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密報》編譯 蕭憲聰
新年你許下什麼新希望?如果你住在東亞,又期望世界和平的話,那恐怕不容易達成。這並非危言聳聽,21世紀後,全球經濟重心從大西洋(歐美)轉移至太平洋(東亞),意味著從持久和平的地區移動到摩擦不斷的區域。歐盟有今日成就不是憑空而來,他們花費好幾百年的歷史磨合,17世紀由神聖羅馬帝國內戰演變成全歐參與的30年戰爭,是歐陸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及宗教糾紛加劇下的產物,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才真正擁抱和平共處的價值;美國也歷經過一段動盪時期,如因黑奴而起的南北內戰和擴張主義作祟的美墨戰爭等,在在說明和平不是簡單之事。
如今東亞似乎還在你爭我奪的軌道上,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馬明漢(Michael Mazza)於雜誌《外交政策》發表文章稱,2012年東亞的危機既五花八門又淺顯易見:去年春天,中國和菲律賓為了南海一個小沙洲幾乎大打出手;12月中旬,當中國一架小飛機飛入東海日本宣稱的領空後,日方派出8架戰鬥機回應,於此同時,北朝鮮試射另一枚導彈,蠢蠢欲動準備第三次核試驗;印度和巴基斯坦間的和平仍遙遙無期,而印尼和菲律賓繼續與伊斯蘭恐怖主義搏鬥。
中國本土是否也會面臨恐怖攻擊?
恐怖攻擊是中國潛在威脅之一
被危機重重壟罩的東亞,很難說將在2013年獲得圓滿和平,且有很大機會變得更糟,然而馬明漢警告,東亞還有其他被低估的威脅,一旦爆發,勢必比北朝鮮的導彈更具震撼性,這些事情包含中國本土遭受恐怖攻擊和台灣獨立。
數十年來,中共對新疆的壓迫可說不遺餘力,控制也一天比一天嚴格,因此成功壓抑住該地暗潮洶湧的騷動,像2009年7月的無情鎮壓,便造成近200人死亡。新疆大約有2000萬名穆斯林,大部分屬於維吾爾族,但他們的信仰權力遭到剝奪,無法自由信奉伊斯蘭教,當局也常常援引反恐作為藉口,打壓異議人士,更誇張的是,2011年夏天,政府還禁止齋戒。齋戒是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在賴買丹月(Ramadan,伊斯蘭曆的九月)太陽出現的時段內禁止飲食,藉此感恩真主,彌補過去錯誤。
很難想像種種情況下,中國尚未成為“基地組織”(Qaeda)或其餘聖戰團體的攻擊目標,馬明漢認為,一切歸功於中國對內部治安的嚴密監控,北京每年花費大筆經費維穩,甚至超越國防費用,令恐怖攻擊難以成真。但是,隨著中國逐漸擴大在世界各地的經濟和軍事影響力,同時繼續抑制國內龐大的穆斯林少數民族,她受到嚴重恐怖攻擊的可能性也就倍增。
儘管基地組織的首要目標是美國,一些跡象卻顯示,他們對中國的惡意正上升中。根據《耶路撒冷郵報》(Jerusalem Post),去年11月,一份由基地組織二當家艾曼‧扎瓦赫里(Ayman al-Zawahiri)發布的聲明中,將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形容為“五個傲慢的霸權”,強加自身意志於他國人民,並痛斥聯合國默許,讓非穆斯林國家佔據穆斯林領土,當中包括中國實質控制的“東土耳其斯坦” (即新疆)。
馬明漢指出,華盛頓方面長期支持沙特王室,提供恐怖份子攻擊美國的好理由,而現在中國決定與沙特阿拉伯拉近距離,用來增加與伊朗關係的靈活性,這或許不會讓基地組織感到喜悅。
中國另一個危險因素在非洲。五年內,非洲將取代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這不表示所有商業活動都能順順利利。舉例來說,中國投資者在贊比亞臭名遠播。2010年,當地礦工因低薪和惡劣的工作環境進行抗議,兩名中國經理來到現場,竟對群眾開槍,造成11人受傷。此外,在某些中國人經營的礦區,礦工必須先努力工作兩年才能為他們贏得一頂安全頭盔。
中國與尼日利亞、尼日爾、阿爾及利亞與蘇丹都有廣泛的經貿關係,但偏偏這些國家政治局勢不但不穩,還擁有大量伊斯蘭人口;而中國海軍在索馬里沿岸持續的反海盜活動,也可能為她帶來意料之外的報復行為。馬明漢提到,2007年4月,索馬里分裂主義份子襲擊中國在埃塞俄比亞(Abyssinia)的石油公司,導致74名非洲人和9名中國工人喪生。彼此交流固然帶來好處,也將伴隨衝突與誤解,未來中非的矛盾會變得更常見。
北京可能把在非洲遇到的困境解讀為開展商業的成本,但無論如何,一旦恐怖攻擊真正在本土發生,衝擊之大將令人難以想像。所以,中共的回應方式便是擴張其侵入性的監測設備,並進一步限制公民自由,尤其在新疆和西藏等敏感地區,像新疆歷經2009年7月的騷亂後,政府竟關閉當地的網絡服務達10個月之久。馬明漢說,沒有人樂見恐怖攻擊產生,但中國應重新審視長期的外交政策──不干涉其他國家國內事務(儘管在東海和南海的表現異常積極),與美國聯手打擊伊斯蘭恐怖主義,只是國內那一套侵犯人權的反恐舉措勢必要改變,讓人民喘不過氣並非好方法。
統一在台灣並不受青睞。
統一不受歡迎
有分析家指出,中共最敏感的是3T1F,分別是西藏(Tibet)、台灣(Taiwan)、、天安門廣場(Tiananmen Square)和法輪功(Falun Gong),目前來看,藏人自焚這把火越燒越旺,平反六四事件遙遙無期,而中共與法輪功的媒體戰爭也未見平歇,唯有台灣在2008年馬英九總統上任後,不再當個麻煩製造者,兩岸關係達到前所未有的融洽,彼此致力於改善和加深經濟一體化,光是2011年,雙方貿易額就達1.27兆美元,比起2010年增長13%。如此情況下,台獨勢力看似衰敗,統一是否指日可待?
馬明漢給予否定的答案,縱使經貿連結加強,不意味著兩邊─尤其是台灣─已準辦好進行政治談判,一些安全專家也可能誤判,認為兩岸在經濟上日益相互依存是促進和平統一的前奏曲。事實上,雖然台灣商人享受與中國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一般民眾仍偏向獨立。根據民調,1992年,將自己視為台灣人的比例只有17.6%,20年後成長至53.7%,同一時間,1992年有25.5%的人說自己是中國人,現在卻降到只有3.1%,支持台灣獨立的人從11.1%攀升至19.6%,而支持立即或最終統一的人,從1992年的20%,萎縮至2012年的9.8%。因此趨勢清楚顯示,越來越多台灣人的身分認同正在改變,統一則越來越不受青睞。
經濟一體化顯然未阻止台獨意識之抬頭,但中國歷任領導人無不想收服台灣來創造歷史功績,胡錦濤雖前進一大步,最後仍無法成為康熙,所以隨著兩岸貿易協定簽署順利,交流頻繁,北京方面現在希望能跟馬英九討論政治問題。2012年3月,馬連任後兩個月,45%受訪的民眾認為兩岸的互動步伐是“恰到好處”,但覺得“太快了”的人從大選前的25.7%上升至32.6%,說明馬並未獲得足夠的國內支持以進行政治談判。
另一方面,中國內部的鷹派人士不見得還有耐心再等下去,尤其在習近平追求“民族復興”之際,然而任何中國更激進的對台政策都可能引發預期之外的台海危機,畢竟台灣身為美國前10大貿易夥伴和安全盟友,美國肯定不會置身事外。換言之,台灣在新的一年,依然將是中美角力的敏感神經。
台灣學生爭取言論自由
每一年新年,台北101大樓的煙火表演,總是吸引數以萬計的遊客,甚至被票選為全球10大特色的跨年活動,但同一時間,就在101大樓不遠處,中正紀念堂前的自由廣場,學生聚集在這裡,害怕中國的影響力正一步一步蠶食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和言論自由,他們擔心中共通過不斷深化的經濟交流和收購媒體等行為,間接達成統一目的。
蔡衍明是台灣最有錢也是最具爭議的商人。
這是引起台灣社會迴響的“反媒體壟斷運動”,以各大學院校學生為主體,組成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主要訴求是反對媒體由少數財團壟斷,防止中國與台灣財團勢力控制新聞自由,以維護言論之開放和多樣性,抗議的對象以旺旺中時集團蔡衍明為首,力阻壹傳媒併購案,並要求制定反媒體壟斷法。根據《國際先驅論壇報》博客《會晤》(IHT Rendezvous),壹傳媒底下擁有台灣最受歡迎的蘋果日報,一旦被旺旺中時收購成功,該集團將壟斷近50%的台灣媒體,而交易可能在二月底完成。
“言論自由極其重要,是民主的基本要素”,周姓的政治學研究生告訴記者:“如果沒有人重視,2013年後我們將只能聽見一種聲音,不再擁有那麼多說話自由,這是很可悲的。”
蔡衍明是台灣最有錢的商人之一,不斷擴大旗下媒體帝國,涵蓋報紙和電視等領域,而他之所以備受爭議,正是因為他與中國關係密切。參與運動的學生指責蔡將媒體視為個人“傳聲筒”,藉機暗度陳倉,幫助中國在台灣打宣傳戰,並強迫記者寫出討好對岸的文章,強烈違反新聞自由原則。
他也被批評沒有骨頭,相信民主的台灣需要與專制的中國統一。《會晤》指出,去年蔡衍明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曾說:“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統一遲早要發生”,他更否認1989年天安門大屠殺的嚴重性,主張統一對台灣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Tasmania)的台灣問題專家韓馬克(Mark Harrison)教授寫道:“2012年的反媒體壟斷運動是兩股勢力在拉扯,一派是因台灣多元媒體和言論自由崛起的民主運動人士,另一派是崇尚機會主義的商人,他們未嘗不是中國專制政府派出的代理人,為維護中共利益而反民主。”
台獨短期間內如同統一不會實現,中國也尚未發現恐怖攻擊的跡象,但若是中共繼續壓迫少數民族及其信仰空間,難保藏人和維吾爾人不會採取更激烈、更極端的反抗手段,而中國惡名昭彰的人權紀錄與共產黨既腐敗又專制的嘴臉,只會將習於民主氣氛的台灣人推得更遠。
日本是知名的老齡化社會。
日本無法率領他國對抗中國
潛在的威脅之餘,中共還得面臨類似包圍網的國際情勢。《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副主編布賴恩‧馮(Brian Fung)指出,隨著中國磨拳擦掌,軍事行動漸趨積極和不斷擴大海外利益,周遭鄰國將形成新聯盟來對付她。而聯盟的領導者,自然是區域中國力強盛的國家,諸如印度、日本和南韓,均掌握不同的科技、經濟和外交優勢,足以結合其他國家資源來抗衡中國。然而,這當中力量最弱的,卻是與中國關係最差的日本,因為該國缺乏人力資本。
日本社會最顯著的特色莫過於人口老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7%時,稱為“老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達14%時為“老齡社會” (Aged society),而如果像日本老年人口比例佔20%,就是“超老齡社會” (Hyper-aged society)。在老齡社會裡,每個青壯年的平均負擔加重,產業勞動力資源短缺,退休人士越來越多以及每年政府得耗費大量資源於老人福利與醫療開支。
馮認為這便是日本的一大劣勢。儘管日本有1.28億人口並不算少,但其年齡中位數是44.6歲,遠高於中國的35.2歲,而南韓不過也才37.9歲。無庸置疑,日本是科技大國,很多產業通過自動化和複雜的電子技術提升效率,可是人力不足的影響已開始顯現,逐漸腐蝕該國競爭力。
日本不像中國,不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資本進行基礎建設,但國家是否有保衛家園的能力令人懷疑。去年是日本備受挑戰的一年,中國在東海的行動一天比一天大膽,持續派遣船隻對釣魚島施壓,照理來說,海上保安廳應擔當起保護海域的責任,東京的官員們卻擔心,他們沒有足夠的船隻來捍衛尖閣諸島,也就是釣魚島。
最自然的反應是建立更多船隻,不過這需要時間,更遑論人力。大體而言,日本大概需要五年來建立起包含150名船員和4艘巡邏艦的新船隊,釣魚島爭議有辦法擱置那麼久嗎?因此,指揮官們異想天開地提出一個應急方案,他們試圖讓10艘退役超過25年,準備變成廢鐵的艦艇重新服役,更妙的是,退休的軍官可能得重出江湖,只因人力不足。
此事件背後暗示著日本的長期困局。簡單來說,日本是一個充分發展的國家,同時人力資源一步一步枯竭中,這不是新問題,也無法在短期內擺脫。專家估計,未來50年內,日本老年人口將達總人口的30%。於是,馮清楚指出,以日本現有的技術能力,是率領反中國聯盟的強力候選人,但每過一年,國家就越來越老,優勢也就慢慢流失。
習近平肩上承載巨大負擔
如果日本不行,那南韓跟印度勢必也有各自弱點,至少印度的動盪再明顯不過,尤其駭人聽聞的強暴案更讓社會不安加劇。又或者換個角度想,東亞諸國不一定得互相對抗,互相學習同是可行之路,而從政治來看,東亞有向彼此效仿的趨勢,根據新加坡學者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觀察,亞洲人對世襲繼承似乎變得寬容,南韓新任總統朴槿惠是朴正熙的女兒,習近平之父是威名赫赫的習仲勛,日本新首相安倍晉三的外祖父亦是首相,更不用說北朝鮮領導人金正恩,一家三代壟斷執政權。
這種模式並不侷限於東北亞,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是如此。不可否認,顯赫的家世能為候選人帶來有利條件,至於非民主國家中,人脈網絡更是至關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不一定是成功保證,關鍵還是在領導人本身態度,如果上台後以特權作為靠山,為所欲為,結果就是難堪倒台。所幸,馬凱碩認為,東北亞的新領導人都對國家具有敏銳的責任和承諾。
拿習近平來說,稱他為“太子黨”也許不太公允,畢竟其早年生活並沒有被特權庇蔭。他的父親被毛澤東驅逐,年少時期就到鄉下當知青,經歷文革那一代的艱辛,了解基層百姓的苦難。使他上升到權力最高位的原因不見得全然跟他的父親有關,更多時候是看重他的能力,但習必須意識到,不是每個人都跟他一樣,許多前領導人的子女迅速積累財富,已造成民怨沸騰,這也解釋為何他要強調反腐倡廉,如果不這麼做,中共可能將比任何人預期的提早結束政權,換句話說,習近平肩上承載了巨大負擔。
亞洲的迷人之處正是在於她的多樣和變化,然而各國領導人得有所自覺,避免讓這種豐富的文化和種族等要素演變成戰爭導火線,歐美付出多年時間和鮮血才得到和平真諦,既有前車之鑑,東亞就不應重蹈覆轍。(《中國密報》第六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