後,提案卻石沈大海,因此馬思聰對大陸所謂“對他好”的說詞抱持懷疑。
1986年秋天,馬思聰終計畫返回中國大陸,但沒多久就病倒了。1987年,馬思聰生病住院,後轉為肺炎並引發心臟病,原醫生以為開刀後,馬思聰的病情將好轉,但馬思聰在手術台上過世,當天是1987年5月20日。
馬思聰逝世後,骨灰一直安置在華盛頓公墓,2000,馬思聰夫人王慕理心臟病發過世,2002年,馬思聰女兒馬瑞雪病逝,王慕理與馬瑞雪的骨灰同樣放置在華盛頓公墓。 2007年,在麥子的協助下,馬思聰夫婦的骨灰終於越過太平洋,回到他朝思暮想的故鄉,安葬在鹿湖之畔。
最後20年專心創作
麥子對《新史記》回憶,他自兒時開始,便“認識”了馬思聰。“我還沒讀書時就唱《思鄉曲》,很動人的一首歌,但當時還不知道作曲者是誰。之後,我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這首歌也是馬思聰所作。第三,馬思聰在中山大學教過書,我也是中山大學的學生,1960年,馬思聰跟老婆到中山大學演出,我沒錢買票,就趴在窗口聽他們的演奏,那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馬思聰。”
馬思聰到美國後,在美國發表聲討文化大革命的劇本,麥子看到劇本後相當感動,對馬思聰的愛國情操很是敬佩,因此當麥子知道馬思聰獲得平反後,他馬上跟馬思聰聯繫,並成為馬思聰平反後第一個採訪他的記者。
1994年榮獲全美“最佳新聞報道一等獎”的麥子,在中國當過編輯、教師,他同時也是一名作家,著有《馬思聰最後二十年》和以馬思聰為主角的長篇小說《懸崖上的愛情》,以及《鏡頭對准美國》、《美國名校巡禮》、《美國華人群英錄》等書。1984年進了中新社後,麥子採訪過許多名人,包括江澤民、李鵬、克林頓、布什、張學良、趙曉蘭、林青霞、劉曉慶等。
麥子對《新史記》表示,馬思聰從中國大陸出來20年,都不願接受大陸記者的採訪,但相對來說,馬思聰被認為是叛國逃到美國,因此即使大陸記者採訪了,也無法發表。
別的大陸記者無法採訪到的馬思聰,會接受麥子的採訪邀約,麥子認為有幾點理由。“第一,他已經獲得平反,第二,當時其實我不知道他人在哪裡,所以就試著從大使館、領事館打聽,他們給了我馬思聰弟弟馬思宏的電話,馬思宏又給了我馬思聰的電話,讓我試一下。”
馬思聰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明鏡關注點
- ► 2013 (5832)
-
▼
2012
(16277)
-
▼
十月
(773)
-
▼
10月 06
(25)
- 試一下,成了採訪馬思聰第一人
- 中国网民揣测薄是否有“其它罪状”
- 美众议员呼吁避免与华为合作 华为否认相关指责
- 查韦斯的“社会主义”红旗能够打多久?
- 谢长廷访中,保持中庸之道
- 国庆节习近平位置略微靠后引猜测
- 謝長廷超越差異 也超越大陸門檻
- 大陸刊龍應台舊文 測政改風向?
- 疏民怨、化矛盾 才有和諧社會
- 十八大人事未定 奢侈品滯銷
- 幸福,中央電視台問得起嗎?
- 新媒體造就中國輿論地下市場
- 謝長廷改行程 或見中共政要
- 日本外相對台灣的話中「懸」機
- 衝破第一島鏈 但願劍及履及
- 2012年10月5日《明鏡郵報》
- 2012年10月5日《歷史日報》
- 薄熙來曾力挺過邢元敏
- 葛永光:谢长廷或有意成为民进党内的连战
- 朝鲜士兵杀死2人后投诚韩国
- 曹长青:美国总统大选第一场辩论奥巴马为何表现逊色?
- 人權組織稱藏族作家在那曲自焚亡
- 民進黨與北京溝通的契機
- 江迅:朝鮮開放中國資金人才是關鍵
- 謝長廷訪問中國 微博熱議
-
▼
10月 06
(25)
-
▼
十月
(773)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
-
明鏡記者柯宇倩/“華視報紙王,給你現賺45,大家早。”週一至週五的早晨打開電視,你都能聽到一個親切又專業的男性嗓音,用國、台語為觀眾導讀各大報的重點新聞;他是主播楊舜欽,31歲就坐上採訪中心副主任的位置,雖然年輕,但他可能比年長的記者都要資深,而耀眼的成就背後,是對新聞的熱情與努...
-
因为六四后的报告文学《中国底层访谈录》获得欧洲最重要的波兰卡普钦斯基报道文学奖的廖亦武先生强调,一个作家,为中国底层的每一个人的人权和自由发出呼吁和支持,是他最根本的责任。以下是RFA特约记者天溢由德国发来的报道。 以二零零七年去世的波兰文学家卡普钦斯基命名的波兰报道...
-
《新史記》記者柯宇倩/ 2012 年是六四天安門事件 23 周年,就在紀念日前 2 個多月,媒體披露溫家寶多次在中共高層會議中,試探性提出重新評價天安門廣場學生運動的消息。中國學者、異議人士陳子明在接受《新史記》專訪時表示,此消息是有意放出的風聲,想觀察外界對此作法的評價。陳子...
-
中國與日本、菲律賓和越南等國在東海、南海的主權爭議急遽升高,中國海監總隊黨委書記、常務副總隊長孫書賢11日指出,對於近來中菲黃岩島的爭議,中國會看住黃岩島;中國大陸在全球問題應畫上幾道紅線,如果日本在釣魚台挑釁、菲律賓、越南宣稱有南海主權,中國就不惜一戰,而且必須以戰止戰,局部戰...
-
VOA记者: 张蓉湘、张松林 图片来源: 来自视频截图 国务院发言人纽兰 美国国务院星期一宣布,第四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下个月初将在北京举行。另外,国务院还说,薄熙来的儿子薄瓜瓜在哈佛大学的情况良好,而国务院不评论学生签证个案。 *下轮美中战略与经济...
-
(中央社台北2日電)俄羅斯「軍工信使」週刊報導,中共未來將興建比「遼寧」艦更大的航空母艦,並推測初期數量很可能是6艘,北海、東海與南海艦隊各分配2艘;但這個目標在2035年前達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軍工信使」還談到共軍攻占台灣企圖與發展航艦的關係說,台灣與中國大陸地理接近,不...
-
《新史記》李南友(遺作) (續前)著名法學家、南開大學法學所所長李光燦有意請于浩成出任該所名譽所長,並向群眾出版社發了公函,徵詢意見。出人意外的是,這居然驚動了公安部,經過黨 組會議討論,後來公安部政治部的一位副主任打電話給于浩成:“我們考慮到你的兼職過多,是...
-
▲六四事件屆滿23周年,北京天安門廣場昨天下午狂風大雨,遊人較以往減少,不少大陸網民在微博上表示:「難道老天爺也在為明天哭泣?」(記者劉曉霞攝) 特派記者劉曉霞/北京報導 六四事件屆滿23周年,北京昨天天氣陰霾,天安門廣場上遊人減少,雖沒有大動作紀念活動,不過大陸維安部門仍不敢...
-
台灣蘋果日報 今年是美國華裔參選爆炸年!參選總數高達36人,其中15人競選連任,21人是新面孔(民主黨籍18名、共和黨籍3名),人數是2010年的2倍,刷新美國華裔參選國會議員紀錄。 趙美心力拼3連霸 在以白人為主政治環境中,少數族裔參政面臨高度結構性挑戰,但成功範...
-
(中央社台北24日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日前到陝西視察,要求部隊「聽從胡錦濤指揮」、與中央保持一致。自從薄熙來下台後、大陸政壇傳聞不斷,官方媒體在這個時間點發表軍方的精神講話,耐人尋味。 新華社旗下的「新華網」昨天報導郭伯雄在陝西的談話,他要求軍隊「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