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6日星期六

試一下,成了採訪馬思聰第一人


《新史記》記者柯宇倩/與馬思聰一家有密切往來的前中新社駐紐約高級記者麥子,出於對馬思聰的敬仰和崇拜,不但辭去工作,還6次自費機票飛回廣州,協助籌備“馬思聰音樂藝術館”。在馬思聰誕辰100週年之際,麥子對《新史記》回憶與馬思聰交流的往事,他表示,如今最令他感到可惜的,就是馬思聰的一家五口已完全凋零。


1984年10月,中央音樂學院向公安部、文化部提交三份報告,希望給馬思聰平反,11月,時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吳祖強到美國拜訪馬思聰,這是馬思聰離開中國18年後見到的第一位以官方身份前來拜訪的大陸人,其後,馬思聰的作品終於得以在大陸演奏,但他本人想回大陸的心願卻遲遲無法實現。

麥子對《新史記》表示,馬思聰抵達美國後,其後20年一直想回中國大陸;1985年,馬思聰獲得平反,當時馬思聰已在美國待了個19年頭,他對麥子說,他好像蘇武牧羊19年,只是“美國不是貝加爾湖”,馬思聰還說,他全中國都走遍了,但他沒去過西藏,他還想要到喜馬拉雅山頂拉琴,讓全世界都聽到他的琴聲。

“但他的情況複雜,比如台灣不想他回去。”麥子解釋,台灣的僑委主任曾廣順和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理事長谷正綱都曾打打越洋電話勸馬思聰不要回中國大陸,因為馬思聰是受共產黨迫害後偷渡出來的,一旦返回中國大陸,會動搖他們“反共復國”的基礎。

“在馬思聰居住的費城,有6個社團請他們全家吃飯,也規勸他不要回去。當時的《世界日報》發表好多社論,都在勸馬思聰不要回中國大陸。”麥子對《新史記》說。

另一方面,麥子認為中國大陸在讓馬思聰回國的事情上也做得不好。馬思聰的歌劇《晚霞》到台灣演出後受到矚目,馬思聰希望該劇也能到大陸演出,當他把台灣演出的光碟交給北京後,提案卻石沈大海,因此馬思聰對大陸所謂“對他好”的說詞抱持懷疑。

1986年秋天,馬思聰終計畫返回中國大陸,但沒多久就病倒了。1987年,馬思聰生病住院,後轉為肺炎並引發心臟病,原醫生以為開刀後,馬思聰的病情將好轉,但馬思聰在手術台上過世,當天是1987年5月20日。

馬思聰逝世後,骨灰一直安置在華盛頓公墓,2000,馬思聰夫人王慕理心臟病發過世,2002年,馬思聰女兒馬瑞雪病逝,王慕理與馬瑞雪的骨灰同樣放置在華盛頓公墓。 2007年,在麥子的協助下,馬思聰夫婦的骨灰終於越過太平洋,回到他朝思暮想的故鄉,安葬在鹿湖之畔。

最後20年專心創作

麥子對《新史記》回憶,他自兒時開始,便“認識”了馬思聰。“我還沒讀書時就唱《思鄉曲》,很動人的一首歌,但當時還不知道作曲者是誰。之後,我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這首歌也是馬思聰所作。第三,馬思聰在中山大學教過書,我也是中山大學的學生,1960年,馬思聰跟老婆到中山大學演出,我沒錢買票,就趴在窗口聽他們的演奏,那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馬思聰。”

馬思聰到美國後,在美國發表聲討文化大革命的劇本,麥子看到劇本後相當感動,對馬思聰的愛國情操很是敬佩,因此當麥子知道馬思聰獲得平反後,他馬上跟馬思聰聯繫,並成為馬思聰平反後第一個採訪他的記者。

1994年榮獲全美“最佳新聞報道一等獎”的麥子,在中國當過編輯、教師,他同時也是一名作家,著有《馬思聰最後二十年》和以馬思聰為主角的長篇小說《懸崖上的愛情》,以及《鏡頭對准美國》、《美國名校巡禮》、《美國華人群英錄》等書。1984年進了中新社後,麥子採訪過許多名人,包括江澤民、李鵬、克林頓、布什、張學良、趙曉蘭、林青霞、劉曉慶等。

麥子對《新史記》表示,馬思聰從中國大陸出來20年,都不願接受大陸記者的採訪,但相對來說,馬思聰被認為是叛國逃到美國,因此即使大陸記者採訪了,也無法發表。

別的大陸記者無法採訪到的馬思聰,會接受麥子的採訪邀約,麥子認為有幾點理由。“第一,他已經獲得平反,第二,當時其實我不知道他人在哪裡,所以就試著從大使館、領事館打聽,他們給了我馬思聰弟弟馬思宏的電話,馬思宏又給了我馬思聰的電話,讓我試一下。”


馬思聰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