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密報》編譯 文道喻
2012年11月15日,當習近平站上人民大會堂講台,以總書記身份首度開腔時,人們馬上感覺他是個不太一樣的領導者。其風格輕鬆自在,信心滿滿,多次提及“人民”而不是老掉牙的“馬克思”或“列寧”﹐還大力強調腐敗的嚴重性,而他所率領的常委似乎也被這股氣息感染。
十八大結束後﹐中央邀請專家學者舉辦一連串會議共商反腐大計,很多人與會前並不抱持太大期望,畢竟依照共產黨一貫的謹慎,任何涉及自我批評的議題都是保守無比,他們預期如此會議將只是一種陳舊公式﹐但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錯了。履新不久的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告訴所有專家拋開無意義的書面意見,針對中國腐敗問題暢所欲言。根據一些與會者事後透露,王甚至表示:“即使是那些負責監督的人,同樣需要被監督”。
王岐山跟習近平一樣都帶來新氣象。
反腐不過是新領導人的一種策略?
上位者知道自己不只掌握權力,也有被監督的責任,那將是從閉門獨裁走向開放自由的一大重要指標。伴隨反腐會議之後的是一系列精采故事,每隔幾天,官媒或獨立博客就出現被調查或逮捕的貪汙官員,無不具備淫穢細節,諸如來源不明的龐大資產或豪宅﹑放蕩的性生活和色情視頻等,讓許多中國人感到驚訝之餘也不免懷疑,執政超過60年,對權力極度渴望的共產黨真的有改變可能嗎?
即便如此,有些專家仍質疑黨目前表現出的反腐決心尚不足以解決中國根深蒂固的腐敗。事實上,腐敗不是從中共統治才開始,清朝和珅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貪官,他廣結黨羽,培植犯罪集團用以迫害政敵,地方勢力和人民,造就金字塔式,由上而下的貪汙集團,而今天中共的情況類似。清朝的腐敗問題不因和珅遭到處死而結束,中共自然也不可能通過抓抓幾個小官來解決這“亡黨亡國”的大危機。
據《華盛頓郵報》,部分專家認為近來黨的高調反腐不過是新領導人的一種策略,用以平息民間不斷增長的不滿,因為人民的憤怒,向來是顛覆極權統治的關鍵。另一方面,他們也注意到,僅有低階或中階官員受到制裁,高級官員及其家人仍逍遙法外。在中國官場的大染缸裡,沒有道理只有地方官員會貪汙,而政治網絡更佳、權力更大的高階領導人通通潔身自愛,對金錢不屑一顧,誠如《紐約時報》所揭發,形象清新,深受人民喜愛的“溫爺爺”,家人不也積累了27億美元的資產?
更糟的是,當貪汙已不是一種“現象”,而是一種“文化”時,那處理起來談何容易?所謂文化,具體包括語言、文字、習俗和思想等,也就是社會價值系統的總和,當今貪汙文化蔓延全中國,邪惡觸角伸向企業、政府和社會各領域,如此普遍性,正是改革的最大阻礙。
舉例來說,在中國做生意,尤其是國有企業佔主導地位的行業,成功與否端看是不是能讓政府官員感到“舒服”;一般父母經常送禮給校長或老師,換取子女進入最好的公立學校,或為他們贏得班級中的優勢;而工廠被罰款時也常被視為地方政府的“警告行為”,告知那些老闆,該是時候“意思意思一下”來打通關係了。
像在切斷的動脈上綁繃帶
“現有的反腐系統,以及目前上演的反腐風暴是不夠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任建明參加了王岐山召開的會議,他向《華盛頓郵報》表示:“只有通過建立獨立機構或新政策,才能保證真正的改變”。平心而論,中紀委隸屬黨底下,獨立性容易受到威脅,民間長期呼籲公佈官員資產的陽光法案也仍在未定之天,但當局偏好藉助互聯網揭發低級別官員,成就反腐例證。如此看來,民間和官方對於反腐的定義有著不小落差。
習近平接班後,互聯網上的審查似乎有所鬆綁,特別是打擊腐敗這一塊,網民也擁有較大空間批評當地領導。《華盛頓郵報》指出,以微博之類的社交媒體反腐不是不行,但這就像在切斷的動脈上綁繃帶一樣,杯水車薪,即使暫時止住危險,長期下來共產黨還是可能失血過多而死。“政府不能只是依賴網民調查”,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說:“互聯網可以提供故事的開始,但不應是故事的全部”。換句話說,人們希望看到更積極、更大膽和更接近核心的反腐舉措。
在與專家會見中,王岐山指出,財產公開是一個既“複雜”又“敏感”的議題,也許暗示著申報制度不會太快上路,不過也不是全然沒有好消息,至少習近平和王岐山的講話,是高層領導意識到處理腐敗問題等同處理黨的生存問題,假設共產黨不想太快失去政權,未來勢必還得在“預防”和“處罰”兩方面推陳出新。
“我是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任建明告訴《華盛頓郵報》:“現在領導人間瀰漫一股緊迫氛圍,縱使他們不說,也知道腐敗已經滲透到權力核心,拖延時間只會對他們越來越不利。”
習上台是推動政改契機
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古就是最有使命感的一群,宋朝張載曾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因此每當國家存亡之際,知識分子總是率先跳出來,不畏創改革、提諍言,清末由康有為和梁啟超帶領的戊戌變法便是一例。今天中國看起來是外強中乾,即使經濟力和文化力大幅崛起,然而腐敗問題正逐漸蠶食國家根基,政改於是迫在眉睫。根據路透社,一群中國最頂尖最優秀的學者發出一封公開信,警告政府若不回應來自公眾的壓力,繼續擱置政治改革,將面臨“暴力革命”風險。
信中寫道:“如果中國社會亟需的體制改革一再受挫、停滯不前,公權腐敗、社會不滿將積聚到危險的臨界點,中國將再次錯失和平改良的機會,陷入暴力革命的動盪和混亂之中。”
暴力革命的動盪和混亂對中國人而言不是太陌生的事,就拿20世紀來說,先有武昌革命,後又有日本侵華和國共內戰;共產黨建國後,文化大革命、大躍進和六四事件犧牲多少無辜性命。所以,知識分子肩上背負的社會責任令他們害怕歷史重演,這份包括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在內共70餘名學者連署支持的《改革共識倡議書》於焉而生。
中國80多位知名學者聯名推出《改革共識倡議書》。
連署人之一賀衛方教授向路透社表示,倡議書的要求雖然溫和,但目前正值胡錦濤將權力交接給習近平之際,正是除舊佈新的最佳時機,“好不容易終於來到十年一度的領導過渡,人們期待政治制度改革能不斷前進。很多人包括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已經討論政改好幾年,但卻很少實現,我認為習上台是我們再一次推動政改的契機。”
分析家密切注意著中共的一舉一動,試圖從中找到政治改革的跡象,衡量的標準有:是否允許互聯網上更自由的言論表達、試點更大程度的基層民主和釋放被關押的政治異議人士等。但路透社認為,儘管習近平身段柔軟,形象開放,很多地方勝過胡錦濤,黨依然不容異議以及將“維穩”視為最高價值,至今沒有展現想走政改的意願。
民主、法治和尊重人權乃是無法阻擋的全球趨勢,中共還想以國家機器的力量抵抗多久?如果中共真的已病入膏肓,何不換人做做看?這群知識分子清楚點出,中國百年血與火的歷程──尤其是“文革”10年的慘痛教訓表明,一旦背離民主、法治、人權、憲政的世界潮流,人民就要遭殃,社會就不可能穩定,國家政權也不可能穩固。(《中國密報》第六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